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祁智
一
我很小的時候,就聽人講民間故事《孟姜女哭長城》。我聽過很多次,很多人都是故事的講述者。
我相信,只要是中國的孩子,不論現(xiàn)在還是過去,《孟姜女哭長城》都可能是最早聽到的故事之一。
《女媧補天》《牛郎織女》《劈山救母》……故事像稻子、麥子,或者像蘆葦、艾草,世世代代在鄉(xiāng)村生長,一望無際。它們不僅讓歲月有聲有色,也是我們文學(xué)、歷史的最好啟蒙。
范喜良和孟姜女是一對夫妻。新婚不久,范喜良就被抓走了,去修長城。天漸漸冷了,大雁南飛,孟姜女的心卻去了北方。她帶著剛做好的冬衣,千里迢迢,一路北上,去尋找范喜良。到了長城腳下,她才得知丈夫已經(jīng)累死,于是傷心慟哭。
“轟!”孟姜女把長城哭塌了。
《孟姜女哭長城》,故事可以說很長,但故事的核非常簡單。
之所以這樣,我以為,首先是流傳的需要。在書寫困難、交通阻塞的時代,一部作品要最大范圍傳播,只能靠口口相傳。這就需要作品主線單一、內(nèi)容明了。
其次是再創(chuàng)作的需要。故事在跨地域、跨時代的口頭傳承中,肯定會融入講述者的興趣、地域的風(fēng)貌與時代的特征。故事只給一個“筋骨”,為講述者不斷填充豐富的“皮肉”,留下了巨大的空間。
事實也是如此。
簡單的《孟姜女哭長城》,在兩千多年多朝代、多民族、多地域的流傳中,演變出許多版本。僅是孟姜女的誕生、家庭等,就有多種說法,甚至“男主角”范喜良,也有多個名字。
我小時候聽到的故事中,孟姜女的丈夫不姓“范”,而是姓“萬”。朝廷下令,要“一萬人”去修長城,但青壯年都被抓完了,官兵就抓了一個姓“萬”的,冒充“萬人”,糊弄秦始皇。
秦始皇居然就被糊弄了。
每次聽到這里,我都忍不住笑。大家也笑。說實話,我們沒有仇恨秦始皇,而是覺得,一個至高無上的皇帝,竟被一個字騙了,還有什么比這更讓人開心的嗎?
《孟姜女哭長城》的版本盡管有很多,但就內(nèi)容而言,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孟姜女哭倒長城,故事結(jié)束。
第二類,孟姜女哭倒長城后,驚動了秦始皇。秦始皇本來惱羞成怒,但看到她很漂亮,就想霸占她。她先戲弄了秦始皇,再跳海自盡。
我喜歡第二類。長城“哭倒”了,故事沒完。鄉(xiāng)村的時間很多,綿延的故事,會讓時間不再空空蕩蕩。而且,秦始皇被戲弄了。
二
上學(xué)后,老師告訴我們,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脊梁”。老師還告訴我們,秦始皇一統(tǒng)中國,開疆拓土、設(shè)立縣置、車同軌書同文、統(tǒng)一度量衡、修筑靈渠,是“千古一帝”。
我立刻嚇了一跳:長城不是被“哭倒”了嗎?我立刻又嚇了一跳:秦始皇不是總被騙、戲弄嗎?
