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陽市油田教育中心高中與學前教育教學研究室 李 臻
阿爾伯特·班杜拉在《社會學習理論》一書中提出:“人類的大多數(shù)行為都是通過示范過程而觀察學會的。人們從觀察別人中形成了有關新行為如何操作的觀念,這一編碼的信息在以后場合中就作為一個行動的向?qū)?。”觀察學習由注意過程、保持過程、動作再現(xiàn)過程、動機過程所決定。
民間游戲是指在我國民眾生活中廣泛流行,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表現(xiàn)形式,并且代代傳承的具有文化傳統(tǒng)的游戲。民間游戲具有鍛煉體能、鼓勵合作與競爭、陶冶性情、啟發(fā)智慧等諸多教育功效。傳承民間游戲是幼兒園落實“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教育原則的有益探索。
幼兒主要通過觀察他人的游戲過程而學會游戲,所以幼兒園傳承民間游戲要重視幼兒觀察學習的運用。以下案例展現(xiàn)了幼兒觀察學習的注意過程、保持過程、動作再現(xiàn)過程、動機過程在民間游戲傳承中的運用實踐。
“丁老頭”是一個邊說兒歌邊畫畫的游戲。兒歌內(nèi)容風趣幽默,充滿生活氣息。用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數(shù)字、食物等表現(xiàn)出一個夸張的老頭形象是這個游戲最有趣的地方,能給幼兒帶來別樣的快樂體驗,有利于培養(yǎng)幼兒積極的情緒情感。
一日戶外活動中,張老師看到幼兒三三兩兩地在地上用粉筆畫畫,就加入了他們的行列。張老師在地上畫起了民間游戲“丁老頭”,為了引起幼兒的注意,張老師一邊畫一邊大聲地說兒歌:“一個丁老頭(寫一個“丁”字),兩邊種芋頭(畫眼睛),三天不吃飯(畫皺紋),餓得團團轉(zhuǎn)(畫頭)。買了三根蔥(畫頭發(fā)),3塊3(畫耳朵),買了一個大冬瓜(畫身體),6塊6(畫腿腳)。再買兩根油條(畫胳膊),9塊9(畫手)?!边@時幼兒都圍了過來,好奇地看著張老師的作品——丁老頭滑稽可愛的外表逗得幼兒哈哈大笑。有幾名幼兒邊笑邊踩在上面跳,嘴里說著“好玩,好玩”,此時他們已經(jīng)被丁老頭獨特的外表吸引了。張老師又換了一個地方繼續(xù)一邊畫一邊大聲說兒歌。這時班上的萌萌、桐桐已經(jīng)開始在旁邊跟著老師邊說兒歌邊畫了,但其余的幼兒還處在觀望狀態(tài)。張老師沒有說話,開始畫第三個丁老頭,于是又有幾個幼兒加入了畫丁老頭的行列。慢慢地,畫丁老頭的幼兒越來越多。
觀察學習的發(fā)生首先是喚醒注意,而示范者行為刺激的顯著性、情感誘發(fā)力等因素都會影響注意過程。上述案例中,教師以玩伴的身份、自娛自樂的狀態(tài)出現(xiàn)在幼兒面前,邊大聲說兒歌邊在地上一遍又一遍地畫“丁老頭”強化了該游戲的刺激性,使其生動有趣的特征更加顯著,很快就引起了幼兒的注意和興趣;幼兒哈哈大笑、踩踩跳跳,最后跟著老師邊說兒歌邊畫丁老頭,說明教師成功地利用了該游戲的“情感誘發(fā)力”引發(fā)了幼兒的觀察學習;更為重要的是,教師以一個會玩游戲的伙伴身份展示民間游戲,凸顯了民間游戲平等自由的精神,這種游戲精神是幼兒觀察學習的重要推動力。
“猜拳跨跳”是利用猜拳方式?jīng)Q定跨跳步數(shù)來進行跨跳比賽的民間游戲。該游戲不僅能鍛煉幼兒的跨跳能力,還能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
戶外活動時,四名幼兒開始玩猜拳跨跳。途途和釗釗一組,正正和淘淘一組,釗釗和正正負責“猜拳”,途途和淘淘負責“跨跳”。當“跨跳”的人跨得越來越遠時,“猜拳”的喊聲也越來越大,吸引了其他幼兒觀戰(zhàn)。他們好奇地問道:“楊老師,這個是什么好玩的游戲呀?”楊老師請他們先坐在臺階上當觀眾,邊觀察邊討論。楊老師告訴幼兒這個游戲的名字叫作“猜拳跨跳”,也叫“跨大步”。
