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紫琴
【摘要】在幼兒園課程改革中,項目課程的實施是一種新的嘗試。本文從分析二十四節(jié)氣項目課程的特點和意義入手,探討“二十四節(jié)氣”項目課程的實施流程以及項目課程實踐中師幼、家園之間的教學轉變。
【關鍵詞】幼兒二十四節(jié)氣;項目課程;實施流程;教學轉變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幼兒園認識到項目課程在幼兒園教育中的價值,認為項目課程是培養(yǎng)幼兒學習品質的有效途徑,開始進行項目課程的實踐探索?;谟變撼砷L的需要,我園積極探索并嘗試開展二十四節(jié)氣項目活動課程,我園二十四節(jié)氣課程的開展主要通過環(huán)境浸潤、自然探索、節(jié)氣體驗等方面幫助幼兒在操作、體驗和主動建構經驗的過程中,深入了解二十四節(jié)氣與生活中衣食住行的聯系,從而獲得深層次的經驗。將二十四節(jié)氣課程項目化實施是一種以幼兒為主體,幼兒經歷全過程,通過親身體驗、實際操作來獲得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一種學習方式。
一、幼兒“二十四節(jié)氣”項目課程的特點及意義
(一)二十四節(jié)氣項目課程的特點
項目課程最大的特點就是幼兒可以深入其中并探究。其核心就是培養(yǎng)幼兒主動學習的能力。項目課程是以幼兒為主導,對主題進行深入探究的課程。項目課程與主題活動最大的區(qū)別在于,項目課程的目標是看孩子的學習狀態(tài),經驗的發(fā)展水平不同,主題課程中幼兒的經驗是被動的。項目課程是幼兒圍繞問題解決,由幼兒主動引發(fā)、積極參與、經驗是深層次的?;趯ι鲜鲇^點的理解,筆者認為,項目課程是幼兒在教師的支持、幫助和引導下,圍繞值得學習的主題進行深入研究和深度學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實際操作的方式探索與他們生活經驗緊密關聯的課程。它也是幼兒在新舊經驗之間建立聯系,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經驗、延伸經驗的過程。
(二)開展二十四節(jié)氣項目課程的意義
項目課程能幫助幼兒與現實生活建立起緊密聯系,幫助幼兒沉浸在鮮活的、豐富的事件或問題情境中,以一種直觀的、有趣的方式與周邊環(huán)境產生互動。幼兒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以獲取直接經驗為主要學習方式,有助于幼兒積累和豐富經驗。項目課程也是由幼兒發(fā)動的、以幼兒興趣和問題為實施基礎的探究活動,突破了傳統(tǒng)的主題教學以“教師講解、幼兒傾聽”為主的模式。因此,項目課程既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又能充分滿足和支持幼兒學習的需要,對幼兒的學習有著特殊的意義。
二、幼兒“二十四節(jié)氣”項目課程實施流程
(一)項目啟動階段——發(fā)現幼兒的興趣,確定探究主題
1.呈現問題情境:例如在立夏節(jié)氣中,教師在節(jié)氣桌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中擺放了關于立夏節(jié)氣的食物、水果、民俗游戲等物品,幼兒觀察到后產生了一些問題,我們的問題情境是預設的,但是整個探究過程是以幼兒的經驗發(fā)展為中心的。因此,呈現情境就是呈現預設活動的情境。教師需要收集節(jié)氣相關資料、圖片等,通過情境的渲染和感受,激發(fā)幼兒的興趣,使幼兒產生問題。所以,情境的真實性、生動性、活潑性,對幼兒的吸引力和開展項目課程時幼兒的學習動機有著很大的關系。
2.交流討論:教師在組織幼兒討論交流的時候,需要把幼兒在討論環(huán)節(jié)中產生的問題進行總結并呈現出一個問題網。討論結束后,對幼兒討論的內容進行第一次表征,這能讓幼兒知道,我們對圍繞的主題有哪些問題。教師梳理出幼兒的問題網。幼兒的問題是具有情景性的,但不是所有問題都值得幼兒去探究,教師可以通過班級投票的方式選擇一個幼兒最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究。
3.識別興趣:通過討論識別幼兒的興趣,即關于某一個主題,幼兒最感興趣、最想知道的問題,就可以成為探究的主題。識別興趣的本質是發(fā)現幼兒的學習動機。幼兒一旦形成了學習動機,就會堅持,克服困難,持續(xù)解決問題。如果僅僅停留在興趣階段,那是淺層次的學習。所以在這一階段,教師判斷幼兒是否感興趣的時候,要看看是不是大多數幼兒愿意學的、感興趣的問題。
4.明確問題:明確問題的過程當中,教師仍然要和幼兒繼續(xù)討論對這個問題他們已經知道了什么。通過討論,能反映出幼兒的已有經驗水平,教師要進行記錄。
5.判斷經驗:幼兒說的不一定是他真正的經驗水平,教師需要進一步讓幼兒進行表征,例如在開展“青蛙成長記”的項目課程時,教師通過繪畫的形式,讓幼兒將他已經知道的有關青蛙的認識畫出來。幼兒畫出來的東西能真正反映他們的已有經驗水平,這就是幼兒在項目中的第一次表征。幼兒的畫反映出了他們對項目主題的已有經驗是什么,這次表征給教師提供了判斷幼兒已有經驗水平的依據。
(二)發(fā)展項目階段——準備探究
明確問題之后,教師還要組織幼兒進行討論,詢問幼兒還想知道什么,最想知道什么。將幼兒最想知道的列出來。明確幼兒最想探究的問題之后,下一步讓幼兒做研究的計劃,這是第二次表征。在第二階段探究的過程中,幼兒拿著研究計劃去進行調查、探究。計劃做出來之后,幼兒就要邊調查,邊探究,邊記錄。我們要從幼兒的互動過程轉移到幼兒的學習過程,從教師的教轉變到幼兒學習的學,依據的是幼兒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作品。通過對幼兒學習過程中作品的取樣,來分析幼兒經驗的發(fā)展。
