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選入中學語文教材的文本大多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意蘊,教師要積極挖掘這些資源,培植學生的人文精神。通過剖析作品情感讓學生生發(fā)悲天憫人的情懷,引導學生內(nèi)省使其追求善良的人格,組織平等對話激發(fā)學生質疑的勇氣,對比人物形象讓學生認識到民族大義。這些方法都能很好地挖掘文本的人文意蘊,實現(xiàn)語文知識教學和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統(tǒng)一。
關鍵詞:人文意蘊;人文精神;高中語文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促使學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學會更好地應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還要突出體現(xiàn)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特點,讓學生提升品德修養(yǎng),達到立德樹人的教學效果。教師要認識到人文精神是蘊藏在文本字里行間的,所以要學會從文本中挖掘資源,引導學生深刻感悟,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以便更好地培養(yǎng)其人文精神。
一、剖析情感,生發(fā)悲憫情懷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情感陶冶,教師要利用講故事、播放多媒體課件等方式創(chuàng)設相關的情境,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引發(fā)其情感共鳴。教師要促使學生品味作品,并結合自己的感悟反思自己的人生,促使學生不斷生發(fā)出悲天憫人的情懷,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
在學習《祝福》一文時,有的學生對祥林嫂的悲慘經(jīng)歷竟然發(fā)出了竊笑,這說明他們沒有理解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教師要引導學生剖析作品人物關系,體會作者的良苦用心。首先,教師可引導學生繪出作品中的人物關系圖,然后標注四叔、四嬸、婆家人、“我”和祥林嫂的關系,及每個角色為祥林嫂做了什么。通過關系圖學生發(fā)現(xiàn)當時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冷漠,人們用病態(tài)的視角看待祥林嫂,甚至成為謀害她的幫兇。此外,教師還可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jīng)歷進行解讀,說說如今的女子擁有怎樣的權利,而當時的祥林嫂又處于怎樣的狀態(tài),想象自己如果處于她的生活境地,又要如何面對人生。如此解析,學生逐步對祥林嫂產(chǎn)生了同情之心。接下來教師再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祥林嫂是深受封建社會迫害的人”,由此也引發(fā)出學生更深入地閱讀分析文本。
語文教學“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要求教師積極展開情感教育,促使學生的情操更高尚,人格更健全。學者黃榮華認為在高中階段的生命體驗中,師生之間伴隨著思想碰撞,教師要成為引領者,要促使學生發(fā)展、修正、豐富自己的情感,從而獲得文化認同,達成人格生成。教師要積極挖掘文本資源,引導學生逐步生發(fā)悲天憫人等積極向上的情感。
二、內(nèi)省體察,追求善良人性
學者皮亞杰認為外部信息只有和固定的心理圖式相通,才能被同化,才會有反應,否則就會視而不見。要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教師也要避免直接灌輸相關的知識,而要積極促使學生進行內(nèi)省體察,嘗試注意到自己的人性變化,思考怎樣才是正確的發(fā)展方向,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同化,逐步形成善良的人性。
在學習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一詞時,教師引導學生展開配樂誦讀,并結合作者的生平,引導其學生對比分析,思考作者的生平和其創(chuàng)作風格之間的關系,分析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和這首詞作的創(chuàng)作之間的關系。在細細品味中學生能感受到作者的心理狀態(tài),并對其產(chǎn)生同情的心理,進而激發(fā)學生內(nèi)心的善良人性。此時教師組織學生展開自我演繹,在了解作者的基礎上嘗試揣摩作者當時的內(nèi)心獨白,并根據(jù)作者的內(nèi)心活動將這首詞改寫成短文。這樣的活動激發(fā)了學生的真實情感,促使其和作者形成共鳴。有的學生提出:“在秋天,有的人看到的是秋高氣爽的好風景,但是作者卻身處人生的困境,所以她創(chuàng)作時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寫出了人生的悲凄?!痹诮馕鲋袑W生融入了自己的感悟,其同理心也有所提升。
內(nèi)省體察是一種心理活動,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作品時充分體會其中的妙處,嘗試身臨其境地感受作者的真實情感,這樣就能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原文字里行間展現(xiàn)出的人文內(nèi)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分角色誦讀或者角色扮演等活動,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與作品中的人物形成共鳴,從而深刻地領悟作品的情思,體會人生哲理。
三、平等對話,點燃質疑勇氣
對話教學要以平等為基礎,以對話為原則展開。新課標強調教師要構筑平等互動的對話課堂,教師要將學生視為和自己平等的獨立個體,與他們合作互動、探究創(chuàng)新,這樣才能促使他們獲得獨特的閱讀體驗。教師還要鼓勵學生積極展開質疑,大膽地說出自己真實的看法,這種質疑的勇氣本身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內(nèi)容。
在學習《雷雨》一文時,有學生質疑,認為:“周樸園還留著當年的家具,這說明他對魯侍萍還是有感情的,我覺得這樣的人并不壞?!贬槍W生的質疑,教師并沒有直接反駁,而是讓他們展開自主辯論,嘗試解決上述問題。教師讓學生結合文本,說說有哪些詞句體現(xiàn)了周樸園和魯侍萍的關系,其中是否有矛盾之處。有學生很快就發(fā)現(xiàn)周樸園在得知魯侍萍真正身份時就橫眉冷對,還懷疑她別有企圖,讓人很難想象這和之前那個深情的周樸園是同一個人,教師繼而引導學生思考產(chǎn)生這種矛盾情感的原因,學生認識到這和周樸園的身份有關,他是偽善的,當兩人的關系損害到其利益時就會原形畢露。這類辨析在平等對話中激發(fā)了學生的質疑精神。
新課標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平等對話、大膽質疑,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思想內(nèi)涵,挖掘作品所蘊含的人文因素,探究新意義和新思想。
四、對比閱讀,認識民族大義
入選教材的文本多展現(xiàn)了中國民族文化和優(yōu)良傳統(tǒng),具有豐富的人文教育意義。教師要充分挖掘這些資源,引導學生展開對比閱讀,可以將作品中不同的人物放在一起進行對比,看看他們身上展現(xiàn)出的精神氣質有什么不同,從而認識民族大義。也可以對比同一人物不同時期的心理狀態(tài),進而認識人性的復雜。
學習《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時,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對比閱讀的方式體會燭之武的人物形象。首先可以將文章中的燭之武和秦伯進行對比,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進行分析,說說燭之武如何說服秦伯,思考其為何在強大的秦師面前絲毫都不畏懼,還敢于有理有據(jù)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將燭之武和荊軻進行對比,思考同樣是面對強秦,他們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學生認識到燭之武和荊軻都是勇敢和忠義的代表,他們在面對國家利益受損時都沒有退縮,而是勇敢向前,但是二人解決問題的方法卻不一樣,燭之武更具有智謀,采用據(jù)理力爭的方式讓秦伯自己認同其觀點,進而退兵,而荊軻則更為勇猛,面對生死大義凜然處之。
在對比分析中學生體會到了人物形象身上的精神力量,教師再引導他們結合自己的想法進行反思,思考對自己有什么啟迪。久而久之自然能培養(yǎng)學生崇尚正義、憎惡黑暗、追求自由平等的品質,使學生理解民族大義的內(nèi)涵。
總之,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只有引導學生深入挖掘作品包含的人文素養(yǎng),并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反思,才能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
作者簡介:陸丹萍(1983— ),女 ,江蘇省揚州市高郵市三垛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高中語文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