師幼一邊觀看,一邊聊天:“你們認為這是幾個人玩的游戲?”“應該是四個吧。途途、淘淘、釗釗和正正不就是四個人嗎?”楊老師緊接著引導幼兒觀察:“兩人負責猜拳,兩人負責跨跳。現(xiàn)在你們看看誰和誰是一組的?”看了兩輪之后,幼兒分辨出了游戲的分組。接著楊老師引導幼兒觀察并掌握規(guī)則中非常關鍵的一部分——“剪刀、石頭、布”贏了之后分別該走幾步?楊老師請幼兒觀察,贏的人會告訴他的隊友跨幾步——正正出“布”,釗釗出“剪刀”,于是途途“跨兩步”;正正出“石頭”,釗釗出“布”,途途“跨五步”;正正出“石頭”,釗釗出“剪刀”,這次淘淘“跨七步”??戳藥纵喓?,楊老師問旁邊的幼兒:“你們知道贏以后跨幾步了嗎?”觀戰(zhàn)的幼兒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著,還都說對了,看來他們觀察得很仔細。為了能加深印象,楊老師趁機把編的順口溜告訴他們:“石頭遇到布,布跨五步;布遇到剪刀,剪刀跨兩步;剪刀遇到石頭,石頭跨七步。”幼兒很感興趣,邊說邊用兩只手不停地出“剪刀、石頭、布”。正當幼兒討論玩法時,觀戰(zhàn)的一一大喊一聲:“快看,淘淘贏了!”大家的目光紛紛投向正好跨到終點線上的淘淘。淘淘顯得很高興,又和正正交換了位置,由她來“猜拳”,正正去“跨跳”。楊老師趁機給觀眾席的幼兒補充道:“一組的兩個人要輪流猜拳、跨跳,當兩個人都猜過拳,并跨跳到終點后,先到終點的那一隊獲勝?!?/p>
在師幼的觀戰(zhàn)和聊天中,幼兒逐漸掌握了游戲的玩法和規(guī)則。接下來的觀戰(zhàn)中,他們一起喊出跨跳幼兒的名字,并告訴他該跨幾步。在一陣加油聲和掌聲中,正正跨到了終點,他們隊獲勝了??吹剿麄冇螒蚪Y(jié)束,觀戰(zhàn)的幼兒一擁而上,紛紛去找隊友準備進行游戲。
對觀察對象的保持是觀察學習的第二個過程。觀察學習主要依賴表象和言語兩種表征系統(tǒng)保持記憶,當示范活動被轉(zhuǎn)換成表象或易于利用的言語符號之后,這些記憶代碼就可以指導操作。
上述案例中師幼坐在一起觀看游戲,首先看清楚了游戲的人數(shù)和分組等內(nèi)容;對于復雜的猜拳跨步的規(guī)則,教師在幼兒觀察形成的表象基礎上用簡潔的“順口溜”進行了解說;幼兒邊看比賽,邊念著“順口溜”,觀戰(zhàn)形成的動作表象與相應的言語符號相結(jié)合,增進了自身對觀察對象的記憶保持;當游戲中的幼兒決出勝負后,觀戰(zhàn)的幼兒一擁而上找隊友進行游戲,說明教師引導幼兒邊看比賽邊用言語總結(jié)提煉游戲玩法的策略有效支持了幼兒的觀察學習。
“冰糕化了”是一個一人追逐、多人躲閃跑的游戲。游戲中的口訣“冰糕”“化了”增強了游戲的趣味性,也起到了調(diào)節(jié)運動量和游戲節(jié)奏的作用。幼兒在游戲中不僅需要躲閃跑,還需要機智靈活地使用口訣“冰糕”“化了”保護自己。富有變化的游戲情節(jié)和多項規(guī)則約束符合大班幼兒的身心發(fā)展需求,使得該游戲深受大班幼兒的喜愛。
自由活動時間,幾個幼兒相約玩起了“冰糕化了”。樂樂抓人,其余幼兒四散跑開。當糖糖快被樂樂抓到的時候,他立即喊:“冰糕!”樂樂只好掉頭去抓琦琦。這時候糖糖沒有等到別人來救自己,就直接跑開了。樂樂快要抓到琦琦時,琦琦和小宇喊完“冰糕”就定住不跑了。軒軒是個小機靈,繞過樂樂救了他倆,被救活的琦琦、小宇說完“化了”就迅速跑開了。玩了一會后,糖糖的行為不知不覺中發(fā)生了變化,他變成“冰糕”后不再隨意跑開,而是像其他孩子那樣等別人觸碰自己之后自己說一句“化了”才會跑開。
觀察學習的第三個過程是將表象轉(zhuǎn)換成行動。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通過嘗試操作、信息反饋、自我矯正等,使行為再現(xiàn)更符合觀察學習的原型。案例中,糖糖剛開始游戲時對玩法的表象不夠清晰準確,只知道別人追自己時喊“冰糕”并定住不動,別人就不能抓自己了,但不知道要等到有人碰自己一下、自己說“化了”之后才能再跑起來。在后來的游戲中,伴隨著進一步觀察,糖糖在頭腦中形成了正確游戲玩法的表象,這些表象與實際行動在信息反饋過程中相互作用,指導糖糖進行自我矯正,使再現(xiàn)的民間游戲行為更符合游戲的規(guī)則。
