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新宇
(潞安化工集團常村煤礦,山西 長治 046102)
根據(jù)三維地震勘探及超前鉆探結論,常村煤礦2311 皮順掘進過程中將揭露X63 陷落柱,長軸約為40.6 m,短軸約15.2 m。該陷落柱不導水,在巷道中揭露長度為19.3 m,延伸至工作面內部距離為17.4 m。鉆孔窺視結果顯示,2311 皮順陷落柱區(qū)域巷幫1.0 m 以外、頂板1.3~13.6 m 處裂隙發(fā)育,存在明顯離層和破碎帶,急需采取加固支護措施。
依據(jù)彈塑性理論,將陷落柱周圍圍巖劃分為破壞區(qū)、塑性區(qū)和彈性區(qū)。巷道掘進過程中一旦經過破壞區(qū)及塑性區(qū),必須提前對該區(qū)域巷道圍巖進行加固。通過彈塑性理論可以計算出各個分區(qū)的半徑范圍及應力分布形態(tài)[1],為注漿加固提供理論支撐依據(jù),見公式(1)~(5)。
由彈性力學可得陷落柱圍巖的切向應力為:
徑向應力可表示為:
陷落柱的塑性區(qū)半徑可表示為:
水平應力與埋深、垂直應力之間的關系可表示為:
將公式(2)代入(1)中得切向應力為:
式中:σ切為切向應力;σ徑為徑向應力;r為陷落柱半徑;R為塑性區(qū)半徑;P0為水平應力;q=2cε0.5。
2311 工作面埋深約為450 m,計算出P0/σz=1.5,σz=11.25 MPa,則P0=16.88 MPa。c=3 MPa,φ=25°,ε=2.45。
通過計算得出2311 工作面X63 陷落柱塑性區(qū)域半徑為30.45 m,應力增高區(qū)半徑為79 m。
常村煤礦計劃對X63 陷落柱影響巷道采用常規(guī)錨網+工字鋼棚聯(lián)合支護,針對重點影響區(qū)域配合采取注漿加固的支護思路。設計深、淺孔注漿加固[2],淺部實施低壓注漿,深部實施高壓注漿,使巷道在陷落柱影響區(qū)域內形成兩層殼體的保護結構,保證巷道圍巖的穩(wěn)定。
(1)巷道加固范圍
2311 皮順超前注漿加固區(qū)域主要為陷落柱影響區(qū)域,通過現(xiàn)場圍巖結構窺視,陷落柱影響范圍為:沿巷道軸向方向皮順揭露陷落柱長度為26 m,考慮圍巖的穩(wěn)定性,設計沿巷道軸向方向加固范圍為陷落柱兩端各多加固5 m,合計巷道加固長度為36 m。巷道縱向上的加固范圍,根據(jù)理論計算和數(shù)值模擬結果,綜合分析加固范圍確定為20 m,如圖1。
圖1 陷落柱加固范圍(m)
(2)注漿鉆孔參數(shù)設計
淺部注漿孔布置:頂板每排布置3 個注漿孔,巷道中間布置1 個孔,分別向兩側2 m 布置2 個注漿孔,排距為2 m;兩幫每排布置3 個注漿孔,其中最下1 排距離巷道底板0.15 m,中間1 排與上下注漿孔間距1.5 m;注漿孔深度均為2 m。封孔采用棉絲蘸水玻璃的方法。
深部注漿孔布置:頂板深孔按三花布置,即2-1-2-1 的形式布置,頂板孔深10 m,每排2 個鉆孔的間距為3 m,每排為1 個鉆孔的布置在頂板中間,鉆孔排距為1.5 m;兩幫鉆孔按三花進行布置,每排2 個鉆孔的間距為2 m,其中下部鉆孔距離底板1 m,每排為1 個鉆孔的布置在距離巷道底板2 m 以上的位置,鉆孔排距為1.5 m,兩幫鉆孔深度為20 m 和15 m。封孔位置:注漿段孔內下射漿管,采用封孔器封孔,封孔器距孔口3 m 左右。巷道橫斷面內注漿鉆孔布置如圖2。
圖2 巷道橫斷面內注漿鉆孔布置情況(m)
(3)注漿技術參數(shù)設計
注漿壓力:淺部注漿壓力控制在2~3 MPa 范圍內,煤墻出現(xiàn)返漿后立即停止注漿;深部注漿壓力設計為10 MPa。
注漿材料:水泥+添加劑。水泥使用425#普通硅酸鹽水泥,添加劑采用“天地堵水103”改性而成。其中添加劑為水泥改性液,可提高水泥的凝結速度與煤巖體的粘結強度等。水灰比:水泥漿的水灰比0.6:1~0.8:1(根據(jù)現(xiàn)場注漿情況可小范圍內進行適當調整)。水玻璃:濃度38~42 °Bé,模數(shù)M=2.8~3.2。水玻璃為水泥重量的2%~4%。水泥漿粘結改性液的用量為水泥重量的10%~20%。
