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婷
[摘? ? ? ? ? ?要]? 職業(yè)學校學生違紀行為反復出現,教師的教育效果不佳,面對這個“頭疼”的問題,需要重新分析學生違紀的心理動機。從認知領域理論的角度,采用縱向和橫向結合的研究方法,對學生的長期違紀行為進行了數據分析,發(fā)現職業(yè)學校的學生對違紀行為存在三種不同的價值判斷維度,從三個不同的維度出發(fā)提出了學生違紀處理方法的改進意見。
[關? ? 鍵? ?詞]? 職業(yè)學校學生;違紀行為;認知領域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2)13-0016-03
一、職業(yè)學校學生違紀現狀
近年來,隨著社會整體經濟發(fā)展和公民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在校學生違紀行為的類型和動機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著變化,和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有關。職業(yè)學校的學生大多年齡介于16到21歲,處于青少年到成年初期的成長階段。生理和心理逐步達到成熟,開始考慮如何選擇未來的學業(yè)和生活道路,是學生走向社會前的重要準備時期。
在這個發(fā)展階段,職業(yè)學校的班主任發(fā)現,打架、破壞公物之類的違紀行為逐漸減少,染發(fā)、燙發(fā)、化妝、奇裝異服、遲到之類的違紀行為卻屢禁不止,讓老師們頭痛不已。反復教育效果也不盡如人意。部分違紀學生認為,自己的行為并沒有影響學習,也沒有給其他人帶來麻煩,化妝或者遲到也沒有關系,是老師管得太寬了。教師教育時給出的理由大多是對學校形象和個人形象不利,會分散學習精力,造成不良的風氣等,無法提供有力的說辭讓學生信服。
除此以外,每一個職業(yè)學校都有類似于學生守則或者紀律管理規(guī)定的制度,作為違紀行為的判定標準和違紀學生的處理依據。不難發(fā)現,有些違紀行為,學生不會輕易去做,如打架、詐騙、參與不良團伙等。而有些違紀問題即便是有明確規(guī)定也還是會反復出現,如奇裝異服、化妝、不穿校服等。這兩種違紀行為出現的頻率差異很大,因此我們需要從違紀行為的成因來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二、認知領域理論的分析
(一)價值判斷的三個維度
傳統(tǒng)的教學實踐遵循行為主義的觀點,認為所有的知識都是通過強化的方式獲得的。(Skinner.1971)因此,不同的課程需要不同的教學策略。德育也很相似,采用一些手段讓學生明辨是非,其行為符合社會期許的標準。這是我們對德育的傳統(tǒng)看法,如同其他文化課程一樣,德育也有相應的策略。而認知領域理論卻認為,學生對“是非”的看法具有不同的層次,社會規(guī)范和道德并不是同一概念,僅僅將行為區(qū)分為道德和非道德是不夠的。在“是”與“非”的層面下,應該有更加詳細的區(qū)分。
認知領域理論對道德行為進行了領域區(qū)分,認為道德和習俗存在差異。道德是人類健康幸福、公正和權力的概念,道德判斷是通過人對公正和人類福利的理解構建起來的。習俗則不同,習俗是對用于建立和維持秩序的一系列行為的期待。[2]因此違反道德的行為往往是傷害他人福祉,造成社會不公的行為,而違反習俗的行為則是對現有制度和規(guī)則的挑戰(zhàn)和不認可,卻不一定是導致他人受到傷害的非道德行為。除了道德和習俗兩個維度,努奇創(chuàng)造性地挖掘出了第三個維度:個人領域。[3]個人領域是和個體自己選擇有關的行為,主要表現為個人的偏好,而不是對錯。它是在德育中常常會被忽略的一個因素,教師通常以道德或者習俗的標準要求學生“服從”,認為學生個人的“偏好、選擇”不重要。學生卻認為他們的“偏好、選擇”很重要。因此從認知領域理論的角度來看,學生違紀行為需要從三個不同的價值判斷維度來區(qū)分。
(二)某職業(yè)學校的實證分析
根據認知領域理論,學生對違紀行為的認知是否存在三個層面的不同看法,我們對職業(yè)學校學生的違紀行為進行實證分析。以某職業(yè)技術學校五年制高職某一個專業(yè)的兩個班級學生為調查對象,A班級是2016級五年制高職四年級學生,B班級是2019級五年制高職一年級新生,A班級39人,年齡18~19歲;B班級37人,年齡15~16歲。
1.縱向研究數據
對A班級學生進行了為期三年半的縱向觀察和跟蹤記錄,具體違紀形式和比例情況如下表。
A班2016年至2019年6月各年的違紀數占總數量的比重如下圖1:
