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之毅 姚宜星
摘要: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專業(yè)課程教學的探索和實踐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重要論述的舉措。針對土木專業(yè)“課程思政”教育目前的局限性,把握關鍵問題,以地下結構抗震課程為例,提出樹立正確的專業(yè)教學目標及思政教學目標,積極豐富和拓展教學方法。根據(jù)地下結構抗震教學內容,深度挖掘與專業(yè)課程知識點相關聯(lián)的思政元素,設定明確的目標導向。依托各個章節(jié)所提煉出的思政元素,設計對應的思政教學體系。從案例導入、案例分析、教學過程設計、教學效果評價4個維度出發(fā),探索課程思政與專業(yè)課相結合的教學路徑。通過案例密切聯(lián)系現(xiàn)實中的思政要素,落實實踐教學中的“課程思政”,將思政成績納入最終考核成績,努力實現(xiàn)專業(yè)知識與思政內涵相互融合,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目標。
關鍵詞:地下結構抗震;課程思政;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22)02-0094-09
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針對思政教育問題,提出“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1]”。在推進“課程思政”過程中,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2]。同時,會議強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在于立德樹人,思想政治工作應當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努力達成全程、全員、全方位育人的建設目標,不斷開拓和發(fā)展全國高等教育新的理念和實踐[3]。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學舉辦的師生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在于立德樹人的成效,要在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全面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大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4]。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5](簡稱意見)。《意見》強調指出,“全體教職員工都負有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高等院校的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的功能,所有教師必須肩負起育人的職責?!彪S著課程思政協(xié)同育人的理念不斷發(fā)展,課程思政教育融入高校專業(yè)課程教學,已成為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專業(yè)課程思政是課程思政系統(tǒng)中最為關鍵和最難解決的部分[6]。地下結構抗震作為土木工程學院地下系的一門核心課程,同時也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較強的專業(yè)課。該課程既需要學生掌握有關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作用的基本原理、相關計算的理論和方法等,同時也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地下工程結構抗震設計計算能力,以便將來能夠從事一般地下結構的抗震設計工作?,F(xiàn)階段對于地下結構抗震專業(yè)課的教學,國內各高校更多注重學生專業(yè)性和技術性的培養(yǎng),而忽略了思想道德和職業(yè)素養(yǎng)的融入問題。首先,地下結構是城市生命線工程的重要一環(huán),地下結構的抗震安全性與城市防災減災水平、人民生命財產(chǎn)安全息息相關,學生在學習地下結構抗震專業(yè)內容時,必須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城市安全和生命保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其次,鑒于地下結構抗震專業(yè)課理論性強、實踐性強的特點,其學習強度大、難度高,需要學生具有敢于攻堅、堅持科學、保持專注、追求卓越、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為順應土木類專業(yè)課程教學的改革和發(fā)展,文章以地下結構抗震專業(yè)課程思政改革為契機,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深入挖掘本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不斷探索和實踐兩者的有效融合,并建立與之對應的課程標準與評價體系,實現(xiàn)專業(yè)課“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對提升土木類高等教育育人的全面性和先進性十分重要。
一、地下結構抗震課程介紹
地下結構抗震是土木工程領域的核心專業(yè)課程,是地震學、地震工程學、結構力學等相關課程的進一步延伸和拓展,同時也是地震災害風險控制的基礎。其主要教學內容為地下結構震害及其特點、地下結構抗震計算與設計方法、地下結構抗震構造措施等[7]。具體包括地下結構的抗震概論、地下結構震害、地震與地震區(qū)劃、地震作用下土的動力特性及土層動力響應計算、土-結構體系的動力相互作用、巖土中的應力波、動力計算的邊界、地下結構抗震計算方法、地下結構抗震模型實驗以及抗震設計原則與構造措施等內容,如圖1所示。
世界范圍內地下空間開發(fā)利用的熱潮方興未艾,地下結構正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城市建設的多個方面,能源開發(fā)、交通建設、國防工程也愈發(fā)突出和重視地下結構的安全性能。隨著地下結構建設規(guī)模的擴大,地下結構的抗震安全對保障城市各項工程建設、維持城市生活的正常運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價值和意義。對土木類專業(yè)學生而言,學好地下結構抗震這門課程可為未來相關工程抗震設計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地下結構抗震思政教學的探索
(一)教學目標
1.地下結構抗震專業(yè)課程教學目標