2311 工作面皮順陷落柱影響區(qū)域巷道采用設計的雙殼加固方案進行了試驗,共計試驗36 m。根據(jù)注漿孔的布置,共施工13 排注漿孔,每排兩幫及頂板共布置9 個注漿孔,其中包括3 個10 m 深鉆孔、4 個15 m 深鉆孔、2 個20 m 深鉆孔,累計施工117個孔,孔深1690 m,使用水泥65 t 以及6 t 添加劑。
3.2.1 巷道圍巖變形規(guī)律分析
圖3 為陷落柱影響區(qū)域巷道頂、底板巖層運動曲線圖,可以直觀地反映出巷道圍巖表面變形具有一定的分段特征。將巷道圍巖變形隨時間的推移劃分為五個階段,其中第一階段(0~15 d)—劇烈變形階段,該階段巷道圍巖變形較大,兩幫變形量為30 mm,頂板下沉量60 mm,底板底鼓量85 mm,巷道兩幫、頂板、底板變形速率分別為2 mm/d、4 mm/d、5.7 mm/d;第二階段(16~27 d)—緩慢變形階段,該階段巷道圍巖變形呈現(xiàn)緩慢遞增趨勢,巷道兩幫累計變形量為45 mm,頂板下沉量85 mm,底板底鼓量100 mm,巷道兩幫、頂板、底板變形速率分別為1.3 mm/d、3.3 mm/d、1.3 mm/d;第三階段(28~32 d)—跳躍式增長階段,該階段巷道圍巖短時間內發(fā)生了全斷面的整體收縮現(xiàn)象,巷道兩幫累計變形量85 mm,頂板下沉量累計155 mm,底鼓量累計為160 mm,巷道兩幫、頂板、底板變形速率分別為8 mm/d、14 mm/d、12 mm/d;第四階段(33~63 d)—再次緩慢變形階段,該階段巷道圍巖再次呈現(xiàn)緩慢變形現(xiàn)象,巷道兩幫累計變形量為115 mm,頂板下沉量累計為230 mm,底鼓量累計為250 mm,巷道兩幫、頂板、底板變形速率分別為0.9 mm/d、2.4 mm/d、2.9 mm/d;第五階段(64 d 以后)—穩(wěn)定階段,該階段巷道圍巖變形基本趨于穩(wěn)定,最終巷道兩幫累計變形量為115 mm,頂板下沉量為231 mm,底鼓量為255 mm。
圖3 陷落柱影響區(qū)域巷道圍巖表面變形曲線
結合連續(xù)80 d 的數(shù)據(jù)情況分析,陷落柱影響區(qū)域巷道圍巖變形量不大,在可控范圍內,說明采用雙殼加固方案可有效控制巷道圍巖穩(wěn)定。
3.2.2 巷道錨桿錨索受力分析
(1)錨索受力分析
從圖4 測站錨索受力曲線圖可以看出,頂板錨索設置的初始預緊力為168.94 kN,幫錨索預緊力較小分別為68.85 kN 和102.05 kN,頂板巖層相對于煤幫的強度要高;錨索安裝初期(15 d 內)受力波動較大,尤其是幫錨索出現(xiàn)上下波動現(xiàn)象比較頻繁,說明幫部支護受巷道開挖后的應力重新分布影響較大;15~50 d 錨索受力呈現(xiàn)緩慢增加趨勢,頂板錨索受力增加了98.15 kN,幫錨索受力各增加了9.76 kN 和17.59 kN,頂板錨索承載的拉力遠大于幫錨索的拉力;50 d 以后錨索受力基本趨于穩(wěn)定。
圖4 測站錨索受力曲線
(2)錨桿受力分析
圖5 為測站錨桿受力曲線。由圖可知,頂板錨桿設置的初始預緊力為80.57 kN,幫錨索預緊力較小分別為8.3 kN 和4.39 kN,頂板巖層相對于煤幫的強度要高;頂板錨桿安裝3 d 內受力變化不大,第4天錨桿受力增加4 kN,出現(xiàn)了拉力較大的增加,隨后頂錨桿受力基本呈現(xiàn)緩慢下降,在58 d 后穩(wěn)定在82.03 kN;兩幫錨桿受力在41 d 以內變化相對不大,42 d 下幫錨桿受力迅速增到42.48 kN,上幫錨桿受力突增到66.89 kN;以后幫錨桿基本上呈緩慢增加,且增加幅度較小,并最終穩(wěn)定在42.97 kN 和68.36 kN。
圖5 測站錨桿受力曲線
通過現(xiàn)場深淺部注漿加固方案的試驗實施,配合礦壓監(jiān)測進一步驗證了雙殼加固方案的合理性,能有效改善圍巖的自承載性能,提高了圍巖的自穩(wěn)性,可在常村煤礦推廣此方案現(xiàn)場應用,保障巷道安全、順利通過陷落柱等破碎區(qū)。同時,陷落柱影響區(qū)域巷道經過雙殼加固后,通過現(xiàn)場礦壓監(jiān)測分析,常村煤礦巷道圍巖變形在60 d 以后總體上趨于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