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汪玉珍 陳紅梅
(宣城市中心醫(yī)院,安徽 宣城 242000)
研究顯示胃癌發(fā)病率居于中國癌癥發(fā)病率和病死率的第2 位,每年死亡患者近50 萬例[1]。胃癌根治術可有效清除原發(fā)病灶,改善臨床癥狀,是臨床治療胃癌的主要手段。但手術創(chuàng)傷損傷機體,給患者帶來較大的心理應激;加之胃癌本身也給患者帶來痛苦,往往承受著巨大精神及心理壓力,如焦慮、抑郁、恐懼等負性不良情緒狀態(tài)[2]。多學科合作護理干預通過多學科團隊相互協(xié)作,實行多學科交叉管理,可有效促進患者機體康復。 在教育學領域應用廣泛的賞識理論,作為一種新理念,應用于臨床護理中時,主要通過發(fā)現(xiàn)和挖掘患者優(yōu)點,言行上給予患者肯定、支持和鼓勵,從而對患者預后產生積極影響[3]。 朱學琴[4]的研究發(fā)現(xiàn), 賞識干預可以促進老年股骨骨折患者心理康復,提升生活質量水平。本研究將賞識理論和多學科合作護理應用于胃癌根治術患者, 現(xiàn)將其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收集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94 例胃癌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7 例。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胃癌診斷標準[5],且經病理學確診;②行胃癌根治術治療者;③認知、理解、溝通等能力正常者;④預計生存時間6 個月以上者。 排除標準:①凝血功能異常者;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③其他臟器功能嚴重障礙者;④已出現(xiàn)腫瘤轉移者;⑤合并感染性疾病者;⑥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1.2 護理干預方法
1.2.1 對照組 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多學科合作護理。首先成立多學科合作小組,小組成員包括護士長1 名、主治醫(yī)師1 名、營養(yǎng)師1 名、心理咨詢師1 名,小組成員職稱均為中級及以上,學歷均為本科及以上。各成員職責為:①護士長負責統(tǒng)籌及協(xié)調護理工作,明確護士職責及分工,并制定突發(fā)狀況解決措施,以便護理工作能順利開展。②主治醫(yī)師與護士進行聯(lián)合查房,共同解決切口滲血、紅腫及異味等傷口問題,查房時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及時解答患者的問題,并提供健康指導。③營養(yǎng)師負責為患者制定營養(yǎng)干預方案,責任護士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個人喜好等因素為其制定飲食計劃, 指導患者術后初期進食流質飲食, 術后根據(jù)患者恢復情況過渡至普食,飲食以易消化、高蛋白、低脂肪等食物為主。 ④心理咨詢師術前負責對患者心理狀況進行評估,若患者存在焦慮、抑郁等情緒,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及交流,告知患者手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手術預期效果,并列舉康復成功的案例,以幫助患者樹立康復信心,并為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答疑, 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賞識理論對患者實施干預, 具體措施如下: ①賞識教育理論的學習, 組織多學科合作小組進行賞識理論的系統(tǒng)學習和培訓,掌握基本的賞識技巧,組織模擬演練和護患角色演練,加深對賞識理論的理解。②將賞識理論應用在胃癌根治手術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 如對于圍手術期能配合醫(yī)護人員完成相關護理的患者, 可給予患者一份小禮品進行鼓勵, 以提高患者參與疾病治療及管理的信心, 充分調動患者治療的積極性及主觀能動性。③收集患者確診胃癌后的個人認知、日常生活、 情緒、 思想及家庭成員關系變化等相關資料,將最能激發(fā)患者自豪、愉快、滿足的人生經歷等內容作為正性刺激因子,根據(jù)患者個性及經歷,實施賞識理論護理指導。通過積極主動與患者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耐心傾聽患者護理需求和傾訴,并引導患者通過回憶自身成功的經歷逐漸消除負性情緒。 ④住院期間開展關于胃癌術后康復護理知識及技能操作的比賽活動,激發(fā)患者潛能和積極性,如日常飲食方案設計、切口自我護理等,對于表現(xiàn)好的患者給予小禮物獎勵。
1.3 觀察指標 ①抑郁程度[6]: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估,該量表包括體質量減輕、認知障礙、遲緩、焦慮/軀體化、絕望感、日夜變化和睡眠障礙共7 個因子,24 個項目, 每個項目采用0~4 分的Likert 5 級評分法,總分值0~96 分。②希望水平[7]:應用Herth 希望量表(HHI)評定,該量表包括對現(xiàn)實和未來的積極態(tài)度、與他人保持親密關系、采取積極行動3 個維度,共12 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1~4 分的Likert 4 級評分法,總分12~48 分,分值與希望水平呈正比。③胃腸功能:記錄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情況,主要包括首次經口進食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④術后并發(fā)癥:包括腹脹、吻合口瘺、傷口感染的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 表示, 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百分比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兩組性別、年齡、腫瘤分期、學歷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2.2 兩組干預前后抑郁得分比較 干預前, 兩組患者HAMD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HAMD 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患者HAMD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HAMD 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干預前后HAMD 評分比較(±s)
