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俊英 劉良進 李圣洪 方紀成 胡軍武
1江漢大學附屬湖北省第三人民醫(yī)院放射科,武漢 430033;2江漢大學附屬湖北省第三人民醫(yī)院疼痛科,武漢 430033;3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放射科,武漢 430000
下腰痛是一種常見疾病,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的正常進行。目前認為下腰痛的發(fā)病可能與生物力學改變、腰椎旁肌損傷、腰椎棘間滑囊損傷、腰椎間盤病變等關(guān)系密切,其中腰椎間盤病變被認為是引起下腰痛的主要原因[1]。由于腰椎結(jié)構(gòu)及功能的不同,臨床上對于下腰痛的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但治療的最終目的是以減輕或消除下腰痛對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為主[2]。因此,探究下腰痛的發(fā)生機制,抑制其發(fā)展進程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臨床上診斷椎間盤退變程度主要采用數(shù)字X線攝影術(shù)(DR)、CT、磁共振成像(MRI)、椎間盤造影等方法。MRI由于能夠較為準確描述椎間盤的水分含量及形態(tài)變化,且診斷準確率較高、無輻射損傷、能夠獲得較多成像信息而逐漸受到人們的關(guān)注[3]。不僅如此,MRI還具有多參數(shù)多序列的特點,能實現(xiàn)定性和定量成像,其中T2 mapping定量成像能夠測量組織橫向弛豫時間T2,是最早用于評價關(guān)節(jié)軟骨早期退變時生化成分改變的技術(shù)[4]。本組研究采用腰椎MRI進行定量分析,旨在探究腰椎MRI多定量序列與臨床疼痛及功能障礙量表評分之間的相關(guān)性,以為臨床治療提供相關(guān)依據(jù)。
隨機選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在湖北省第三人民醫(yī)院進行腰椎MRI的腰痛患者120例,男性54例,女性66例,年齡18~42(32.18±3.24)歲,根據(jù)其疼痛時間的長短分為急性下腰痛組(45例,疼痛時長≤12周)及慢性下腰痛組(75例,疼痛時長>12周)。排除圖像掃描檢測不清楚者,共納入580個腰椎間盤,其中急性下腰痛組220個,慢性下腰痛組360個。入組標準:⑴所有研究對象年齡均滿18周歲;⑵伴有下腰部疼痛。排除標準:⑴經(jīng)MRI檢測圖像不清楚者;⑵腰椎椎體腫瘤、腰椎畸形等疾病患者;⑶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⑷伴有感染性疾病者;⑸具有MRI檢查禁忌證的患者,如裝有心臟起搏器、動脈瘤夾及金屬假體等。本研究經(jīng)湖北省第三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所有研究對象均采用德國西門子3.0T磁共振掃描儀(Siemens AGMgnetom Skyra)進行腰椎掃描,選擇與床板上相應(yīng)的脊柱矩陣線圈?;颊呷⊙雠P位,頭先進,分別測定兩組患者矢狀位T2加權(quán)圖像(T2 weighted image,T2WI)、矢狀位合成MRI以及軸位合成MRI。
矢狀位T2WI快速自旋回波(fast spin echo,F(xiàn)SE)序列,掃描范圍為第12胸椎椎體(thoracic vertebra 12,T12)~第3骶骨(sacrum 3,S3),掃描時間約97 s,層厚4.0 mm,層間隔0.4 mm,矩陣320×256,重復時間(time of repetition,TR)、回波時間(time of echo,TE)分別為2 500.0 ms、120.0 ms,視野32 cm×32 cm。
矢狀位合成MRI以及軸位合成MRI掃描均采用多延遲多回波快速自旋回波序列(multi?delay multi?echo fast spin echo sequence,MDME),層厚4.0 mm,層間隔0.4 mm,矩陣288×192,視野32 cm×32 cm。其中,矢狀位合成MRI掃描范圍為T12~S3,TE為90.1 ms,TR、TI均 自 動(automatic,Auto);軸位合成MRI掃描范圍為第3腰椎(lumbar vertebra 3,L3)下緣~第1骶骨(sacrum 1,S1)上緣,TR、TE分別為4 000.0 ms、91.4 ms。
對合成磁共振序列(圖1A)進行圖像后處理,分別生成矢狀位及軸位的T1、T2及PD mapping的定量序列(圖1B、C、D),并根據(jù)L1/2~L5/S1范圍內(nèi)椎間盤前纖維環(huán)、后纖維環(huán)及髓核得到T1、T2及PD定量值,并對椎旁肌肉的各定量值進行測定。