從上表和圖1的數據可以看出,學生的違紀行為出現明顯的差異。三年半的時間,沒有發(fā)生一起打架等較為嚴重的違紀事件,考試作弊和辱罵他人所占的比重不超過3%?;瘖y、奇裝異服、不帶胸卡等儀容儀表問題占47.4%,也就是說將近一半的違紀行為和儀容儀表有關。遲到(不曠課的情況下)比例超過三分之一,談戀愛的情況極少,也可能比較隱蔽而使教師無法精確記錄。上課違紀行為比例不高,取決于任課教師的紀律要求。隨著年齡的增長,違紀的次數在不斷增加,尤其是儀容儀表問題和遲到問題,是導致違紀事件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
2.橫向研究數據
為了了解學生在這些違紀行為的背后是否存在認知領域理論所說的三個維度的劃分,對A班和B班學生同時進行了匿名的問卷調查和詢問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學生對不同違紀行為的看法和違紀的傾向。
首先,圖2中關于考試作弊、打架罵人、“搭便車”(不勞而獲)的行為。教師提問:“如果沒有規(guī)定,不會受到懲罰,你會考試作弊、打架罵人或者“搭便車”嗎?”我們列出兩個班級學生的所有回答中比例最高的一項是罵人。絕大多數學生都認為“搭便車”、罵人、打架、考試作弊是不對的,理由是會造成不公平和對他人的傷害,是不道德的行為。這說明為什么違反道德的行為比較好處理,學生能夠明確地認識到非道德行為的錯誤,只有學生認識到行為本身的錯誤,才更容易接受教育或者處罰。54293A7A-491A-470E-A889-AFC10F1B0AC2
其次,關于遲到、化妝、服裝(奇裝異服或不穿校服)、不佩戴胸卡、談戀愛等行為的違紀,學生理由主要集中在:“學校有規(guī)定”“學生要有學生的樣子,不能破壞學生的形象”“怕老師和家長批評”是他們不違紀的主要原因,如果學校沒有規(guī)定,或者沒有成年人的監(jiān)督“可能會遲到、化妝、穿奇裝異服甚至談戀愛”。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將遲到、化妝、穿奇裝異服看成是習俗(規(guī)定或命令)層面的行為,只有違背了規(guī)定或者成年人的命令(學校規(guī)定不許化妝或者遲到)才是錯的,因為他們認為遲到、化妝、穿奇裝異服本身對他人沒有害處,沒有造成不公平,因此不是道德層面的問題,而是習俗層面的問題。
相比打架、罵人等非道德違紀行為,學生在化妝、服裝、不佩戴胸卡和談戀愛問題上,兩個年級的違紀傾向同時提高了,高年級的比重明顯高于低年級學生。圖3顯示,2016級老生A班(淺色柱形圖)在這些行為方面的違紀傾向比2019級新生B班(深色柱形圖)的違紀傾向高。進一步詢問原因,新老兩屆學生的回答是這樣的:“既然不影響學習,也不影響他人,穿不穿校服、佩戴不佩戴胸卡、談不談戀愛都是自己的事情。”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高年級的學生逐漸意識到習俗(規(guī)定和命令)的“武斷”特點,習俗(規(guī)定或命令)不是一成不變或者完全正確的,習俗(規(guī)定或命令)只不過是一種習慣性使用的社會標準,似乎存在可以討價還價的空間。所以,只要習俗的維護者(教師、懲罰制度)暫時沒有發(fā)現或者反應不明顯(教師口頭警告或視而不見),就可以違反。低年級的學生心理上認同老生的觀點,但是他們認為自己年齡小,受到家長和教師的影響更大,行為上傾向于遵守習俗(規(guī)定或命令)。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遲到、化妝的違紀行為會反復出現。而有些行為,如不佩戴胸卡和談戀愛是個人的選擇,屬于個人層面的行為,只論“偏好、選擇”,與“是非”無關,既然沒有錯為什么要遵守這些“不太合理”的規(guī)定,所以學生不佩戴胸卡和不穿校服的事情頻頻發(fā)生,屢禁不止,教師對學生談戀愛以及由此引發(fā)的其他違紀行為的處理十分被動,因為學生認為私人層面的行為既不傷害他人也不受習俗(規(guī)定和命令)的約束,只要教師、家長管不到,“我就可以做”。
從以上兩個截面的數據分析來看,職業(yè)學校學生對違紀行為存在三個維度的價值判斷,學生對不同層次的違紀行為有著不同的認知,教師的應對也要根據這樣的特點來“區(qū)別對待”,而不是用校規(guī)、校紀統(tǒng)一衡量或者都歸為道德問題,要從每一個層面考慮學生的動機,準確把握學生違紀行為的性質,采取符合學生認知發(fā)展特點的引導措施。
三、違紀行為的應對
(一)有針對性地應對違紀行為
