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梓鈺
一、背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小學體育教育應深入貫徹《中華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構建“五育并舉”的體育學習體系,在學習過程中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小學體育要以全面育人作為使命擔當,樹立大教育觀、大體育觀, 尤其要克服體育課程與其他課程割裂的弊端,通過跨學科協(xié)同,提高體育課程全面育人的效益,為學生走向社會、享受健康充實的人生打好堅實的基礎。
二、依據
1.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和規(guī)律,小學生的年齡一般為 6 ~ 12 歲,其身體發(fā)育正處于兩個生長發(fā)育高峰之間的相對平穩(wěn)階段,各項身體素質均隨年齡增長而增長,但各項身體素質增長的速度和順序有先后不同。小學體育教學活動如果能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會有效地提高教與學的效率和效果。
2.教育部體育衛(wèi)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給出了體育教學改革的思路——聚焦 “教會、勤練、常賽”,不斷完善“健康知識 + 基本運動技能 + 專項運動技能”體育教學模式,推進一校一品、 一校多品建設,讓每位學生掌握 1 至 2 項體育技能。
3.隨著電子設備的普及,學齡孩子的肥胖率和近視率有上升趨勢,為了讓學生在校保證充足的學習時間的同時又有足夠的鍛煉時間,開設組織“晨練打卡”活動課程,讓孩子們每天清晨一來到學校,就可以放下書包,在操場上盡情撒歡,享受運動的快樂。
三、課時教學設計
本課時名稱《利用生活資源,制作體育器材》,教材內容是《小學體育與健康(人教版)》一二年級小沙包擲遠,一二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充滿朝氣,對新生事物充滿好奇,在投擲技能方面已經基本掌握了各種投擲輕物 的動作方法,但在重復練習時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練習時的枯燥乏味 導致懈怠、懶散的情況。基于此,特設計《點滴環(huán)保從我做起》,是以體育與健康、美術、信息科技、勞技多學科融合的跨學科學習內容。
1.一二年級學生年齡小,加上室外體育課干擾因素太多,注意力不集中,活潑好動,興趣難持久,依賴性強,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2.模仿能力強,因此教師要抓住他們的特點,采用多種形式來進行教學,鼓勵和表揚學生,開發(fā)他們的想象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
3.好奇性強,學生對體活動有一種新鮮感,但對體育課的認識不足,小學低段學生存在體質普遍較弱,運動技術較差的現象。學生學生在低年齡段的學習行為、情感態(tài)度與意志品質等各方面仍 處于發(fā)展過程中,需要通過一定的評價機制來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生生評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明確學生的努力方向,同時也是教師改進教學能力的重要手段。
四、學習目標
在《點滴環(huán)保從我做起》的主題引領下,學生通過信息科技網絡多渠道了解環(huán)保知識與行動;通過制作小報宣傳環(huán)保理念(美育);學會利用生活資源制作體育器材(例如改裝礦泉水瓶、廢紙團、制作小沙包等)加強動手能力;在體育創(chuàng)設情境中,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學習并掌握小沙包擲遠的動作要領,從而在個性特長、 實踐能力、學科技能上全面發(fā)展。
五、學習重難點
重點:1.學習小沙包擲遠屈肘投擲動作,初步學會快速揮臂的動作要領,進一步鞏固小沙包擲遠的方向
2.學會利用生活資源制作體育器材(例如改裝礦泉水瓶、廢紙團、制作小沙包、小啞鈴等)加強動手能力。
難點:根據自己的力量、手型大小,量身定做屬于自己的小沙包、小啞鈴
六、學習活動設計
(一)設定學習目標
在《點滴環(huán)保從我做起》的主題引領下,學生通過信息科技網絡多渠道了解環(huán)保知識與行動;通過制作小報宣傳環(huán)保理念;學會利用生活資源制作體育器材(例如改裝礦泉水瓶、廢紙團、制作小沙包、小啞鈴等)加強動手能力;在體育創(chuàng)設情境中,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學習并掌握小沙包擲遠的動作要領,從而在個性特長、實踐能力、學科技能上全面發(fā)展。
(二)設計學習過程
一年級小沙包擲遠單元分為4課時進行教學。第1課時:學習小沙包擲遠屈肘投擲動作,采用擲飛機、紙團進行比賽練習。第2課時:在不同的環(huán)保情境中練習小沙包投擲動作,初步學會快速揮臂的動作要領。第3課時:采用小沙包比賽的方式,進一步鞏固與提升小沙包擲遠的方向。第4課時:鞏固小沙包擲遠的動作要領,進行練習考核。
(三)小沙包擲遠跨學科設計
根據不同課時的重難點及教學內容需求,穿插跨學科學習及實踐內容,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全面發(fā)展。例如在課前聚焦環(huán)保話題,依靠《環(huán)保知識任務單》,在父母的指導及自主思考下通過信息技術查詢環(huán)保概念,制作豐富多彩的宣傳小報,運用勞技動手能力制作代替小沙包的體育器材,為教學做鋪墊。通過勞技課拓寬體育課堂,廢物利用設計體育器材及游戲。通過信息技術查詢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垃圾分類知識。制作帶有飄帶的礦泉水瓶作為環(huán)保體育器材,解決“快速揮臂”的重點。利用個性化沙包的制作,克服因沙包大小導致的動作變形,做到投擲方向前上方。
七、作業(yè)設計
教師可以布置一個“小作業(yè)”給學生——請你制作一個專屬于你的小沙包(150g)。在這個要求里,沒有詳細規(guī)定小沙包的形狀、大小、重量、顏色、填充物等硬性要求,讓學生的學習空間得到了拓展,學生“腦洞大開”,根據自己的力量、手形大小“量身定做”屬于自己的小沙包。 在這一過程中,新知識、新想法被點燃,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天馬行空充分發(fā)揮想象力。教師可以利用室內課時進行小沙包選美,讓學生走上講臺介紹自己的小沙包組成以及動手過程。
八、教學反思和改進
反思:
1.聚焦小學體育興趣化,創(chuàng)生活情境展開跨學科學習,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的促進作用,更有利于學生運動技能的提升。
2.學生的學習思維方式有了改變與優(yōu)化。在教師單元主題的設計下,突破時間地點的局限性,學生在身體鍛煉的同時,思維的活躍度被激發(fā),更有效為終身體育、自主鍛煉打下基礎。
3.教學評價更多樣。除了技能標準評價外,設計學生任務評價單,增設自主評價、父母評價,補充在學校中的教師評價與同伴評價。
改進:
1.在設計跨學科教學時,盡量設定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式情境,帶給學生更易懂、易學習的沉浸體驗。
2.體育教師應加強針對跨學科教學的學習,使體育教師的專業(yè)能力能夠得以拓寬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