中國是一個地震多發(fā)的國家,地震的頻發(fā)對人民生命財產(chǎn)安全產(chǎn)生巨大威脅,由此引發(fā)的經(jīng)濟損失、災后重建等方面的問題影響深遠。掌握好結構抗震專業(yè)理論知識,在工程實踐中靈活運用相關知識十分必要[8]。本課程專業(yè)教學旨在幫助學生對地下結構的震害、地震波特性、抗震設計方法和抗震措施具備系統(tǒng)的認知和了解,學會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和理論,適應現(xiàn)階段地下結構建設發(fā)展的需要,促進中國地下結構抗震理論體系的建設及抗震設計水平的提高。
2.地下結構抗震思政教學目標
學習和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要緊緊圍繞著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問題,多維度、深層次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專業(yè)知識與技能傳授的基礎上,積極開拓和提煉地下結構抗震專業(yè)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努力達成“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價值傳授”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實現(xiàn)全程全員全方位育人,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有責任有擔當?shù)臅r代新人。
(二)教學內容及方法
從科學故事、科研事跡、企業(yè)發(fā)展、項目管理4個維度出發(fā),利用與地下結構相關的教學資源,發(fā)掘其蘊含的思政元素,建立與課程思政相關的教學渠道,豐富和完善地下結構抗震思政教學體系。
1.挖掘科學故事,凝練大國工匠精神
挖掘科學技術發(fā)展與國家命運關系的故事,提煉中國地下工程領域的產(chǎn)出成就,引導學生樹立愛國敬業(yè)的精神和強烈的政治認同感增強信心和決心。如: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經(jīng)理、總工程師林鳴團隊
面對業(yè)內稱之為“全世界最困難、最復雜”的外海沉管施工核心難題,
林鳴院士在零積累的條件下,抱著“破釜沉舟”的心態(tài),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填補了該領域的空白,林鳴院士堅信“即使我們起步是零,往前走也會變成1”。這種攻堅克難、追求卓越、敢于擔當?shù)慕橙司瘢切聲r代年輕奮斗者應該具備的品質。
2.整理科研事跡,培育家國情懷
整理本專業(yè)相關的著名科研工作者愛國、好學等方面的典型事跡,烘托出科研工作者筑夢為國的奉獻精神,激發(fā)學生的歷史責任感與使命感,樹立學生為國效力的專業(yè)志向。如中國著名工程結構與工程抗震減災專家“抗震院士”周福霖的科研事跡。1976年唐山地震爆發(fā),周福霖院士臨危受命、因勢“力”導,輾轉于災區(qū)的各個角落,無數(shù)次置身于危難之中。在艱辛的勘察工作中,通過對兩座滑行了40 cm仍屹立不倒的高磚結構樓深入勘察研究,發(fā)現(xiàn)厚厚的油氈防潮層和大樓的水平移動減弱了地震對大樓的破壞力。隨后,周院士大膽提出了“結構消能減震”的理論構思,開啟了自己的抗震減災之路。在公派加拿大留學深造之后,周院士歸國主持建立了華南地區(qū)唯一一個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依托科研隊伍和先進的振動臺設備,加速推進隔震、減震技術的試驗和應用研究。周福霖院士把“抗震隔震減震”作為自己畢生追求的事業(yè),不斷耕耘、言傳身教、奉獻自己,力求科研報國,把個人追求融入黨和人民事業(yè)之中。通過科研成果轉化,形成了強大的減隔震產(chǎn)品,并成立了國內唯一一家專注論減隔震全面解決方案的上市公司??拐鸺夹g是一項涉及民生的重要項目,隨著相關政策的規(guī)范和扶持,未來減隔震技術的應用會越來越廣泛,整個行業(yè)也將處于快速成長期。
通過引入相關名企的介紹,將一線技術的產(chǎn)品與應用、發(fā)展趨勢帶入課堂,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如何將理論研究轉化成科研成果,并指導實際工作,從而滿足自己未來的職業(yè)訴求。
3.邀請嘉賓進課堂增強職業(yè)認知,培養(yǎng)職業(yè)素養(yǎng)
邀請工程崗位一線管理者走進課堂,開展嘉賓與教師聯(lián)合授課,引導學生走近項目化管理,感悟與學習項目管理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敢于攻堅的品質以及團隊協(xié)作的重要性,了解更多的項目管理真實案例,擴充知識面,如與地下結構抗震相關的隔震支座、減震支架及其他裝置的設計、造價、采購、安裝及質量檢測的相關事例。利用土木工程學院甚至學校相關資源,面向施工單位、設計單位、房地產(chǎn)單位、監(jiān)理單位、顧問單位等相關企業(yè)邀請前端頂尖從業(yè)人員,如邀請各個項目的工程經(jīng)理、項目總經(jīng)理、總經(jīng)理,將一線的工程故事、設計故事、管理方式、運營方式及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的結合點帶入課堂。一方面,貼近學生興趣,持續(xù)保持學生的專注力,讓課堂更加生動;另一方面,學生在認知項目工程中可以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探討、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在課程學習之外
提升自己的職業(yè)素養(yǎng)。
(三)思政映射與融入點
專業(yè)知識與思政教育元素并非互相獨立[9]。統(tǒng)籌推進專業(yè)課程與思政課程的相互融合,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專業(yè)教育教學全過程,是高校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10]。依托地下結構抗震專業(yè)課教材,從地震災害及若干典型地下結構震害概述、地震作用下土的動力響應特性及地層響應計算分析、土-結構體系的動力相互作用、地下結構抗震設計計算方法、抗震減災與救災、結合汶川地震中的震害對地鐵抗震規(guī)范中的一些抗震措施的解讀、地下結構抗震模型試驗7大課程知識點出發(fā),充分挖掘地下結構抗震各個章節(jié)蘊含的思政元素,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課堂內外相結合的教學形式,運用“講、查、做、演、論”五位一體的教學手段,如圖2所示,開展本專業(yè)課程思政的教學。其中,思政元素的融入途徑與教學形式見表1。
三、地下結構抗震思政教學的實踐
(一)課題研究調查
為調研地下結構抗震專業(yè)課學生對課程思政的認識、融入方法以及教學效果評價等問題的看法,從而用以指導實踐教學,在新學期開始前,對往屆地下結構抗震專業(yè)班級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本次問卷調查共發(fā)放80份,回收78份,回收率為97.5%,部分調查問卷的結果見表2。