學生對違紀行為的認知存在三個不同的維度,教師應該從不同的維度分析學生的動機,并做出相應的反饋和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涉及考試作弊、打架罵人、“搭便車”的違紀行為,應該從該行為導致的后果出發(fā),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作弊、“搭便車”的后果會導致努力和不努力的人得到一樣的結果,對于努力的人來說是不公平的。打架、罵人會使他人受到傷害,如果自己被打或者被罵了會怎樣?讓學生在社會的公平性和他人福利的層面進行反思,更容易形成學生自我道德教育的意識。同時為了防止這種違紀行為的發(fā)生,可以引導學生觀看有關視頻和開展講座,強化建立社會公平和發(fā)展人類福利的重要意義。關于遲到、化妝、服裝、不戴胸卡、談戀愛等行為,不需要上升到道德層面去教育,而要區(qū)分學生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是涉及習俗(規(guī)定和命令)領域還是個人領域,通過解釋習俗的重要社會協調功能,如學校形象、文化和傳統(tǒng),以及獲取個人的歸屬感等方面去開導學生理解習俗的重要性,而不是片面地強調習俗的強制性和對命令的服從性。學校也需要適度調整習俗(規(guī)則和命令),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征放寬學生個人選擇的范圍,減少對學生個人領域的侵犯,從而減少習俗(規(guī)定和命令)中不合理的內容對學生個人選擇的過度限制,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
(二)實踐教學中的相關指導
職業(yè)學校的教學要更多地結合職業(yè)行業(yè)或者用人單位的要求,通過各種形式的實踐教學活動,理解職業(yè)崗位對人的道德、習俗要求和個人領域的區(qū)別,理解學校的制度和要求是為了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如企業(yè)要求員工穿制服體現統(tǒng)一的文化,佩戴相應的飾物作為企業(yè)形象的識別,保持統(tǒng)一的發(fā)型和裝容等,為了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工作環(huán)境,從而自覺地理解和適應學校的習俗(制度和命令)帶來的好處,減少違紀行為頻發(fā)的現象。通過各種校內外的實踐活動、社團活動提供學生個性化的選擇,轉移學生對“個人選擇”狹隘的理解和認識,在實踐活動和社團活動中展現自己的個性,擴大校園內個人領域的選擇范圍,從選擇“是否談戀愛”轉變?yōu)椤皡⒓幽男┗顒印?,理解“個人選擇”不一定要“挑戰(zhàn)習俗(制度和命令)”。
(三)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到,違紀行為并不是“犯罪”,學生也不是“罪犯”,糾正學生違紀行為的目的是幫助調整自我認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過程。建立一個讓違紀的學生能夠重新獲得自我信任和他人尊重的環(huán)境,并擁有獲得公平對待的權利。在充滿理解、包容、公平和情感支持的文化環(huán)境下,才能實現學生健康的心理發(fā)展,并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谷彥慧.重新認識學生違紀行為:基于社會認知領域理論的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8(3):57-64.
[2]劉春瓊.領域理論的道德心理學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65,38,194.
[3][美]拉里·努奇.“好”遠遠不夠:促進兒童的道德發(fā)展[M].馮婉楨,等,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5:12,51.
[4]劉春瓊.領域、背景與文化:社會認知領域理論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7.
[5][美]基倫,斯梅塔娜.道德發(fā)展手冊[M].楊韶剛,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688.
◎編輯 薛直艷54293A7A-491A-470E-A889-AFC10F1B0A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