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的本質是人性的教育,是面對所有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是一種普及性的教育,而不是個別學生的特長教育。中學美育需要在五育并舉和“雙減”的背景下,立足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針對全體學生,回歸“培育完整的人”這一價值取向。
美育是五育融合體系中的核心環(huán)節(jié)之一。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一方面要求學校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yè)負擔,另一方面學校應加強以前被弱化的育人環(huán)節(jié)。于是,美育“高調”地進入教育者的視野,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工作。本文通過探討中學“以美育人”的獨特內涵,以及“以美育人”在中學的實踐策略,以期為基層學校開展美育工作提供些參考。
一、中學“以美育人”的獨特內涵
新時代賦予美育新的目標,學??苫诿烙奶攸c和學情對美育的主體和內容進行研究和解讀。
(一)基于化育的特點重新認識美育中的師生關系
在中學階段的美育不同于文化知識的教育,它具有浸潤、化育的特點。美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講究的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美育只有實現(xiàn)日?;?,落到學校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以美育人”才能真正落地,培養(yǎng)出人格健全、內心豐盈的尚美之人。
學校教育者首先應了解美育的特點,重新認識美育中學生與老師的關系和地位。美育對學生而言并不“高深”,而教師因個人經(jīng)歷、專業(yè)領域不同,對美的感知和美學知識的儲備與學生相比不一定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按照學界的觀點,“人類與世間存在的萬物都是主體,而主體間性就是世間萬物之間的關系。主體間性是通過主體間的交往、對話、溝通,推測和判定他人意圖,最終融合而達到審美的境界?!币虼丝梢哉f主體間性的充分實現(xiàn)路徑是審美,在審美活動中才真正建立了人與世界的平等、同一和自由的關系。在中學這一特定的場域中,被教育者與教育者在美育中是平等而自由的關系,他們彼此交融,相互影響;他們既是審美的對象,也是美育的重要成員。
但是由于教師身份的特殊性,美育中教師依舊處于主導地位。教師角色的權威性使學生極易去模仿。陶行知、張伯苓、胡適等老一代教育“大先生”,在他們的學識以外,或健美的體格,或整潔的衣著,或智慧的談吐,或博大的胸襟,或擔當?shù)挠職?,言談舉止間自然而然流露的豐富的精神世界和儀態(tài)風范,無一不是學生心目中的審美典范。美好的教育特別需要彰顯美學精神,讓教育走向美學境界,讓每一位老師真正意識到美育的價值,充分認識到自己在美育中承擔的重要角色,把美育由字面上的概念轉變?yōu)樽陨淼男袨樽杂X。當然,學生正值青春年少,純真善良、風華正茂,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未來有無限的可能。這些特點也會對教師的生命狀態(tài)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具有很好的審美價值。從審美的視角,美育應該追求校園中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成長。
(二)基于學校育人目標梳理并完善美育的內容
學校應正確認識美育的內涵。美育包括了藝術美的認知、體驗、感受、欣賞與創(chuàng)造能力教育,同時也涵蓋了美的理念、情操、品格與素養(yǎng)。學校應關注人的內在發(fā)展需求,認真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倡導人與自然、身體與心理的和諧發(fā)展。例如,成都七中提出了“人文滋養(yǎng),個性成長”的育人追求、“全球視野,中國脊梁”的培養(yǎng)目標,秉承學校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將美育與思想道德教育相融合,鼓勵學生“和聲細語展高貴氣質,謙恭禮讓顯優(yōu)雅風度”,“要做時代向上和向善的力量”。因此,不同類別和特色的學校應該基于各自的育人目標梳理并完善適合中學生的美育內容,形成具有科學性、系統(tǒng)性的板塊,以期達成“以美育人”的目標。通過長期的實踐探索,中學階段美育可以涵蓋以下六個方面的主要內容。
1.自然之美
自然之美指的是校園自然的生態(tài),包括大自然四季變換中的校園景色,洋溢著典雅、樸素與現(xiàn)代氣息的教學樓……非生命物質與生命之間的動態(tài)平衡,對人們有無窮的魅力,給心靈以巨大的能量,也能激起學生對美的感知和審美體驗。月色星空下圍坐在草坪上的班會課、晨曦中在校園開滿藍花楹的小路上的漫步,怎不讓人憧憬和喜愛?
