郭真禮
我們的大腦被賦予了兩個非常重要而又奇妙的功能:“情緒處理”和“理性思維”。在一些狀態(tài)下,比如遇到危險或威脅,大腦會先啟動情緒處理,讓情緒腦先去引導人的行為。此時理性腦就會被迫退居二線,暫時發(fā)揮不了什么作用。但是,如果情緒腦成了“霸道總裁”,一直不讓理性腦上位,這就產生了通常所說的:失控。
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人因為一點小事突然暴怒,比如在家里,家人的一句話、一個眼神,可能會把另一個人的情緒瞬間點燃,而且他們的情緒似乎永遠燃燒不完。而社會上的場景就更多了,由于幾塊錢、插隊、超車等瑣事導致的暴怒情緒,往往會引發(fā)很多悲劇。
情緒的學習與管理
人的情緒從小嬰兒的時候開始漸漸養(yǎng)成。例如,寶寶的手里握著玩具,看到媽媽的臉上露出微笑,這時寶寶就學會:自己是被關注的,自己的行為也是被肯定的。由此就產生了正面的、積極的情緒感知。
隨著成長,孩子的行為和感知能力也逐漸升級。例如遇到困難時會產生焦慮情緒,與父母意見不同時也會產生不滿情緒。所以,父母在教孩子如何識別和舒緩自己的情緒上,發(fā)揮著最佳的核心作用。例如在家庭的互動中,媽媽感知到了孩子對一些家庭安排的不滿,于是扮演起調節(jié)孩子情緒的角色。媽媽可以做的包括但不限于:
提醒孩子留意此刻的焦慮情緒;重新幫孩子梳理面對的問題和解決方案;觀察自己的情緒,并吸收孩子對自己的不滿;情緒復盤,和孩子一起回顧整個過程。
這個過程中,媽媽重新學習了作為撫育者、支持者的家長角色,而孩子則學習并發(fā)展出了情緒調節(jié)的技能,并學習了如何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所以我們可以看出,這個過程首先需要媽媽管理自己的焦慮,并制定界限,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有哪些“選項”以及在這些選項后面的后果。
情緒的“巨嬰”
很多人可能意識到了,人其實就是在與父母之間,形成了一個比較安全的依戀關系,學會了情緒識別和情緒控制能力。但比較遺憾的是,很多人并非是從安全的依戀關系中成長起來的。
人在年幼時的經歷和體驗,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對世界的認知,反過來也影響著其情緒的“回路”。比方說,忽然聽到別人大聲喊自己的名字,有人會單純覺得對方有急事,有人則會覺得對方不尊重自己,各自也就分化出了不同的情緒回路。
因此,如果人在年幼和成長的過程中總能感受到安全、溫暖、被信任、被愛……情緒腦就有能力做出適度的、合理的反應,接著則會讓理性腦處理下一步的工作。但是,如果童年遭受了太多的打壓、誤解、否定,甚至是拋棄或虐待,大腦則時常都會處于戒備狀態(tài),其中情緒腦會呈現出特別強烈的反應,呈現出“寧可錯殺一片,不肯放過一個”的姿態(tài),自然,理性腦也沒有接手的機會。
那么,情緒的“巨嬰”容易呈現出哪些形式呢?
對自己的情緒覺察不足,對情緒造成的后果不顧。從上面情緒腦和理性腦的分析可以看出,情緒“巨嬰”對當下事件的評估,完全是基于自己情緒的——因為理性腦根本沒有機會接手。而由于自身對外界的不信任感,所產生的基本都是負面情緒。
難以思考、理解或接受“互惠雙贏”。欲望是人性的一部分,但是成長的過程應該讓人們學會控制欲望,學會理解、妥協(xié)、互惠。很不幸的是,由于成長的缺失,情緒“巨嬰”在面對自己的欲望(或者利益)問題上,難以面對任何不利于自己的條件,單純希望滿足自己的所有的愿望。
拒絕接受建議,卻又想讓別人負責。由于情緒的過度渲染,情緒“巨嬰”往往會構建出一些屬于自己的幻想。任何挑戰(zhàn)或威脅自己幻想的人,都會被排斥在外。但是由于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無法得到滿足,情緒“巨嬰”又會把責任推到他人身上,并用情緒來威脅對方。
面對身邊的情緒“巨嬰”
因為情緒“巨嬰”自己往往需要解決很多童年創(chuàng)傷問題,所以他們自身問題的解決往往會非常復雜和微妙。而且,情緒“巨嬰”這個標簽放在他們身上,本身又會給其多加一層情緒砝碼。如果身邊出現了情緒“巨嬰”,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和保護自己。
情緒“巨嬰”“缺”什么?如果回溯到原生家庭,通常都會發(fā)現情緒“巨嬰”的父母本身就不懂得如何控制情緒。因此,他們的童年會面對很多的否定、打擊、冷落…… 而且不懂得識別自己的情緒。如果這位情緒巨嬰恰巧是你比較在乎的家人,那么不妨“看見”他的情緒,而且一定要告訴他:“我知道你的情緒不太好,我理解你可能受傷了,你是不是需要休息一下?” 這些話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其童年的情感缺失。
畫出邊界,不做過激舉動。人是會總結經驗的動物。很多時候,當情緒巨嬰們發(fā)現自己的這些“小伎倆”似乎還挺管用,于是他們就會故伎重演,在一次又一次的沖突中用情緒作為武器。當遭遇情緒“巨嬰”的“攻擊”時,首先要有個意識,他們并不是在攻擊你,而是在敞開自己童年的情感傷口,用你聽不見的聲音說:“快來呵護我!快來喂飽我!”這時,邊界感就顯得尤其重要,如果奮不顧身地與他對抗,其實就是變相滿足了他的無理期望,但并沒有治愈他。應該溫和而堅定地告訴對方:如果要解決問題,先把情緒收斂起來。
做出示范,識別情緒并面向問題本質??鋸堻c說,情緒“巨嬰”往往都呈現兩個極端群體,一邊是缺愛、缺媽的群體,一邊又是被家長過度保護或溺愛的群體。所以,這兩類人,一類是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情緒從哪里來,往哪里去;另一類人的情緒則由他們的家長負責“兜底”??傊紱]有管理情緒的能力。因此,作為身邊的人,要用包容、積極、理性的愛去重塑對方的內心,并在他們情緒即將爆發(fā)的時候,給他們精準的提醒和引導。
人的成長環(huán)境的確是非?!皠討B(tài)”的,它既充滿了不確定性,也充滿了希望。因此,童年情感缺失所造就的情緒“巨嬰”,絕對不是一群無藥可救的人。正是因為他們缺愛,才更加需要周圍的人用更加理性、堅定、睿智的愛去滋養(yǎng)他們。
情緒“巨嬰”不可怕,愿我們都能成為可愛的情緒“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