調查結果表明,對地下結構抗震專業(yè)課而言,大部分學生對思政內容融入的重要性進行了肯定,認為思政元素的學習對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有助于增強自己抗震減災救災、服務于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培養(yǎng)自身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職業(yè)道德。針對傳統(tǒng)的地下結構抗震專業(yè)課教學形式和方法,近一半學生認為缺乏亮點,學習態(tài)度介于感興趣和無聊之間,學生提議在專業(yè)課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學過程中,應用案例教學、情景模擬和實踐參觀教學形式增加課堂活力,從而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而在思政教學效果方面,多數(shù)學生認為
參與過程是思政教學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思政教學效果可加大學生對個人未來的長期影響;同時,學生也希望思政教學效果的評價方式應當以課堂表現(xiàn)力為重點。
(二)教學典型案例
1.案例導入
以第二章地震災害及若干典型地下結構震害概述為切入點,開展思政教學實踐。本章節(jié)主要專業(yè)內容為:著名的幾次地震,震害造成的經(jīng)濟損失,以及震害調查的目的;地鐵車站的震害,如神戶高速鐵路、市營地下鐵道、地鐵車站震害的原因;地下管道的震害,包括地下供水管線的震害、地下排水管道的震害、地下輸油、輸氣管道的震害、大直徑混凝土管道的震害以及地下管道震害的原因;其他地下結構的震害,如地下街的震害、地下停車場的震害、鐵路及公路隧道的震害。
以地下管道的震害損失為例,1906年美國舊金山地震時,3條主要輸水管道遭到破壞,城市配水管網(wǎng)發(fā)生上千處破裂,導致消防水源斷絕,導致由地震引起的火災無法及時撲滅,大火燃燒了3天3夜,造成財產(chǎn)損失4億美元,800人喪生。1923年日本關東地震時,東京市40%的損失由地震引起的火災造成。1933年長灘地震時,發(fā)生的19處大火中,有7處被認為是由管道或煤氣裝置破壞引起。1975年的海城地震中,營口市約150 km長的管道,破壞達372處,導致配水管網(wǎng)大量漏水。1976年唐山地震中,唐山市給水系統(tǒng)全部癱瘓,修復一個月后恢復供水。地震對地下管道系統(tǒng)的破壞,不僅在高烈度區(qū)可對國計民生造成災難性危害,在低烈度區(qū)還對國民經(jīng)濟帶來重大損失。
通過介紹重大地震的震害調查、各類地下結構的震害形式、震害的主要因素,據(jù)以分析結構發(fā)生破壞的機理,為建立合理的分析模型和設計方法提供啟示。
2.案例分析
近40年以來,全球發(fā)生的較多大地震造成了大量嚴重的工程破壞和慘重的生命財產(chǎn)損失,如1976年唐山地震、1995年阪神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樹地震,圖3和圖4分別展示了汶川地震和玉樹地震的破壞狀況。地下結構一旦發(fā)生嚴重震害,不僅可能對附近的地面構筑物造成影響,其本身修復困難、代價昂貴,甚至還會危及城市生命線工程的安全。圖5展示了神戶地震中大開車站破壞的狀況。
地震多、分布廣、強度大、災害重仍是中國防震減災建設面臨的基本特點,經(jīng)濟越發(fā)達、人口財富越集中的地方,地震災害風險越大,對人民生活和經(jīng)濟社會的影響越廣泛。通過對各類地下結構震害的介紹,呈現(xiàn)出地下空間開發(fā)在地震作用下的脆弱性,體現(xiàn)地震的巨大破壞力對人民安全和社會財產(chǎn)帶來的重大威脅,旨在加強學生防震減災的意識,喚醒學生防震減災的責任感與使命感,著力提升全社會防震減災綜合能力,從而呼應習近平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現(xiàn)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及建設美麗中國的時代訴求。
3.教學設計
本次教學采用“翻轉課堂”形式,避開傳統(tǒng)課堂上教學時間的限制,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努力實現(xiàn)“教”與“學”的雙向互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借力于翻轉課堂,實現(xiàn)線上與線下、課上與課下的互動交流與深度對話[11]。
將學生按地震損失調查、地下鐵道震害調查、地下管道震害調查、其他地下結構震害調查分為4組,由學生針對教學重點內容按小組自行課外、線上線下收集整理資料、討論、制作演講PPT。根據(jù)學生展示的內容,整理歸納好專業(yè)知識,針對性地點評補充不足之處,升華主旨,并在最后播放具有震撼力、感人的地震震害的相關視頻,增強思政元素的記憶性和感染力。
(三)教學效果評價及課程考核
將高校學生政治素養(yǎng)的培育融入專業(yè)課程教育教學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評價時對教學過程的關注權重應高于對結果的關注,相應的評價標準也應側重于定性評價而非定量評價?!罢n程思政”的最終落腳點在于學生的價值認同與踐行[12],重點對學生的態(tài)度、情感及價值觀方面進行思政素養(yǎng)的調查。
轉變傳統(tǒng)的考核方式,注重多元化的考核評價,線上借用相關軟件設置練習,用以檢測學生是否完成學習任務,線下研討環(huán)節(jié)根據(jù)學生的表達摸底專業(yè)知識的掌握情況。課內以“課堂表現(xiàn)力”為中心,根據(jù)學生的表現(xiàn)評價他們的參與度,不同教學環(huán)節(jié)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重點關注其參與過程中的表達能力、情感變化及積極性。實現(xiàn)專業(yè)知識評價和思政內容評價相結合,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多元方式。在確定地下結構抗震專業(yè)課程最終考核成績時,將思政評價結果納為重要組成部分,見表3。
四、結語
課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的重要載體,在專業(yè)課程教育中把立德樹人貫穿始終,是習近平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重要詮釋。本文提出了打造富有特色的土木專業(yè)課思政教育課堂,梳理地下結構抗震專業(yè)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其進行加工、處理與升華,力求將專業(yè)知識與思政元素融合,達到價值塑造、能力培養(yǎng)與知識傳授的教學目標。通過具體案例教學的展示,積極探索和實踐專業(yè)課程思政教學的方法,對高等學校土木類專業(yè)“三全育人”的實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參考文獻:
[1]
張爍.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張俊霞,李宏勇.高校政治學課程的思政價值內涵與實現(xiàn)路徑研究——以《政治學概論》課程改革為例[J].高教學刊,2020(30):77-79.
