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王愛萍 王晶 周春燕
312000紹興市婦幼保健院生殖外科,浙江紹興
子宮內膜異位癥(EMS)在育齡期婦女的發(fā)病率為10%~15%[1]。不孕癥患者中EMS 的發(fā)病率為25%~50%,高于正常人群的10%~15%;EMS 患者不孕癥發(fā)生率為30%~50%,高于正常人群的7%~18%;EMS 患者自然妊娠率為2%~10%,低于正常人群的15%~25%[2]。手術治療EMS 是當前有效的治療方法[3],其不僅能確診EMS,還能切除病灶、恢復盆腔正常解剖結構,并改善盆腹腔微環(huán)境,使女性自然受孕機會加倍[4]。本研究回顧性分析EMS 合并不孕癥患者行宮腹腔鏡手術后的妊娠率、妊娠方式及特點,為EMS術后妊娠方案的選擇提供參考依據。
收集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EMS合并不孕癥患者76 例,年齡25~44 歲,平均(32.61±4.36)歲。
納入標準[5]:①不孕時間≥1年,性生活正常;②術中診斷為EMS;③術后采用自然妊娠、控制性超促排卵(COH)、宮腔內人工授精(IUI)方式試孕。
排除標準:①卵泡刺激素(FSH)>10 U/L;②不能糾正的子宮畸形、子宮肌瘤、子宮腺肌??;③雙側輸卵管堵塞或不通暢;④男方無精、嚴重少精與弱精等;⑤術后直接行體外授精-胚胎移植(IVF-ET)者。
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宮腹腔鏡探查聯合輸卵管通液術。手術切除子宮內膜異位癥病灶并保護卵巢功能,恢復盆腔正常解剖及輸卵管通暢性。常規(guī)進行美國生育協會修訂子宮內膜異位癥評分系統(r-AFS)分期[6]和輸卵管最低功能(LF)評分[7],結合患者年齡、不孕年限、孕產史、輸卵管及卵巢功能進行綜合量化評估子宮內膜異位癥生育力指數(EFI)[7]。根據r-AFS 分期等情況,術后50%患者應用長效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輔助治療,使用3~4 個療程。采用門診與電話方式隨訪,隨訪間隔1~3個月,持續(xù)2年。妊娠時間為手術日或術后末次注射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開始,截至末次月經。
觀察指標:分析患者術后2年的自然妊娠率、妊娠時間,與r-AFS 分期和EFI 評分的相關性。
統計學處理:數據采用SPSS 24.0 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ROC 曲線分析EFI 評分對EMS 患者腹腔鏡術后妊娠方式的預測能效。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EMS 患者術后2年內妊娠56 例(73.68%),其中自然妊娠共45例(59.21%),自然妊娠失敗行IVF-ET 11例(14.47%)。按r-AFS 分期分組,其中Ⅰ期24 例,Ⅱ期6例,Ⅲ期23例,Ⅳ期23例,各組術后2年自然妊娠率分別為62.50%、33.33%、65.22%、56.52%,各組自然妊娠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541,P>0.05)。自然妊娠率與r-AFS 分期無線性相關(r=0.045,P=0.700,P>0.05),但與術后時間有關,術后第2年自然妊娠率為7.89%,顯著低于術后第1年的51.3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123,P=0.003,P<0.05)。見表1。
表1 EMS合并不孕患者不同r-AFS分期的妊娠率和妊娠時間比較[n(%)]
將EMS 患者依據EFI 評分分為三組,≥9 分組40例,5~8 分組27 例,≤4 分組9 例。術后2年內自然妊娠率與EFI 評分呈正相關(r=0.356,P=0.002,P<0.05)。術后首次自然妊娠發(fā)生時間以術后6、12、24個月為截點,累積妊娠率≥9 分組分別為37.50%、62.50%、 70.00%, 5~8 分 組 分 別 為 22.22%、48.15%、59.26%,≤4 分組分別為11.11%、11.11%、11.11%。三組兩兩比較,術后6個月時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186,P=0.127,P=0.466,P>0.05)。術后12、24 個月時,≥9 分組與5~8 分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245,P=0.364,P>0.05),但兩組與≤4分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5,P=0.048,P=0.001,P=0.012,P<0.05)。術后第1年自然妊娠率為51.31%,第2年為7.8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P<0.05)。見表2。
表2 EMS合并不孕患者不同EFI評分的妊娠率和妊娠時間比較[n(%)]
ROC 曲線分析,EFI 評分的ROC 曲線下面積(AUC)為0.666(95%CI 0.539~0.793),見圖1。ROC 曲線確定的EFI 預測術后2年內自然妊娠臨界值為7.5分,EFI 評分>7.5 分自然妊娠率為67.86%(38/56),<7.5 分為35.0%(7/20),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857,P=0.010,P<0.05)。
圖1 ROC曲線分析
有研究認為EMS患者血清、腹膜和卵泡微環(huán)境的炎癥反應可影響卵巢激素生成、卵泡形成、卵母細胞成熟、排卵、受精、著床、黃體溶解和孕期黃體支持等[8]。宮腹腔鏡手術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對宮腔、輸卵管、卵巢、盆腔情況在治療同時能進行綜合評估[9-10]。而如何指導EMS不孕患者術后受孕方案,是困擾臨床醫(yī)生的主要問題。根據美國生育學會1985年修訂的r-AFS 分期標準進行EMS 分期,能較好評估疾病程度,選擇治療方案,但對術后妊娠方案選擇無指導意義[10]。本研究結果顯示,按r-AFS分期Ⅰ~Ⅳ期患者術后2年自然妊娠率分別為62.50%、33.33%、65.22%、56.52%,說明r-AFS分期與自然妊娠率無相關性。
EMS 術后妊娠與卵巢功能、輸卵管通暢、拾卵能力、不孕年限、既往妊娠史等多因素相關。EFI 評分系統綜合上述因素進行評分,對自然妊娠的預測可能更全面。本研究中EFI 評分≥9 分組術后自然妊娠率達70.0%,5~8 分組為59.25%,≤4 分組為11.11%。EFI 評分≤4 分組自然生育能力遠低于≥9 分組與5~8分組,說明EFI分值越高自然妊娠率越高。同時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EFI>7.5分自然妊娠率顯著高于EFI<7.5分患者,說明EFI評分7.5分對自然妊娠有較好預測作用。
腹腔鏡術后0~12個月是EMS患者妊娠的最佳時間[10]。本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r-AFS 分期或EFI 評分,各組患者術后0~6個月與7~12月的妊娠率無差異,但1年后自然妊娠率明顯低于1年內,提示術后12 個月是EMS 患者自然妊娠的最佳時期。EMS是一種易復發(fā)、易進展的疾病,隨著時間的延長,盆腔解剖結構改變的可能性增加,對生育力的不良影響增加。
綜上所述,EFI評分高者,術后12個月內應鼓勵其積極試孕,并可給予誘發(fā)排卵治療加人工授精技術助孕,以提高妊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