選用兩名8年以上臨床診斷經(jīng)驗的醫(yī)師對腰椎間盤合成磁共振圖像掃描范圍內(nèi)椎間盤進行Pfirrmann分級。Pfirrmann分級分為Ⅰ~Ⅴ級5個分級,其中,Ⅰ~Ⅱ級椎間盤高度正常,信號強度均為腦脊液樣高信號,能夠清楚分辨髓核及纖維環(huán),Ⅰ級信號均勻一致,呈明亮的高信號,而Ⅱ級信號不均勻,可有水平灰色信號帶;Ⅲ級椎間盤高度正常或輕度減輕,信號強度呈中等信號,髓核與纖維環(huán)間的分界不清晰,信號不均勻,呈灰色信號;Ⅳ~Ⅴ級均不能分辨髓核及纖維環(huán),Ⅳ級椎間盤高度正?;蛑卸葴p輕,信號強度為中?低信號,信號不均勻,呈灰黑色信號,而Ⅴ級椎間盤高度明顯減輕、塌陷,信號強度為低信號,信號不均勻,呈明顯黑色信號。
圖1 腰椎間盤合成磁共振圖像T1、T2及PDmapping;A:T2加權(quán)圖像;B:T1 mapping;圖C:T2 mapping;圖D:PDmapping
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估患者臨床疼痛程度,畫1條直線,一端為0,一端為10,均為分為10個范圍,分值0~10分;其中0分表明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分以上為重度疼痛,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疼痛程度越高。
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量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對患者功能障礙進行評估,ODI包括疼痛強度、坐、站、走等10項,每項分值0~5分,總分5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功能障礙越嚴重。
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VAS評分、ODI評分,前后纖維環(huán)、髓核處T1、T2及PD定量值變化,椎旁肌肉處T1、T2及PD定量值變化。分析VAS、ODI評分與一般資料、前后纖維環(huán)、髓核處T1、T2及PD定量值及椎旁肌肉處T1、T2及PD定量值的相關(guān)性。
兩組患者性別、Pfirrmann分級等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年齡、BMI指數(shù)、身高、VAS評分、ODI評分等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相關(guān)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guān)性分析。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性別、體質(zhì)量指數(shù)、體質(zhì)量、身高、年齡、Pfirrmann分級等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下腰痛患者臨床基本資料對比
兩組患者VAS評分、ODI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下腰痛患者VAS、ODI評分對比(分,±s)
表2 兩組下腰痛患者VAS、ODI評分對比(分,±s)
注:VAS為視覺模擬量表,ODI為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量表
組別急性下腰痛組慢性下腰痛組t值P值例數(shù)45 75 VAS 4.26±2.74 5.12±2.32 1.835 0.069 ODI 14.46±7.67 15.67±5.96 0.965 0.337
經(jīng)Pearson相關(guān)性分析,急性下腰痛組VAS、ODI評分與Pfirrmann分級呈明顯正相關(guān),ODI評分與體質(zhì)量指數(shù)呈明顯正相關(guān)(均P<0.05);慢性下腰痛組中,VAS評分與身高呈正相關(guān),ODI評分與年齡呈正相關(guān)(均P<0.05)。見表3。
兩組患者髓核處T2值、T1值及前纖維環(huán)T1值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兩組患者腰大肌處T2值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經(jīng)Pearson相關(guān)性分析,慢性下腰痛組VAS評分與后纖維環(huán)的PD、T1值呈明顯正相關(guān),ODI評分與后纖維環(huán)的T2值呈明顯正相關(guān)(均P<0.05);急性下腰痛組ODI評分與髓核的PD、T2、T1值呈明顯負相關(guān),與后纖維環(huán)的T2呈明顯正相關(guān)(均P<0.05)。見表6。
經(jīng)Pearson相關(guān)性分析,急性下腰痛組中VAS評分與多裂肌處T2值呈正相關(guān)(P<0.05);慢性下腰痛組VAS、ODI評分與椎旁肌肉處T1、T2及PD定量值均無明顯相關(guān)性(均P>0.05)。見表7。
