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芝,孫向榮,趙雪頻
腦癱是一組因發(fā)育中胎兒或嬰幼兒腦部非進行性損傷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痙攣型是最常見類型,主要表現為肌張力異常、運動功能障礙和姿勢異常等[1]。物理治療是目前臨床治療腦癱的基礎方法,其中肌力訓練臨床較常用,雖有一定的效果,但部分患兒治療后療效仍不理想[2]。低頻脈沖電刺激是通過低頻電流刺激人體的肌肉和神經組織,以促進身體機能的發(fā)育和改善,用于治療腦癱患兒具有一定的效果[3]。本研究觀察低頻脈沖電刺激聯合肌力訓練對痙攣型腦癱兒童運動和平衡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7年4月至2020年12月浙江省臺州醫(yī)院兒科門診就診的痙攣型腦癱患兒76例,按干預方式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8例。觀察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2~6歲,平均(4.0±0.7)歲;粗大運動功能分級(GMFCS)[4]:Ⅱ級18例,Ⅲ級20例。對照組男23例,女15例;年齡2~7歲,平均(4.0±0.7)歲;GMFCS:Ⅱ級22例,Ⅲ級16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腦性癱瘓康復治療指南(2015版)》中痙攣型腦癱的診斷標準[5];(2)年齡2~7歲,GMFCS≤Ⅲ級;(3)患兒監(jiān)護人均知情同意,并能配合治療。排除標準:(1)其他運動障礙疾??;(2)合并癲癇或重度智力障礙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兒給予肌力訓練,采用醫(yī)用踏步器和醫(yī)用跑步機,開始訓練時踏步器為每次50次,1次/d,跑步機訓練5 min/次,1次/d,逐漸增加訓練時間和訓練次數,最終維持在踏步器每次100~200次,1次/d,跑步機訓練10~20 min/次,1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低頻脈沖電刺激(上海星宇SC-2002)治療,參數設計:脈沖寬度為0.5 ms,周期1.5 s,間隔1 s,20 min/次,1次/d。兩組均治療3個月。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肌肉痙攣程度[綜合痙攣量表(CSS)和改良Ashworth量表(MAS)評分]、運動功能指標[粗大運動功能評估量表(GMFM)和Peabody精細運動發(fā)育量表(PDMS)評分]和平衡功能指標[Berg平衡量表(BBS)評分]的變化,并比較兩組臨床療效。CSS量表和MAS量表評估[6-7]:CSS量表包括跟腱反射、小腿三頭肌的肌張力及踝陣攣,總分16分,分數越高表示肌肉痙攣越嚴重;MAS量表共分為6個等級,分數0~5分,分數越高表示肌肉痙攣越嚴重。GMFM量表和PDMS量表評估[8-9]:GMFM量表包括臥立與翻身(51分)、坐位(60分)、爬與跪(42分)、站立位(39分)和行走與跑跳(72分),總分264分,分值越高表示粗大運動功能越好;PDMS量表包括抓握分實驗(26項)和視覺運動整合分測驗(72項),每項2分,總分196分,分數越高表示精細運動功能越好。BBS量表評估[10]:包括站起、坐下、無支持站立等14個項目每項目評分0~4分,總分56分,得分越高表示平衡功能越好。療效評估標準[5]:顯效為治療后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肌痙攣顯著緩解,基本恢復日常生活能力;有效為治療后癥狀及體征有所改善,肌痙攣有所改善,恢復部分日常生活能力;無效為未達上述診斷標準。總有效包括顯效和有效。
1.5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CSS和MAS評分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CSS和M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CSS和MAS評分比較 分
2.2兩組GMFM、PDMS和BBS評分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GMFM、PDMS和BB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GMFM、PDMS和BBS評分比較 分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2=4.15,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腦癱是一種嚴重影響兒童運動功能的臨床癥候群,其中痙攣型腦癱最常見,其致殘率高達40%~48%,常表現為肌張力升高和運動功能異常,出現不同程度的站立、運動和平衡功能障礙,導致患兒無法正常的獨立行走和運動,是引起小兒致殘和致死的重要原因,因此,降低患兒的肌張力和促進運動功能發(fā)育是腦癱兒童臨床康復的主要目標[11]。肌力訓練是目前治療腦癱常用的物理手段,主要是運用各類輔助儀器訓練,逐步增強關節(jié)能力、肌肉力量和耐力,預防因長時間不運動而導致的肌肉萎縮,減輕肌痙攣,增加運動控制能力和協調能,增強軀干骨盆的控制能力,促進粗大運動功能發(fā)育、平衡和步行功能的發(fā)展,逐漸恢復患兒的運動和平衡功能。但單純的肌力訓練存在一定的缺陷,缺乏對受損神經和肌肉組織的刺激,且缺乏對軀干肌群的協調鍛煉,治療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12]。
低頻脈沖電刺激是根據肌肉靜息膜電位原理給予患兒低頻電流刺激,可刺激患兒大腦神經功能的發(fā)育和運動功能的建立,促進患兒精細運動和粗大運動功能的逐漸恢復[13-14];還可通過交替刺激拮抗肌和痙攣肌,提升拮抗肌的肌力,松弛痙攣肌的肌力,有利于改善關節(jié)肌肉的協調性,改善患兒的運動功能,提升其平衡能力;還能刺激大腦皮層,調節(jié)大腦中-氨基丁酸及谷氨酸的分泌釋放,促使神經元興奮和抑制功能的平衡,進而促進大腦功能改善,從而有利于運動功能的提高[15-1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3個月后CSS和M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GMFM、PDMS和BB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均P<0.05)。
綜上所述,低頻脈沖電刺激聯合肌力訓練治療痙攣型腦癱兒童的療效確切,較單純的肌力訓練治療更有優(yōu)勢,更能減輕肌肉痙攣程度,改善運動和平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