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俊
相對于經(jīng)濟發(fā)展來說,教育的發(fā)展總是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所以我國當前仍然存在比較明顯的教育與現(xiàn)實脫節(jié)、結構不良等問題,這不僅嚴重影響了教學改革的進程,也不利于教學質(zhì)量的提升,進而會影響學生素質(zhì)的發(fā)展。此時,認知彈性理論的提出和應用為該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的思路,而如何使用該理論進行高中化學教學設計則是本文探究的重點。
化學是高中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但其抽象性強、難度大,很多學生都缺乏學習興趣,也未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導致最終的教學效果不佳。為了提升該學科的授課質(zhì)量,化學教師必須從教學設計入手,以認知彈性理論為基礎,不斷簡化學生的認知過程,同時注重滲透生活理念,引導學生學以致用,以此增強他們的學習實效。
一、認知彈性理論概述
認知彈性理論是建構主義的一個分支,主要指的是在面對變化的事物和場景時,能夠根據(jù)需求及時將自己已有的知識打散,并以多種方式同時重構,從而獲取對應的反饋,并作出合適的反應。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不僅需要用到學過的理論知識,并對其進行篩選、組合以應對當下的情況,還要根據(jù)實際需求對這些知識進行靈活應用,不能以固有思維來套用,更不能單純根據(jù)知識的表象來應用,所以該過程實際上是一種深度學習和應用的過程。
認知彈性理論能夠引導結構不良知識領域的學習,尤其是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發(fā)揮突出引導作用?,F(xiàn)階段的教育教學都強調(diào)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核心素養(yǎng)全面發(fā)展,這就要求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注重教學設計,通過科學合理的設計來提高學生的認知彈性。認知彈性理論和高中化學學科有效融合,能夠提升教學效率。認知彈性理論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由美國學者斯皮羅所提出的。該理論圍繞著學習,這是學習者主動構建內(nèi)部心理表征過程的特點進行進一步拓展,在該理論中認為學習不應當是學習者對知識一種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習者主動去完善自身知識結構,按照相關的知識體系將知識劃分為結構良好和結構不良結構。良好的領域就是能夠自然地對應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實問題,結構不良領域的知識則是無法和現(xiàn)實情景對應,相對這種不良知識領域中進行高級的學習,學生們需要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借助學習的知識來解決外部問題,而且將所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不同領域,這樣將理論和知識有機結合。這時候無論外界的環(huán)境如何變化,學生們只需更新自身的知識體系,就能夠有效解決問題。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能夠得到全面提升,這個過程就被稱作是認知彈性,聯(lián)系認知彈性。針對高中化學的實際,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存在著諸多結構不良領域的知識?;瘜W本身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它的知識在學生學習拓展應用的過程中是需要一定抽象化的思維,一些實際化學問題沒有和實踐生活直接對應的聯(lián)系。面對這種情況,學生們就需要構建一個思維過程。這個過程與認知彈性理論的發(fā)展不謀而合,高中的化學教學需要學生們利用更高級的方式進行學習,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對復雜的化學問題全面理解。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們要注重提高學生的認知彈性,在當前現(xiàn)實生活中,大部分的化學問題不具有穩(wěn)定性,有許多潛在無法控制的因素。面對這種情況,學生們一定要自己對知識熟練地應用,靈活地掌握,這樣才能夠分析問題,做出正確的認知,認知靈活性是學習高中化學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
二、以認知彈性理論為基礎的高中化學教學設計原則
(一)注重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引導學生系統(tǒng)學習
高中化學知識點之間往往有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且前期的知識都是為了給后期做鋪墊,只有夯實基礎,才能保證之后的學習活動順利開展。而認知彈性理論本身也強調(diào)了多種知識融合運用的要求,所以化學教師在擬寫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然后結合當下的章節(jié)內(nèi)容對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構建和聯(lián)系,確保既能引導學生復習舊知,也能幫助學生理解新知,同時可促使他們將新知和舊知綜合起來進行解讀和應用,并在此過程中實現(xiàn)深度學習,從中提取更多新的知識點,從而實現(xiàn)系統(tǒng)學習。
(二)關注基礎知識,并設計適宜的情境
基礎知識是學生學習的前提,只有掌握豐富的理論,才能夠通過套用、分析理解其內(nèi)涵,形成感性認知,然后再進行應用,將感性認知轉(zhuǎn)化為抽象經(jīng)驗,進而充實個人的知識庫。而認知彈性理論也要求教師關注基礎的原理與概念,并為學生創(chuàng)設合適的情境輔助他們理解,所以高中化學教師要在擬寫教學設計時,增加解讀基礎知識的比重,然后設計適宜的情境,讓學生將理論遷移到具體的生活場景之中,通過綜合分析獲取準確的認知,然后再進行內(nèi)化、吸收和應用。
(三)將具體的概念融入到實例中進行分解
學生的認知水平是有限的,往往需要基于已知去探索未知,而這些“已知”不僅指的是已經(jīng)學習過的知識,還包括一些生活經(jīng)驗和常識。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高中化學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實際水平,同時要結合認知彈性理論,為學生準備豐富的實例,確保將具體的概念、原理融入其中,促使他們在研究和分析的過程之中從多個角度解讀知識內(nèi)涵,形成更為多元、開放的認知,據(jù)此提升其學習效率。
三、以認知彈性理論為基礎的高中化學教學設計策略
(一)教學目標要具有多元性