腰椎位于脊柱下段,與骶骨穩(wěn)定相連,是承受機械力的重要部位。腰椎間盤則具有吸收震蕩及減緩沖擊的作用[5?6]。常規(guī)MRI掃描序列不能用于椎間盤退變的早期診斷,也不能為臨床提供早期干預(yù)指標[7]。有研究證實,合成MRI生成的T1 mapping、T2 mapping、PD mapping定量序列對腰椎相關(guān)疾病尤其是椎間盤病變中具有較為廣泛的應(yīng)用[8?9]。合成MRI技術(shù)主要采用MDME序列,可以通過一次掃描得到T1、T2、PD等多個定量值,操作簡便且時間較短[10]。研究證實,合成MRI技術(shù)不僅可以在診斷的前提下提供有效的定量信息,還能測量正常人腰椎和椎間盤的具體數(shù)據(jù),為臨床治療提供重要幫助[11]。
椎間盤是機體中最大的無血管組織,主要由髓核、纖維環(huán)及軟骨終板組成,其生化成分主要為水、膠原等大分子蛋白質(zhì)結(jié)構(gòu)。當椎間盤退行性病變發(fā)生時,基質(zhì)成分的合成和分解逐漸減少,髓核內(nèi)蛋白多糖含量及纖維環(huán)內(nèi)膠原含量均顯著降低,進而導致了椎間盤形態(tài)的改變[12]。椎旁肌肉是保護腰椎間盤及其周圍韌帶的重要部位。正常椎旁肌含有較多的Ⅰ型肌纖維。當下腰痛發(fā)生時,椎旁?、裥图±w維明顯減少,Ⅱ型肌纖維明顯增多,患者的肌肉耐力明顯下降,使穩(wěn)定脊柱的能力明顯降低,從而增加了患者發(fā)生椎間盤退變的風險[13]。
表3 兩組下腰痛患者VAS、ODI評分與臨床資料的相關(guān)性
表4 兩組下腰痛患者前后纖維環(huán)、髓核處T1、T2及PD定量值比較(±s)
表4 兩組下腰痛患者前后纖維環(huán)、髓核處T1、T2及PD定量值比較(±s)
組別急性下腰痛組慢性下腰痛組t值P值個數(shù)220 360髓核PD(pu)64.76±13.02 67.04±14.22 1.934 0.054 T2(ms)91.62±18.18 101.35±21.68 5.567<0.001 T1(ms)1 569.05±447.05 1 664.68±303.05 3.067 0.002前纖維環(huán)PD(pu)38.72±11.16 37.19±9.36 1.774 0.077 T2(ms)43.25±9.67 42.55±5.59 1.105 0.270 T1(ms)691.52±102.33 798.28±155.72 9.040<0.001后纖維環(huán)PD(pu)43.37±10.68 41.86±10.49 1.671 0.095 T2(ms)41.92±8.58 43.58±10.63 1.959 0.051 T1(ms)604.21±102.61 606.49±174.47 0.176 0.860
表5 兩組下腰痛患者椎旁肌肉處T1、T2及PD定量值比較(±s)
表5 兩組下腰痛患者椎旁肌肉處T1、T2及PD定量值比較(±s)
組別急性下腰痛組慢性下腰痛組t值P值個數(shù)220 360腰方肌PD(pu)48.86±6.51 51.56±8.49 1.833 0.069 T2(ms)42.41±6.65 44.15±5.10 1.611 0.110 T1(ms)958.46±120.58 946.63±99.29 0.582 0.561多裂肌PD(pu)61.53±8.33 63.52±6.87 1.417 0.159 T2(ms)45.73±6.57 46.64±6.66 0.728 0.468 T1(ms)801.68±103.77 762.58±126.09 1.753 0.082腰大肌PD(pu)38.83±9.21 41.69±10.38 1.523 0.131 T2(ms)49.15±4.07 41.16±2.38 13.585<0.001 T1(ms)971.37±115.52 1 005.29±98.54 1.710 0.090
表6 兩組下腰痛患者VAS評分、ODI評分與前后纖維環(huán)、髓核處T1、T2及PD定量值的相關(guān)性
VAS評分與ODI評分分別為評價患者疼痛程度及功能障礙的重要方法[14]。Komatsu等[15]研究指出,疼痛能產(chǎn)生一定的神經(jīng)抑制作用,使椎旁肌肉的活動減少,進而造成腰椎功能障礙的發(fā)生。本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VAS評分及ODI評分與Pfirrmann分級呈明顯正相關(guān),此外,慢性下腰痛組VAS評分及ODI評分與后纖維環(huán)T2值明顯相關(guān);認為下腰痛可能與后纖維環(huán)結(jié)構(gòu)具有重要關(guān)系。椎間盤變性可能是下腰痛的重要原因,也是疼痛及功能障礙的重要影響因素。
表7 兩組下腰痛患者VAS評分、ODI評分與椎旁肌肉處T1、T2及PD定量值的相關(guān)性
綜上所述,腰椎間盤及椎旁肌肉的PD、T2、T1值與VAS評分及ODI評分明顯相關(guān)。PD、T2、T1值對評價腰椎間盤退變具有重要作用。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