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勇
(作者單位:湖北省鶴峰縣委辦公室政研室)
風和日麗、草長鶯飛的二月天。河岸邊、田埂下、山坡上,鉚足了勁兒的白蒿噌噌地拔節(jié),每一片鮮嫩的葉子都滾動著晶亮的露珠、跳躍著春陽的絢爛、彌散著沁人的芬芳。
婦女們已經(jīng)忙碌起來。她們挎著竹籃提著布袋,采擷鮮嫩的白蒿莖葉,籌備等待了一年的“蒿子飯”。
“蒿子飯”,又名為社飯,是土家族、苗族、侗族聚居區(qū)最走心的美食。社飯,“社”字在《說文解字》釋義為“社,地主也”,最初特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場所,可見,社飯最初是用來祭祀社稷,祈求年景順利、五谷豐登的。
今天,俯瞰蒼茫大地,絕大部分的國家和地區(qū)已經(jīng)進入或即將進入后工業(yè)文明時代,國與國、家與家、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但在數(shù)千年以前,大家都處于農(nóng)耕或游牧的初級階段,板凳桌子一樣高——平起平坐,填飽肚子是當時最大的奢望與夢想。
我們在數(shù)千年的文明浸潤與滋養(yǎng)下,早已經(jīng)明白一切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成果都是辛勤勞動的結(jié)晶,但在古時候,人們往往只能看到“糧食都是從地里長出來的”,那是土地的恩賜、神的恩賜。為感恩、更為家族的興盛,祭祀便格外隆重——用牲口、活人、重器來表明誠惶誠恐、表示畢恭畢敬的祭祀,已用不著贅述。
春暖大地,萬物萌蘇之時,是祈求五谷豐登、年景順利的重要時日。社飯,就在春分時節(jié)誕生,且一旦誕生,就伴著農(nóng)耕文明的天長日久而經(jīng)久不衰——吃飽、活著,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事情。
社飯有沒有保障來年五谷豐登的作用?先祖是說不清楚的。他們只祈望收成一年比一年好,生活一代比一代強。在樂此不疲地做社飯的過程中,人類文明邁著大步向前進。
翻看唐代詩人王駕的《社日》中的“鵝湖山下稻糧肥,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還有明代詩人瞿佑《春社詞》中的“瓦盆瀲滟斟濁醪,高俎縱橫薦肥羜。嗚嗚笛聲坎坎鼓,俚曲山歌互吞吐”。我們可以一睹當時盛大而隆重的“春社”,從中也能想象到大家吃著有滋有味的社飯,欣賞著原汁原味的歌舞,酒肉飄香、農(nóng)人憨醉、其樂融融的情景。
這樣過社,這樣的社飯,怎能不讓人喉結(jié)竄動、垂涎如絲、蠢蠢欲動?
這樣的社飯,年年如此、歲歲依舊。記得我小時候,每逢春分時節(jié)。無論再苦再累,母親總要蒸一次社飯。她先泡好精挑細選的糯米,然后沿著清淺的河岸,采摘鮮嫩的白蒿莖葉,細心地洗凈、氽水、搗爛、瀝干,再把瀝干的白蒿和泡好的糯米拌勻,加些野蔥、大蒜和臘肉丁,最后架起猛火……時間不長,升騰的肉香飯香白蒿香從門縫里、從瓦縫間,彌散整個院落、縈繞整個村莊,叫人垂涎欲滴。
土家族社飯
母親在忙碌,年邁的爺爺坐在屋外,陽光下,他叭嗒著又長又黑的大煙桿,呢喃著一些關于社飯的事。在他記憶深處,社飯就是剁碎的蒿草中略拌了些大米或苞谷粉子,雖然簡陋寒磣了些,卻是至真至純的美味。
“飽吃肉也嫌,餓吃糠也甜。”爺爺喃喃地說,他早年吃了不少苦。“三年自然災害,芭蕉蔸、枇杷樹皮、葛藤葉……”
枇杷樹皮、葛藤葉的味道如何,我不知道。出于好奇,我曾偷嘗過豬食的芭蕉蔸,才吃了一小口,那滿口鉆的苦澀沖便令我難忘。
2.3 989名孕婦中對兒童口腔不了解的口腔不良習慣情況 本研究列舉了8種兒童常見的口腔不良習慣,只有80名孕婦(占8.09%)對其全部了解。見表2。
艱苦的歲月,如果有碗正兒八經(jīng)的社飯,該是多么幸福啊。
1964 年,黨中央提出“農(nóng)業(yè)現(xiàn)代化”奮斗目標,自此,科技的犁鏵翻開沉睡的沃土、飽滿的種子播入希望的田野。
春風勁拂、細雨潤澤,艱苦的歲月終是遠去。記憶里,樓上糧倉里的苞谷、大米總夠糊口,肉油之類的奢侈品,從20 世紀90 年代起也不再稀罕。
好吃好喝的多了,簡陋的社飯倒成了稀罕物。
20 世紀90 年代末,小縣城里一家餐館專做社飯,生意火爆。我趕著“潮流”吃了一回,粗糙的陶瓷大碗、噴香的米飯肉丁、鮮嫩青翠的菜蔬、免費的苞谷老燒,倒也吃得通體汗出、酣暢淋漓。
舌尖上的滋味蠻好,但情感上卻有些差強人意。社飯,可以做成這樣?后來,我又在毗鄰的縣市嘗到一款“憶苦思甜”。同樣的大碗、米飯、肉丁、菜蔬,色香味形俱在,依然可惜了意與韻——用如此的奢侈的食材,怎么可能憶得了苦、比較得出甜?
于是,我固執(zhí)地不再去吃什么社飯。當然,這也與日子一天天豐盛有著莫大的關系,經(jīng)濟社會蓬勃發(fā)展,“每天都在過年”,吃已經(jīng)不再講究。
上周,我在州城走了幾家朋友,他們似乎商量過一樣,餐桌上竟然都有一份社飯。交往十多年的老黃借著酒興“表功”,“聽說你來,嫂子一清早到三岔挖的白蒿呢!”
盛一碗,粒粒晶亮的米飯、顆顆青綠的碗豆米,還有瘦肉丁、胡蘿卜丁、脆嫩的白蒿絲,眼花繚亂。吃一小口,芳香撲鼻、唇齒生津。
“州城的人都愛吃這個?”我問。
“餐飲有江湖,美食有文化?!本坪ǘ鸁岬睦宵S答非所問。
餐飲有江湖,美食有文化?
也是!突然記起在《學習強國》上看到過的一句話:隨著新中國經(jīng)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也在到來……“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這社飯,又何嘗不是發(fā)展的文化,恒久的根?
期盼著明年春分,社飯一定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