起源于兒童自然群體自娛自樂的民間游戲具有較大的包容性,會玩的兒童、不太會玩的兒童都能在一起游戲。為了在游戲中取勝或得到同伴的認可,兒童會積極主動地邊玩邊觀察并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這也是觀察學習成為民間游戲傳承方式的重要原因。
撲克牌是常見的游戲材料,其中“接竹竿”民間游戲的玩法能鍛煉幼兒的觀察力、注意力和對數(shù)字的敏感性。
某日區(qū)域活動前王老師和露露老師兩個人玩了一局“接竹竿”,請幼兒觀察,有少部分幼兒在沒有任何提醒下看出了其中的規(guī)則。王老師問軒軒:“看出什么規(guī)則了嗎?”軒軒一臉茫然。王老師和露露老師繼續(xù)玩,當王老師出的紅桃5與上面的黑桃5相同時,他提示軒軒:“我出了紅桃5,我又要收牌了,知道為什么嗎?”軒軒搖搖頭。王老師繼續(xù)說:“你再仔細看看,我出的紅桃5和上面的牌有一樣的嗎?”軒軒指了指同樣花色的紅桃7。王老師說:“我說的相同指的是撲克牌上的數(shù)字,不是花色?!边@時軒軒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其中的規(guī)則。
在區(qū)域活動中,王老師和軒軒一起玩“接竹竿”的游戲。當軒軒出梅花3與上面的黑桃3數(shù)字相同時,他自己并沒有發(fā)現(xiàn)。但這時王老師已經(jīng)收了三次相同數(shù)字的牌了,為了給軒軒加加油,他提醒道:“看看你出的梅花3,有相同的牌嗎?”軒軒認真地瞧了一遍,發(fā)現(xiàn)了上面的黑桃3,立刻高興地把黑桃3和梅花3之間的牌都收為己有。這個時候軒軒開始有些興奮了,他看得非常仔細,連出牌都小心翼翼的,雖然第一局以王老師的勝利結(jié)束,但軒軒的興致依然很高。
第二天區(qū)域活動,軒軒又選擇了撲克牌,這次和他一起玩的是成成。成成之前在家玩過“接竹竿”的游戲,碰到相同數(shù)的牌立刻收走,反應較快。軒軒出紅桃7時,上面有一個黑色梅花7,但他沒有發(fā)現(xiàn),繼續(xù)出牌。軒軒在相同顏色、相同數(shù)字的情況下,能很快反應過來并及時收走撲克牌,但花色不一樣時常常錯過收牌的機會。
雖然軒軒玩“接竹竿”時輸了很多次,但是一點也沒有影響他的熱情。兩天后的區(qū)域活動中,軒軒依然選擇了撲克牌。這次,軒軒首先和赳赳小朋友來了一局,軒軒出牌、收牌的動作和反應明顯快了很多。他每次出牌之后,眼睛都要向上認真看一看,但偶爾還有漏牌的情況。他們倆玩了一會后,赳赳就選擇了別的操作材料。于是,軒軒就自己和自己玩“接竹竿”,他出的牌已經(jīng)排到桌子邊了,終于找到了一張相同牌,他歡呼著收了11張牌,嘴里嘟囔著:“看!我一下子收了這么多張牌?!?/p>
動機是影響人們觀察學習的重要因素。案例中,軒軒在觀察學習教師展示的民間游戲“接竹竿”時,對游戲玩法、規(guī)則的認識并不清楚,最初游戲時也常常輸給別人,但他對游戲的興趣很高,即便沒有游戲伙伴的情況下也能一個人玩“接竹竿”。大班幼兒喜歡具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接竹竿”這個游戲看似簡單,但對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反應能力有較高要求,因為錯過了就不能拿牌,所以幼兒必須把注意力集中在從頭到尾所有的牌上。軒軒從懵懂到熟練游戲,不斷積累游戲經(jīng)驗,提高注意力和反應能力,在多次游戲的過程中逐漸收獲挑戰(zhàn)自我的成就感。
民間游戲之所以代代相傳,重要原因是其自主自由的精神、簡單的材料、有趣的情境、富有挑戰(zhàn)性的玩法激勵著一代代兒童的挑戰(zhàn)意識和成就感等,這些內(nèi)部動機成為民間游戲傳承的重要動能。
在幼兒園傳承民間游戲的過程中,教師要遵循民間游戲觀察學習、手口相傳的傳播特點,以游戲引發(fā)幼兒注意、激發(fā)幼兒內(nèi)部動機,支持幼兒在觀察、嘗試、反饋中進行自我調(diào)整,實現(xiàn)以幼兒為主體的觀察學習,凸顯民間游戲自主傳承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