我想起鄉(xiāng)村的故事。我以為,故事可能講錯了,或者,孟姜女是一個壞人。
但是,老師又給我們講《孟姜女哭長城》,秦始皇還是被騙、被戲弄。
在研究孟姜女故事的起源后,我才知道,這個故事最早與秦始皇、長城沒有絲毫關(guān)系。
孟姜女的故事,并不是萌發(fā)于秦代,而是在早于秦代的春秋時期。
《左傳》中有一個杞梁妻的故事:杞梁妻在丈夫杞梁戰(zhàn)死后,悲痛欲絕,在齊國的都城大哭。
《左傳》的作者左丘明,比秦始皇早生二百四十多年,根本不可能預(yù)知秦朝的事情。并且,杞梁妻哭的是齊國的都城,并不是長城,都城也沒有倒塌。
到了西漢末年。
比秦始皇晚生一百八十多年的劉向?qū)憽读信畟鳌?,重述《左傳》中杞梁妻的故事,才有了杞梁妻大哭,“城為之崩”——城墻塌了?/p>
這里的“城”,依舊是齊國的都城,沒有秦始皇,也沒有長城。
過了好幾百年,直到唐朝。
故事里的杞梁妻有了名字,叫孟仲姿。傳說,孟家和姜家相鄰,都喜歡種葫蘆。有一個葫蘆結(jié)在兩家之間的籬笆上,葫蘆里有一個小姑娘。小姑娘分不清是孟家還是姜家的,所以又叫孟姜女。
“城”在這個時候突然變成了長城,而杞梁也不再是戰(zhàn)死,而是修筑長城累死。
《孟姜女哭長城》故事的核,在唐朝基本定型,然后像風(fēng)中的蒲公英一樣四處飄散,到處都是。
一個與長城和秦始皇無關(guān)的故事,流傳千年之后,硬是安到了長城和秦始皇身上。
三
唐朝從隋朝來。
隋朝只存在了37年,但它很了不起,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結(jié)束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再一次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
隋朝的皇帝,有許多影響深遠(yuǎn)的重大舉措。
這其中之一,便是貫通南北的大運河。
隋煬帝鑿?fù)ù筮\河,民間傳說是方便他乘船下?lián)P州賞瓊花、看美女。
一國之君,傾一國之力——只是為了尋歡作樂,這理由站不住腳。
但這從側(cè)面說明了大運河的作用:相較于陸路,水路交通干凈、快捷、成本低;一河穿南北,不僅帶來物資的大交流,也帶來了思想的大碰撞、文化的大交融。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偉大的建筑,一個是長城,靜態(tài)的,橫跨東西;一個是大運河,動態(tài)的,穿越南北。
如果秦始皇與隋煬帝,一個不連接長城,一個不貫通運河,秦與隋恐怕不至于成為短命的王朝。
但沒有了長城與大運河的中國,是絕不可想象的,何況歷史來不得“如果”。
隋煬帝、大運河,秦始皇、長城,隋朝因鑿?fù)ㄟ\河到二世而終,秦朝因連貫長城到二世而亡……兩朝雖相隔數(shù)百年,但不妨互為關(guān)照。
孟姜女的故事在唐朝突變,有眾多的原因,但我以為與隋煬帝、大運河不無關(guān)系。
唐朝取代隋朝,一方面惡謚楊廣為“煬”,一方面對照遙遠(yuǎn)的秦始皇,檢討前朝,以史為鏡。
新編孟姜女的故事,借助民間傳說,在最大范圍內(nèi)“借古諷今”、暗指隋煬帝,也宣揚了改朝換代的必然性與合法性。
總結(jié)前朝的教訓(xùn),以期千秋萬代,是每一個新生王朝的頭等大事。
既然是總結(jié),必須深刻,難免言重。
秦朝覆滅,漢代也從多個方面分析其過失,以作為建立制度、鞏固統(tǒng)治的借鑒。秦始皇去世后10年才出生的賈誼,就寫過一篇有名的政論文《過秦論》,直陳秦朝之過失、滅亡之必然。
我在初中的時候,讀到《過秦論》,覺得氣勢磅礴、痛快淋漓。高中再讀,掩卷有思,覺得有些話說得有些“過”。大學(xué)再讀,又有了許多釋然——你都沒了,我說得“過”一些又何妨?
長城與大運河在中國的發(fā)展史上的作用,無論怎么稱頌都不過分。但長城相連、運河貫通,畢竟給當(dāng)時的百姓帶來苦痛、社會帶來動蕩。
所幸的是,偉大的民族從來不懼怕苦難。先輩承受的苦難越重,留下的輝煌越多。
四
讀大學(xué)的時候,一個電閃雷鳴的夜晚,我在圖書館看《史記》,《秦始皇本紀(jì)》闖入眼簾。
我特別高興,漢代有賈誼的《過秦論》,也有司馬遷的《秦始皇本紀(jì)》——“本紀(jì)”是偉大的漢朝對秦始皇的致敬。
我怦然心動,趕緊翻閱歷史,高興地看到“唐承隋制”——唐朝繼承沿襲了隋朝的制度,這是偉大的唐朝對隋朝的致敬。
時光飛逝,多少豪杰,多少朝代。
正史是歷史,野史是歷史,民間傳說也是歷史的一種。因此,讀書要讀全、讀細(xì)、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