在探究過程中,圍繞的是幼兒的核心經驗。核心經驗就是幼兒為了解決問題所需要的經驗。整個探究過程中,幼兒的核心經驗發(fā)生了變化。探究是第二階段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探究過程中有很多活動。在探究過程中,老師要晰地知道,每一個活動是圍繞著幼兒的哪些核心經驗在發(fā)生、發(fā)展的。在探究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建構幼兒的經驗,在經驗的建構過程當中,使幼兒理解并解決這個問題。
(三)項目課程結束階段——評估項目課程,學習如何讓它進行得更好
第三個階段是評估和展示幼兒經驗的階段。項目的本質是教師和幼兒共同去研究、解決問題,教師和幼兒是平等的。在第三個階段應該用什么形式去總結和呈現經驗,這是教師和幼兒要共同討論的。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有非常大的自主性,他的主動學習就會得到充分發(fā)揮。在這個過程當中,教師和幼兒一起研究問題,具體研究問題的順序,也是由幼兒決定的。
例如,在“青蛙成長記”項目課程設計之初,教師要了解中班幼兒對青蛙的興趣和探究方向,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還要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對幼兒臨時產生的問題和興趣點進行篩選和價值判斷,在集體討論等交流過程中確定適宜的探究問題并調整預設的課程內容;沿著幼兒思考的線索,繼續(xù)深入推進課程,不斷修正之前設計的網絡圖。總之,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捕捉適合開展項目課程的教育契機,靈活將預設內容和生成內容進行整合,提高課程的價值和成效,實現幼兒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標。
三、“二十四節(jié)氣”項目課程實踐中,師幼、家園之間教學行為的轉變
(一)在項目課程中,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
在《青蛙成長記》這個主題探究活動中,整個課程歷時四周時間,教師的教學行為發(fā)生明顯的轉變:教師更加靈活地在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的角色之間轉換。教師的作用更趨向于隱性與隨機,從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課程實施、個別化指導等方面,基于幼兒學習需求,教師從材料投放、資源挖掘、活動組織等方面進行多元化、多途徑的思考。當開展的活動不能引起幼兒的學習熱情和積極反應時,教師應及時反思、尋找原因,回到主題可行性分析階段靈活調整活動計劃。教師更注重有目的的觀察,從觀察、交流討論、分析幼兒作品記錄中發(fā)現幼兒的經驗水平與課程生長點。教師需要敏銳地發(fā)現幼兒學習行為中的介入時機,在孩子們需要支持的時候給予他們支持。
教師要認真做好幼兒探究的跟隨者,以幼兒真實生活問題為中心,當幼兒遇到的問題不要急于給出“標準答案”,而是讓幼兒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在開展節(jié)氣項目課程前,幼兒想要了解關于這個節(jié)氣的知識,教師可以先請幼兒與家長共同查找關于這個節(jié)氣的資料之后再進行節(jié)氣項目課程的活動。
教師要抓住問題解決的關鍵和時間點,帶領幼兒基于問題不斷推進探究活動進程,幫助幼兒在活動中獲取知識和經驗的增長,滿足他們學習和發(fā)展的需要。
教師要形成持續(xù)觀察、追蹤問題的意識和工作習慣,關注課程實施過程中幼兒行動的發(fā)展,將幼兒解決問題的過程及時記錄下來。這些習慣有利于教師幫助幼兒進行經驗整合。
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捕捉驚喜時刻,積極引導,教師要先幫助幼兒確立一個驅動性問題,這個問題需要一個探究的過程,能讓幼兒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為完成某項任務、達到某個目的而自主參與活動。通過問題驅動,幼兒更容易對學習充滿熱情,有了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幼兒便會表現出好奇心和興趣,能積極探索與主動完成任務。
(二)幼兒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品質得到發(fā)展
項目課程開展后幼兒的學習能力與學習品質得到更快的發(fā)展,幼兒可以樹立課程小主人的意識。幼兒在項目課程中的學習行為更加自主,從問題的確立到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幼兒走到教師的前面,思考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并進行實踐探究。幼兒的學習更有深度,隨著問題探究的不斷深入,引導幼兒運用多種途徑自主解決問題,幼兒通過閱讀、參觀、討論、調查、繪畫記錄等豐富的體驗中獲得了更多的經驗。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表達也更加生動。豐富的記錄與表征,有趣的談話與交流,幼兒形成同伴互助式學習,讓幼兒看到自己在學習中的強大能力,在課程學習中的自豪感與自信心油然而生。