[3]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zhàn)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4]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2).
[5]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yè)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3):64-69.
[6]馬亮,顧曉英,李偉.協(xié)同育人視角下專業(yè)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37(1):125-128.
[7]鄭永來,楊林德,李文藝.地下結構抗震[M].2版.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1.
[8]任玲玲,董園,梁森奧.應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結構抗震設計課程教學實踐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3):120-127.
[9]高錫文.基于協(xié)同育人的高校課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以上海高校改革實踐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24):16-18.
[10]魯正,林嘉麗.土木工程專業(yè)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討——以建設工程法規(guī)課程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3):136-144.
[11]王彬,尹璐.研究生思想政治課翻轉課堂教學改革探討[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8(5):24-28.
[12]王茜.“課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課程體系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4):64-68,75.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ourse of seismic design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s
CHEN Zhiyi, YAO Yixing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P. R. China)
Abstract: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egrated into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teaching is Xi Jinping’s important observa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Aiming at the current limitation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ivil engineering, grasping key issues, taking the seismic design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s course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proposes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teaching goal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goals, and actively enrich and expand teaching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seismic design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 deeply excav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related to the knowledge point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set clear goal orientation. Relying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extracted in each chapter, design the correspond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ystem, starting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case introduction, case analysis, teaching process design, and teaching effect evaluation, explore the teaching path that combin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ith professional courses. Through the cases closely linked with actu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realiz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bring to the final assessment results. Finally,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notation, so as to foster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Key words:
seismic design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ster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責任編輯 胡 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