* 與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47 24.25±2.14 16.03±2.05*觀察組 47 24.30±2.09 12.60±2.11*t 0.115 7.993 P 0.909 <0.001
2.3 兩組干預前后希望水平比較 兩組干預前希望水平總分及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希望水平總分及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希望水平比較(分,±s)
表3 兩組干預前后希望水平比較(分,±s)
組別 n 總分干預前 干預前 干預前 干預前 干預后對現(xiàn)實和未來的積極態(tài)度干預后與他人保持親密關系干預后采取積極行動干預后對照組 47 8.36±1.63 7.66±1.36 8.23±1.56 24.25±5.36 29.97±4.63 10.10±2.45 9.85±1.45 10.02±2.02觀察組 47 8.45±1.22 13.25±2.36 7.98±1.02 12.52±2.10 8.10±1.02 12.89±2.96 24.53±5.10 38.66±4.12 0.303 1.290 0.478 0.259 9.612 P 0.762 0.200 0.634 0.796 <0.001 t 6.348<0.001 7.173<0.001 5.490<0.001
2.4 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指標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首次經口進食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指標比較(天,±s)
表4 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指標比較(天,±s)
組別 n 首次經口進食時間下床活動時間5.26±1.15 2.36±0.89 13.672<0.001肛門排氣時間4.58±0.54 1.46±0.70 24.194<0.001住院時間對照組 47 4.23±0.62 11.96±1.25觀察組 47 1.73±0.38 7.32±1.02 t 23.569 19.717 P<0.001 <0.001
2.5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分析[n(%)]
胃癌根治術后患者僅剩小部分胃或全胃切除后空腸代胃,進食量明顯減少,機體狀態(tài)受顯著影響,康復時間長,易出現(xiàn)多種并發(fā)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預后效果。且受病情、疼痛、不良反應等因素的影響,患者常伴有不良心理情緒,導致治療依從性低[8]。 臨床上需重點關注該類患者的術后護理工作, 優(yōu)化臨床診治干預方法。 因此,給予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保證手術順利進行的同時,改善患者預后結局。
3.1 賞識理論聯(lián)合多學科合作護理干預可改善胃癌根治術患者的心理狀況 研究顯示,50%左右的胃癌患者存在抑郁情緒, 抑郁情緒可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途徑,降低機體防御能力,影響疾病治療效果,從而降低患者生存質量[9]。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HAMD 評分低于對照組,說明賞識理論聯(lián)合多學科合作護理干預可減輕胃癌根治術患者術后抑郁情緒,改善患者心理狀況。 一方面,在多學科合作護理中, 不同學科專家共同參與護理方案的制定,整合了多方面的優(yōu)勢,給予患者針對性及精細化的綜合護理干預,包括心理干預、營養(yǎng)干預、疼痛干預等;另一方面,基于賞識理論的護理干預,通過與患者進行有目的的對話, 引導患者描述自身痛苦經歷以及內心感受,自我釋放,可以讓患者充分體驗價值感以及生命的意義,激發(fā)患者希望信念,提高其自信心,從而減輕了患者抑郁情緒,改善心理狀態(tài)。
3.2 賞識理論聯(lián)合多學科合作護理干預可提高胃癌根治術患者的希望水平 石偉玲等[10]研究顯示,希望可能是預測患者心理適應的重要因素, 希望水平評分是胃癌患者抑郁的獨立影響因素。 作為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 希望可減弱患者應對生存挑戰(zhàn)時的感受,幫助患者構建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有利于緩解抑郁情緒。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希望水平評分高于對照組, 提示賞識理論聯(lián)合多學科合作護理干預有助于提升患者希望水平。 希望水平通常由先天的個性特征和環(huán)境因素決定,還會受到神經遞質、情感狀態(tài)以及潛在疾病過程的生理影響[11]。 本研究通過實施賞識理論聯(lián)合多學科合作護理干預, 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 提高了患者對自身疾病及治療方案的認知程度,也滿足了患者的需求,從而提高了患者康復的信心;同時,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適時引導, 使其回憶過去發(fā)生的重大事件以及當時采取的應對策略、尋求的社會支持等內容,對于積極的方面給予贊揚及肯定,也有助于提高希望水平。
3.3 實施賞識理論聯(lián)合多學科合作護理干預的胃癌患者術后恢復快, 并發(fā)癥少 手術治療為創(chuàng)傷性操作,對胃腸道功能造成損傷,患者術后無法盡快恢復進食,胃腸道功能恢復緩慢,影響后續(xù)康復效果,且易誘發(fā)相關并發(fā)癥。 本研究實施賞識理論和多學科合作護理干預,患者經口進食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多學科合作護理術后及時處理傷口問題,促進傷口愈合。同時加強營養(yǎng)指導,為患者制定針對性食譜和營養(yǎng)計劃,并根據(jù)患者情況及時調整。干預過程中結合賞識理論激發(fā)患者配合治療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 賞識理論聯(lián)合多學科合作護理應用于胃癌根治術患者,可改善其心理狀況,緩解其抑郁程度,提高希望水平,術后恢復快,并發(fā)癥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