結合認知彈性理論擬寫高中化學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圍繞特定主題進行規(guī)劃,然后基于當下的教學內(nèi)容設計具體的目標,以推動學生知識、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發(fā)展,還要關注學生的內(nèi)在體驗,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為目標設計相應的活動,同時要立足學生學情,設定分層次的目標,從而以多元目標引領學生高效學習,推動其良性發(fā)展。例如,根據(jù)人教版高一第二冊課本中《化學反應的速率與限度》這一節(jié)內(nèi)容,教師可以先系統(tǒng)地設計三維教學目標,即分析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及影響因素、掌握控制變量法、探究控制反應條件在生產(chǎn)生活和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和辯證思維,然后聯(lián)系認知彈性理論,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據(jù)此設計對應方案,即后進生需要掌握較為基礎的概念、原理和公式,能夠通過應用解決較為簡單的問題,優(yōu)等生需要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對教材中的知識進行深度挖掘,可以靈活運用、綜合運用,而中等生的學習目標就位于前二者之間,既要掌握基礎,也要能夠進行突破性應用。通過設計多元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在之后的教學活動中給予學生更加科學和有效的指導,提升整體的教學效率。
(二)教學方法要具有啟發(fā)性
在指導學生學習復雜的化學知識時,教師要關注知識點的多元表征,并據(jù)此設計多元教學活動,使用靈活且具有啟發(fā)性的教學方法,從而輔助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實驗探究以及逆向思考等對知識形成深刻的印象,以便強化其學習效果。例如,教師在設計人教版高一第一冊課本中的《氧化還原反應》一節(jié)的教學方案時,要提前預設教學過程,包括導課、探究、討論、練習、總結等,同時注重在不同過程中應用不同的方法,即導課時可以使用問題導學法,有效觸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促使他們圍繞已知信息展開探索,而在探究環(huán)節(jié),則可以使用任務教學法、合作學習模式以及實驗教學法引導學生,為他們提供多個探究渠道,促使其在對應過程中形成靈活的思維、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并學會從不同維度解讀知識,產(chǎn)生深刻的認知之后再嘗試使用,在練習環(huán)節(jié),教師則可以嘗試使用游戲教學法,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獲取并鞏固知識,最后總結時,教師可以運用激勵評價法、分層評價法,以便增強學生自信、引導他們針對性改進自我。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能夠在課堂中獲得更多啟發(fā),也會增長能力,還能夠?qū)⑺兄R融會貫通,然后進行正確應用。
(三)教學過程中應有實例和情境
在認知彈性理論的指導下,高中化學教師的教學設計中還應包含實例和情境,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轉(zhuǎn)化知識,降低他們的理解難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在特定氛圍中把握知識的內(nèi)涵及其與現(xiàn)實生活的關系,然后用來解決具體的問題,形成深刻的印象之后,不斷完善個人的知識體系。例如,教師在擬寫人教版高二必修一課本中《水的電離和溶液的pH》一節(jié)的教學設計時,可以在預設的教學過程中加入以下示例:近來,某小區(qū)的徐先生發(fā)現(xiàn),一旦下雨,家中的雨水管就會漏水,而漏出來的水居然流向了陽臺上的兩個電插座,導致家里總是跳閘,他們也都不敢在家中隨意用電。那么,這是什么原理呢?由此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使他們在分析案例的同時能夠?qū)Ρ菊n的知識點有所了解,初步把握相應的概念和原理。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在教學設計中安排一個生動的情境,即利用信息技術播放水的電離微觀動畫,確保抽象的知識轉(zhuǎn)化為直觀、生動的畫面,不斷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結合實例和情境,學生們能夠在腦海中建構較為完善的知識體系,并對教材中的內(nèi)容形成彈性認知,并嘗試創(chuàng)造性應用,有助于切實提高他們的學習質(zhì)量。
(四)立體化結構,多維分析設計
當前高中階段化學學科的教學目標,不僅要求學生對理論知識進行掌握,更在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除了前期的教學目標要有多元性之外,教師們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學會引導學生。利用立體化結構的設置來幫助化學教學進一步發(fā)展,提升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推動了教學的發(fā)展進步,將信息技術和化學教學深度融合,更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們在進行化學教學的過程中,聯(lián)系認知彈性理論,將系統(tǒng)化的概念作為主線,聯(lián)系化學案例作為輔助,將化學知識和案例有機融合,借助生活化的情景和化學概念的整合,讓學生在腦海中對此形成相關的認知,然后結合自身的情況,選擇感興趣的案例點作為化學的切入點,對此展開主動地、深入地分析,幫助學生對化學知識有多角度、多維度的理解,形成特色化、專業(yè)化的化學知識體系結構。例如在高中人教版化學學習的過程中,涉及到了物質(zhì)的量板塊學習,學生們接觸時會感覺相對抽象,因為在其中所涉及到的物質(zhì)的量和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氣體摩爾體積、摩爾質(zhì)量、物體量的濃度等這些內(nèi)容。學生們理解起來會存在一定的困難,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借助基本的理論融合相關的實際,來幫助學生學習。初中階段學生們學過鹽酸和氫氧化鈉的反應,也學過木炭燃燒的反應。在這個過程中,這兩個不同的化學反應就可以作為基本的案例,學生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案例進行深入分析,能對化學知識有進一步的掌握理解。
結束語:
總而言之,高中化學教師在設計具體的教學方案時,要充分參考認知彈性理論,為學生預留更多自主認知、靈活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促使他們在探索中掌握知識規(guī)律,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以此提升其學習質(zhì)量。與此同時,高中化學教師要靈活應用各種現(xiàn)代化的教育技術和手段,簡化理論教學的過程,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同時引導學生樹立彈性認知的意識,促使其從不同角度看待和分析問題,并學會遷移應用,從而有效提升其化學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