2.藝術之美
藝術之美主要由學校的美育課程為主要構成,如音樂、美術、舞蹈、戲劇等課程。除了國家必修課涉及的內容,學校還可以將美學的起源以及不同時代對美的理解等內容通過大學教師的學術講座,在學生中加以普及,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 “素則天下莫能與之爭美”等。這些與藝術相關的知識可以讓學生掌握一些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基本方法,實現(xiàn)生活藝術化。
3.健康之美
健康之美指的是身體、心理的健康,它是人生命之美的基本前提。健康首先指身體的健康,包括人肌肉的力量、動作的協(xié)調性和準確性、速度與柔韌度等。心理的健康包括對逆境的心理承受能力、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力和包容的心胸、積極陽光的進取心、具有發(fā)現(xiàn)美和欣賞美的心境等。我校就成立了“藝心教研組”,特別將心理健康教育與美育進行融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4.品格之美
品格之美指的是人的內在品質、高潔言行。蘇格拉底說,“德行是人類花園里最美麗的花朵”,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總結、凝煉的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等,就是品格之美的表達。學校通過行之有效的教學與德育活動,加強學生的生命教育、做人教育、公民教育,強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指引積極健康的發(fā)展方向。
5.知識之美
知識之美指的是指各個學科知識具有美的內涵,正如數(shù)學被稱為“思維的體操”,化學被稱為“物質變換的魔術”。中學可以不斷挖掘學科知識內在的美育內涵,讓學生能欣賞到學科之美,真正喜歡這門學科。能夠使學生在未來回顧走過的時光,在浮躁的功與名析出沉淀之后,留下的是對所學的熱忱。
6.創(chuàng)新之美
“藝術教育中的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自然也成為審美教育的終極目標之一”。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既是美育的內容,也是美育的目標。靈活的思維、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是創(chuàng)新必不可少的要素。美育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熱忱,將智力因素與審美因素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為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奠定了基礎。
二、構建中學“以美育人”的實施路徑
美育是一個宏大的概念,如何在美育中尊重個性、發(fā)展特長?學校可以借助科學的育人理念和技術手段的輔助,探索出適合中學階段的“以美育人”的實施路徑,從而破解中學美育工作的困境。
學校應該想方設法促進不同興趣特長、不同層次、不同發(fā)展方向的學生成長,使學生個體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學??苫趯W生的個性發(fā)展,從各個方面開辟出覆蓋學生發(fā)展全過程的美育實施路徑。歸納起來,學校美育實踐主要有五條路徑。
(一)推行模塊化走班教學,促進美育個性化
研究表明,學生對藝術美的感知各有不同,學生對自然美的感知和表達能力有顯著差異。學校可推進音樂、美術、體育等國家規(guī)定的必修課的教學改革。以往的按班上課缺乏選擇性,存在部分學生“磨洋工”、老師成就感不強等現(xiàn)象。經(jīng)過多年來的探索,一些優(yōu)質學校正推進國家規(guī)定的體育、藝術課程的校本化實施。比如,各個年級藝術課全部走班,實現(xiàn)開設多元化、課程模塊化、選擇自主化。如此“三化”能夠較好地滿足學生不同的需要和興趣,如體育包括了武術、舞蹈、田徑、籃球等十幾個模塊;音樂開設了鍵盤、管樂、弦樂、聲樂等模塊;美術開設了國畫、油畫、色彩、素描等模塊,學生可以按照興趣和需要自主選擇,每學期開學前學校提供模塊菜單讓學生在網(wǎng)上選課,課程模塊幾乎都是“秒沒”,深受學生的歡迎。
(二)開發(fā)豐富的選修課程,拓展美育的外延
學校不僅要花大力氣探索國家必修課程校本化實施的途徑,同時也應大力開發(fā)和實施校本選修課程。很多學校開設的選修課程涉及科技、人文、藝術等方向,成都七中2020—2021年針對高中生開設的87門選修課中,美育相關課程就有23門,約占26%。其中的戲劇、電腦音樂創(chuàng)作、服裝設計、文學與影視作品對比等選修課,充分滿足了學生的興趣與發(fā)展需求。暑假,學生和教師可以向教務處申請開設新的選修課,學校對該課程論證后,開學后會將其納入選修課總菜單。選修課拓展了美育的外延,成為必修課的有力補充。