(三)運用家長資源,實現家園“共同發(fā)展”。
家長資源是項目課程的重要資源。家長的參與,讓項目課程有了更豐富的內涵和更多延展的空間,這對課程的實施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項目課程實施過程很多時候需要一對一互動,尤其是幼兒在家開展個性化學習,那么家長就是最適合的支持者。如何運用家長資源,讓家庭和幼兒園都在課程中受益、實現共同發(fā)展?首先,為家長提供觀察師幼互動的機會。家長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參與項目課程,提供適宜的資源,比如,在家長走進課堂活動中,邀請家長來園給幼兒講關于青蛙的繪本故事,在開展青蛙的項目課程前家長可以提供與探究主題相關的文件資料,周末可以帶幼兒進行戶外的自然探索。教師在班級群隨時與家長互動項目課程的進展,讓家長看到全心全意地參與項目學習的幼兒。其次,邀請家長與幼兒共同商討及解決問題。家長可以協助幼兒進行實地調查、訪問及查找書刊等資源,完成對問題的探究。最后,邀請家長支持幼兒開展個性化學習。例如帶領幼兒以實地考察的方式增進其對主題的認識,讓幼兒有機會在家里進行課程的延伸學習。
四、結語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動態(tài)的學習方法,通過幼兒主動探索生活中的問題并在這個過程中領會到更深刻的知識和技能。項目式學習能夠提升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力、團隊合作能力、動手能力、計劃以及執(zhí)行項目的能力。除此以外,對項目的選擇也讓孩子們能更深入地認識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在幼兒二十四節(jié)氣課程活動中進行項目課程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但絕不是唯一的方法。二十四節(jié)氣課程作為一個項目來實施研究,只有當幼兒自己主動提出問題、自己探究并決定他們的活動時,才能被納入計劃中或加以展現。幼兒正處于身心智力發(fā)展的初級啟蒙階段,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需要教師加以積極正確的引導。項目課程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展現好奇心的空間,讓幼兒有充分的空間承載好奇心,并享受其中的學習情境。
【參考文獻】
[1]徐瑛,劉琴.二十四節(jié)氣特色課程的校本化實施[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版),2020,(9):35-39.
[2]陳寶釵.二十四節(jié)氣傳統(tǒng)文化融入幼兒園生活化課程的思考與探索[J].考試周刊,2020,(19):153-154.
[3] 金夢慧.二十四節(jié)氣傳統(tǒng)文化融入幼兒園生活化課程的思考與探索[J].文存閱刊,2020,(24):139.
[4]曾培.二十四節(jié)氣融入幼兒園課程的內容與方式探析[J].科教文匯,2020,(14):152-153.
[5]連曉環(huán).“中華二十四節(jié)氣”傳統(tǒng)文化在幼兒園課程中的滲透[J].教育教學論壇,2020,(16):166-167.
[6]黃凡.二十四節(jié)氣傳統(tǒng)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的思考與實踐[J].求知導刊,2017,(32):119-120.
[7]王榮榮.二十四節(jié)氣融入幼兒園課程的行動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DOI:10.7666/d.y1883171.
[8]虞永平.幼兒園課程建設與教師專業(yè)成長[J].中國教師,2020:(1)81-85
[9](美)赫爾姆,貝內克項目課程的魅力--應當代幼兒教室挑戰(zhàn)的策略與方法[M]林育瑋,等譯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5
[10](美)赫爾姆,凱茲.小小探索家--幼兒教育中的項目課程教學[M]林育瑋,等譯.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3,29,13
[11]華愛華.從“教師預設”與“幼兒生成”談起[J]幼兒教育(教育教學)2004(11):4-5
[12]王春燕.對幼兒園課程預設與生成統(tǒng)一的思考[J]早期教育(教師版)2004(8):8-9
[13]撒婷婷,秦義.幼兒園課程實施方案研究--基于內容的分析[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9(11):18-21
[14]探究式問題促進班本課程的有效實施[J]陸蝶;《讀與寫》;2021-06-10
[15]幼兒園項目活動走向項目課程的實踐探索[J]王翠萍;《教育導刊(下半月)》;2021-03-15
(責任編輯:梁慧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