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動畫作品在近年來廣獲好評,其故事架構、特效包裝、美術設計等多個層面都有較大的突破,不再局限于僅滿足小朋友的觀影需求,而是創(chuàng)作出來老少皆宜的優(yōu)秀動畫作品。本土動畫作品立足于傳統(tǒng)而面向當代,既囊括了民族特色又具有時代意義。
關鍵詞:動畫作品;敘事手法;美術設計
我國動畫作品在近十年來發(fā)展迅速,吸取了國外動畫作品優(yōu)點的同時形成了“中國風、民族化”的本土動畫作品,從簡單制作到宏偉特效、從幼齡化傾向到老少皆宜、從單一情節(jié)到多重敘事等創(chuàng)作風格的轉變,為本土動畫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近年的動畫作品,從《哪吒之魔童降世》再到《白蛇:緣起》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好作品,也使得大眾對本土動畫作品的認可度越來越高。究其根本,本土動畫作品得以從國內(nèi)外一眾作品中脫穎而出,在于其創(chuàng)作風格的創(chuàng)新,如在美術層面上,給觀眾耳目一新的視聽效果;在敘事層面上,迎合觀眾審美需求的同時又獨具現(xiàn)實意義。多層次、多角度、多類型的創(chuàng)新使得本土動畫作品煥發(fā)出蓬勃的生命力。
首先,本土動畫作品與以往創(chuàng)作相比最鮮明的不同在于所面向的群體。從1922年我國第一部動畫《舒振東華文打字機》的誕生直至2010年,我國動畫創(chuàng)作多有幼齡化傾向,以單一的故事情節(jié)、簡單的美術制作、簡短的時長為主要特征,適宜兒童的觀賞需求與觀賞習慣。而各類大作品如《喜羊羊與灰太狼》系列、《熊出沒》系列等即便登陸院線,其主要的觀影群體依然是幼童而忽略了成人的審美需求,以至于這類型的影片票房始終難以突破十億大關。但是這種情況在2015年之后便大有改善,由田曉鵬導演執(zhí)導的《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一經(jīng)上映便引發(fā)了青年觀眾的“回憶潮”,票房也突破當時動畫影片的新高達到9.56億。不同于以往情節(jié)單一、人物形象簡單的動畫作品,《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的人物形象立體飽滿,生動的刻畫了“江流兒”的單純勇敢以及“孫大圣”復雜掙扎的內(nèi)心蛻變,而這樣相對“復雜”的人物設定是早期動畫作品所不具備的。[1]同樣的一部作品,小朋友從其中看到了“孫大圣”的幽默勇敢,而成年觀眾則看到的是“孫大圣”掙脫內(nèi)心桎梏的蛻變,正是這樣一部老少皆宜的動畫影片使得《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具有特殊的現(xiàn)實意義。有了《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的良好開端,在2015年后優(yōu)秀的本土動畫作品如雨后春筍一般紛紛嶄露,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白蛇:緣起》等等,大眾對本土動畫作品的期待值也越來越高。
其次,本土動畫作品在美術上擺脫了“簡筆畫”的簡單設計,而是結合中國傳統(tǒng)建筑、水墨畫技巧、古典審美意境等建構了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特效畫面。[2]如《大魚海棠》以福建客家土樓為原型設計出了質(zhì)樸而宏偉的“神明宮殿”,其中運用大量的傳統(tǒng)元素作為點綴,如燈籠、石獅、龍頭船、海棠花樹等等,以精妙的設計刻畫出了具有濃厚韻味的古老東方玄幻世界。而回顧到十數(shù)年前,如《虹貓藍兔七俠傳》、《大耳朵圖圖》、《中華小子》等火爆一時的動畫作品則是與當代動畫作品在畫面的設計上有諸多差異。其一、從“火柴棍式”簡單的人物形象轉變?yōu)椤胺抡媸健比宋镄蜗?,當代動畫作品對人物服飾、樣貌、造型的刻畫追求更逼真、生動和立體的效果,增強觀眾在欣賞過程中的代入感;其二,場景的設計也從簡潔明了轉變?yōu)榫哂邢笳饕饬x,將大量傳統(tǒng)元素融合于畫面之中,使之具有言外意。這樣的轉變趨勢在近年的本土動畫作品中愈發(fā)明顯,如《哪吒鬧?!分械摹澳倪浮保攘葦?shù)筆勾勒出其輪廓再配以單一顏色以平涂著色,但其依然是傳統(tǒng)觀念中正義而勇敢的形象。而2019年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則是采用了3D技術,細致的刻畫了其臉上的小雀斑、深淺不一的黑眼圈、參差的劉海等外貌特點,生動的營造出了一個調(diào)皮搗蛋的“哪吒”形象。同一角色在不同時期的形象塑造體現(xiàn)出了鮮明的時代特征,單調(diào)簡略的美術設計已經(jīng)無法讓本土動畫作品在眾多其他類型作品的圍剿中脫穎而出。
再次,當代動畫作品在故事的構思上以傳統(tǒng)神話為原型,架構出古樸而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故事,取古代神話之精華再融合當代創(chuàng)作者的巧思,使得當今動畫作品比之以往更能引起大眾的興趣與共鳴。大眾耳熟能詳?shù)摹皩O悟空大鬧天宮”、“白蛇水漫金山”、“哪吒大戰(zhàn)敖丙”等神話故事早已被翻拍為多部影視作品,尤其以“孫悟空”、“哪吒”為主角的動畫作品更是占據(jù)80、90一代的童年記憶。至2019《哪吒之魔童降世》上線以來,本土動畫作品開拓了更多新穎的題材,如2020年登陸院線的《姜子牙》,僅用四天便突破十億票房,成為中國影史中最快突破十億的動畫作品。作為“哪吒續(xù)篇”但是其并未延續(xù)哪吒的故事,轉而從《封神榜》和《山海經(jīng)》中吸取靈感創(chuàng)作出以“姜子牙”為主線的“新封神榜的故事”,“姜子牙”通過一人之力抗衡眾人只為探尋內(nèi)心的真相。突破以往動畫作品“爽文”般打怪升級的套路,《姜子牙》聚焦于當代青年大眾的迷惘和困境,“姜子牙”踏上的是一條自我救贖之路,在重重困境的掙扎中從而頓悟“真正”的自我。[3]當今,我國動畫創(chuàng)作不再是“老酒裝新瓶”,而是以傳統(tǒng)故事為框架內(nèi)置二十一世紀全新的價值體系,尋找本我、與天相抗等思想已融貫于我國動畫作品之中。
我國動畫作品在近年來不斷突破原有的風格,不再局限于早期的“兒童動畫”風格,吸取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結合前沿科技、創(chuàng)作者們的精巧構思創(chuàng)作出現(xiàn)今特色鮮明的本土動畫。但中國動畫依然在許多層面有所不足,中國動畫的發(fā)展之路還需要不斷的創(chuàng)新,雖此路漫漫,但可預見中國動畫的崛起之勢。
參考文獻
[1] 李子麥.從《大圣歸來》到《姜子牙》——論當代中國動畫電影應如何講好中國故事[J].明日風尚,2021(14):149-151.
[2] 周艷,張志陽.從民族審美心理看中國動畫電影的角色蛻變[J].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21(04):62-66.
[3] 顏維康,顏亮.結構與解構:中國動畫電影文本中的人物美學構式——以動畫電影《姜子牙》為中心[J].電影文學,2021(04):98-104.
作者簡介:韓雨晴(1998-),女,四川資陽人,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影視編導理論與實踐研究碩士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