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瓊臻
欽差馳粵 收繳鴉片
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二十五日,林則徐抵穗后即與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巡撫怡良、水師提督關天培、粵海關監(jiān)督豫堃等研究禁煙對策。他一方面大量閱讀海關資料和外國書報,另一方面派人暗查鴉片販子動向。綜合各方消息,林則徐把禁煙方針由“先重治吸食”調整為“先以斷絕鴉片為首務”。
此外,林則徐還召集645名學子入貢院“考試”,試題有四:一是鴉片的集散地;二是鴉片的經營者;三是此前的禁煙弊端;四是建議的禁絕之法。自此,林則徐掌握了所有煙商和貪官污更的名單。
二月初四,林則徐發(fā)諭帖給各國煙販命其呈繳鴉片,從天理、國法、人情、事勢四方面嚴正聲明禁煙理由。他勒令煙商三日內“將躉船鴉片盡數(shù)繳官”,并出具“甘結”,保證“嗣后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惜甘服罪”。外國煙商欲采取施延戰(zhàn)術,僅象征性交出1 037箱鴉片。林則徐憤怒宣告“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下令“將停泊黃埔貿易各國夷船先行封艙,停止買賣,一概不準上下貨物,各色工匠船只房屋,不許給該夷人雇賃”。
二月十四日,英國領事查理·義律屈服,表示愿意繳煙20 283箱。四月初六,繳煙工作完畢。
貯藏嚴密 銷法創(chuàng)新
收繳的鴉片堆貯在虎門寨下水師提署和附近的民房、廟宇內。房屋不夠貯放,便圍筑外墻,添蓋高棚,勻排封貯。
收繳鴉片本擬于解京燒毀,但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鄧瀛上奏詳析了運輸成本和調包風險。鑒于此,道光帝改諭林則徐等“督率文武員弁,公同查核,目擊銷毀,俾沿海居民及在粵夷人,共見共聞,咸知震詟”。
接到諭旨,林則徐開始著手準備就地銷煙之事。首先是研究銷化方法,此前銷煙多用“煙土拌桐油焚毀法”,但焚后“有殘膏余瀝滲入地中,積慣煞煎之人,竟能掘地取土,十得二三,使流毒仍難盡絕”。林則徐經過仔細查訪,得知“鴉片最忌在二物,一曰鹽鹵,一曰石灰。凡以煙土煎膏者投以灰鹽,即成渣末”。
“煮化法”雖然可行,但大規(guī)模煮化須設鍋灶累百盈千。經林則徐和關天培反復酌商,摸索出“海水浸化法”,即“挖水池以代鐵鍋,在水中撒鹽成鹵,然后將鴉片切碎投下,浸泡半日,再把整塊燒透的石灰入池,攪拌浸化毀之”。其次是銷煙地點的選擇,虎門險要天成,既是珠江入???,又去內河不遠,且清軍設有眾多炮臺,在此銷煙既有利于掘池引水,又有利于防衛(wèi)。
霸氣銷煙 大快人心
四月二十二日,震動中外的虎門銷煙開始了。午后二時許,禮炮齊響,在林則徐的親自督率下,銷煙人員“先由溝道車水入池,撒鹽成鹵,所有箱內煙土逐個切成四瓣,投入鹵中,泡浸半日,再將整塊燒透石灰紛紛拋下,頃刻便如湯沸,不爨自燃。復雇人夫多名,各執(zhí)鐵锨木爬,立于跳板之上,往來翻戳,務使盡化”。產生化學反應的鴉片“濃油上涌,渣滓下沉,臭穢熏騰,不可響邇”。
一池銷毀完畢,趁海水退潮時啟放涵洞,將渣沫排入大洋,再引入清水把銷煙池沖洗干凈,另一池又接續(xù)浸化。兩個池子輪流作業(yè),第一天便銷毀了170余箱鴉片。自此,銷煙工作日復一日地緊張進行,“試行之初,每日才化三四百箱。迨數(shù)日后,手法漸熟,現(xiàn)在日可八九百箱至千箱不等”。
直至五月十五日,歷時23天的銷煙終于完成,共銷毀鴉片19 179箱又2 119袋,除去包裝箱袋,實重2 376 254斤(1 188.13噸)。
(摘自《中國檔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