(三)舉辦多學科融合的比賽,激發(fā)美育活力
“你有多大能耐,學校給你多大舞臺”,多姿多彩的校園生活會成為學生的美好回憶。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學校每學期舉辦的與美育相關的活動受到學生的追捧。這些活動有的是教育處組織的,比如教師節(jié)“我為教師畫幅像”的活動,將對老師的喜愛與敬畏用繪畫的方式表達;有的是某學科教研組或備課組組織的,比如高一語文年級學到詩歌單元的時候,備課組舉辦“青澀的邂逅”學生原創(chuàng)詩歌展評;還有學校多個部門聯(lián)合舉辦的個人書畫展、校運會會歌和吉祥物作品征集、校廣播站“每周一歌”推薦、學生宿舍規(guī)范化和教師星級辦公室評比等活動,無一不體現(xiàn)出美育的溫度和力量。
此外,青少年朝氣蓬勃、血氣方剛,比賽能較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團隊精神,展示和發(fā)展他們的特長愛好。比如足球、籃球等球類比賽,藝術節(jié)中音樂、舞蹈、器樂等30多個項目的比賽等,學生參與面廣,比賽的過程既彰顯了生命的活力,也體現(xiàn)了運動與藝術的魅力。
(四)創(chuàng)設優(yōu)美的校園環(huán)境,營造美育的氛圍
學校應該重視校園人文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的美化,給予每名學生和每位教師參與美化校園環(huán)境的機會,大到校園建筑風格的選擇,小到校園樓宇牌匾的字體設計,都可以參與。比如,學校的綠化設計可關注細節(jié),做到每個季節(jié)都有花開,六七月“畢業(yè)季”有可采擷的果實;做到學習交流的公共空間充滿花香、書香,布置鋼琴、沙發(fā)、插花等,關注視覺、嗅覺、觸覺的感知,在色彩、材質、香氣、光影等方面都融入教育者的育人智慧。教室、樓道、圖書館等人文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也可充分考慮激勵作用與美育相結合,比如用藝術的方式將名人名言在過道墻壁上展示;教室外墻按照不同時代依次展出中外藝術家的繪畫、書法作品等,形成學校特殊的“藝術地圖”。
(五)打破圍墻整合資源,創(chuàng)新美育推進機制
由于美育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學校的藝術教師編制較少,資金也有限,學??煞e極創(chuàng)新美育推進機制,進一步打通學校與家庭、學校與社會的邊界,促進學校內外資源的深度融合。
學??纱龠M家校合作,在重大藝術比賽、藝術活動中得到家長的支持;可設立校友會,爭取優(yōu)秀校友的支持;可主動加強與綜合性大學、美術學院、音樂學院等高校聯(lián)系,請其藝術教師和研究生到學校做講座或兼職教學,為藝術模塊課和選修課的師資提供保障;可整合美院、省博物館等資源……通過資源的系統(tǒng)整合,逐步完善“藝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特長”的教學模式,推進中學美育改革的進程。
盡管學?!耙悦烙恕睂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新時代美育依舊面對諸多挑戰(zhàn)。一方面,針對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新趨勢,以及青少年學生所表現(xiàn)出來的新特征,學校應展開新的探索與實踐,將“跨媒介生存”與“美好心靈塑造”結合起來,以移動互聯(lián)為媒介,引導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美、珍惜美和創(chuàng)造美,促進學生的精神自我與現(xiàn)實世界產(chǎn)生更為深厚的情感關聯(lián)。另一方面,面對今年義務教育公布的“雙減”政策,即在減輕校外培訓負擔和減輕學生學業(yè)負擔的背景下,學校美育工作既面臨機遇,也面臨挑戰(zhàn)。美育的本質是人性的教育,是面對所有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是一種普及性的教育,而不是個別學生的特長教育。中學美育需要在五育并舉和“雙減”的背景下,立足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針對全體學生,回歸“培育完整的人”這一價值取向。目前不少學校已經(jīng)充分意識到只有實現(xiàn)德智體美勞多種課程協(xié)同培養(yǎng),美育才會有更為通達的實現(xiàn)路徑,也才能最終實現(xiàn)“以美育人”。
【史玉川,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學,黨委副書記,高級教師】
責任編輯︱郭鑫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