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楠
【關鍵字】 作業(yè);輔導;時間安排
“雙減”政策之后,小學生在家的時間變多,家長們開始陪伴孩子寫作業(yè)。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家長是抓狂的。
“33 歲媽媽急性腦梗住院”,這則新聞出來之后,我怎么也沒想到起因是陪伴孩子寫作業(yè)這件事,簡直可以列入“都市男女生存酷刑”了,榮登榜首指日而待。然而這可不是個例,“33 歲媽媽”倒下了,千千萬萬個爸媽步其后塵,守在陪伴孩子寫作業(yè)的崗位上。
有父母說,我孩子總是拖拉,晚上寫完作業(yè)都是半夜了,又要催促他快點睡覺,睡眠時間嚴重不夠,影響他第二天在學校的學習狀態(tài)。
還有父母說,孩子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恨不得把他綁在板凳上寫作業(yè)。甚至有父母會說,我情愿去吃工作的苦,也不吃陪伴孩子寫作業(yè)的苦,這樣下去我和孩子倒不像是親人,會變成仇人的啊。
如果陪伴或者輔導孩子寫作業(yè)讓親子關系變了味,那么不妨停下腳步,思索一番:
在這個過程中,究竟是孩子的作業(yè)還是父母的作業(yè)?究竟是孩子需要幫助還是父母滿足了自己的無所不能?究竟是孩子這個人重要還是孩子的作業(yè)重要?如果你的出發(fā)點是幫助孩子,那么你得停下和孩子有關于作業(yè)的戰(zhàn)爭,進一步尋找到你們可以合作的方式。
如果你的出發(fā)點是相信孩子,那么有時你得需要和孩子的作業(yè)之間保持一點距離,除非他真需要你的幫助。
其實作為父母,我們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只能是配角,是孩子需要幫助時的幫助者和協(xié)助者,是有分寸和界限的陪伴者以及情感上的支持者,不可越俎代庖,不可替代孩子去學習。
有一個孩子,常常寫作業(yè)到晚上10點,效率特別低,經常寫錯別字,計算也出現(xiàn)很大的問題。媽媽仔細觀察他學習的狀態(tài),一會兒起身喝水,走一圈回來后坐下寫字。寫了10 分鐘不到,他又去上廁所,轉一圈回來再坐下來寫字。寫了一會兒,又想起要喝點牛奶……如此反反復復的,他學習的注意力都被一些細枝末節(jié)的小事一次又一次的中斷,看起來寫了很久的作業(yè),但其實是把時間完全浪費在和作業(yè)無關的事上,導致學習效率低下。
當一個孩子無法靜下來學習,注意力被嚴重破壞的時候,他的學習是混亂無序的。
他不會合理安排學習時間。他甚至不知道自己需要花費多少時間才能完成作業(yè)。
這樣的孩子,會讓很多家長頭疼。
家長急得罵孩子甚至動手,這不但沒有效果,也會進一步讓孩子有巨大的挫敗感。
其實對于孩子來講,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幫助他們培養(yǎng)一種高效學習的習慣。
這需要從時間管理上開始。
幫助孩子做時間計劃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也就是一個孩子對于他自己的作業(yè)和學習要非常清楚。
時間管理中伴隨著習慣的培養(yǎng),當一個孩子知道每天需要做哪些事,長期如此會形成良好的習慣,而這些習慣有助于高效的完成作業(yè)。
無論一個孩子多么優(yōu)秀,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難題,一時間無法解決。
這時候,你關注孩子的狀態(tài),應該是陪伴在他的左右,在他需要時提供有效的幫助。
但是幫助孩子的過程中,主體是孩子,一定不是父母。
舉個例子:有的父母學習成績特別好,每次孩子遇到難題的時候,他都很樂意刷刷地幫助孩子做好了,可是孩子并不懂這道題是如何算出來的。當孩子還需要他再詳細講清楚的時候,他就不耐煩地開始責罵孩子怎么這么笨,這么簡單的題都做不了等等。
孩子只能默默承受這種打擊。一方面他確實做不了,以后還要父母的幫忙;另一方面,他沒有勇氣挑戰(zhàn)父母。久而久之,他可能會成為一個充滿自卑感的孩子。
替孩子寫作業(yè)從來不是父母的責任,幫助孩子擁有學習能力才是父母的責任。
所以,當父母抱怨說,這個孩子就是不愛動腦筋的時候,需要反思一下,是不是你剝奪了孩子動腦筋的過程,全程代勞了孩子的學習。我們關注孩子遇到問題的態(tài)度,也才能選擇合適的方法去幫助孩子。如果一個孩子遇到問題會不停地查找資料,努力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那么這個孩子是有學習動力以及鉆研精神的。這時,父母不要輕易出手,除非他已經用盡了所有的辦法,開始向你求助。
但如果一個孩子已經把做作業(yè)這件事當作了父母的事,需要你為他負責的時候,這時就需要警惕了:我們是不是做得太多?退出孩子的學習世界,放下對孩子的學習控制,克制住想要幫他完成作業(yè)的心情,才能讓他學會為自己的學習承擔責任,讓他找回學習的樂趣和動力。
美國的兒童心理專家沙法麗·薩巴瑞說,我們的關注點不再是孩子考試是否答對了全部的題目,而是他們做錯了題目時的感受。
學習的過程,有快樂也有痛苦,可能是自己努力之后全部做對的一種成就感和自豪感,也可能是做錯題目之后的挫敗感。
其實建議所有的父母,不要太看重孩子的考試分數(shù),盡管它是一個暫時無法改變的事實,而應該更多地去關注孩子的思維能力、學習方法,盡量留住孩子最寶貴的興趣和同樣寶貴的好奇心。不要用分數(shù)去判斷一個孩子的優(yōu)劣、好壞,也不要以此為榮辱。
父母對待孩子分數(shù)的態(tài)度,也就是對待孩子做得不那么完美,甚至有一些學習困難的態(tài)度,會影響孩子如何看待學習,如何看待他在家庭中的位置,是否有價值感,是否被肯定,是否被接納。
所謂關注孩子學習的感受,是既可以及時分享孩子學習的喜悅成果,又可以及時安撫孩子考砸之后的落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