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駿
龍巖市第一醫(yī)院心胸外科,福建龍巖 364000
肺癌是臨床常見惡性腫瘤病癥,大多數(shù)患者通常伴有活動耐力下降、呼吸困難等情況,對其日常生活及預后質量造成不良影響。在肺癌疾病中非小細胞肺癌占比較高,約占肺癌總患病人數(shù)的80%且呈逐年增長的趨勢,該疾病常發(fā)生在老年群體中,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機體耐受力逐漸減退,一旦未得到及時有效救治,會加劇患者病情進展。非小細胞癌包括大細胞癌、鱗癌和腺癌,早期癥狀不明顯,很多患者確診時已處于中晚期階段,生存率較低,具有病死率高、預后差、病情兇險等特點[1-2]。既往臨床在治療該病癥患者時,以傳統(tǒng)開胸手術為主,其操作較為簡單,對于病灶清除與淋巴結清掃效果較為理想,然而對患者機體所造成的損傷較大,不利于術后恢復[3-4]。近年來,基于臨床醫(yī)學事業(yè)不斷發(fā)展背景下,胸腔鏡技術得到廣泛應用,且療效較為理想[5-6]。該研究以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該院就醫(yī)的100例非小細胞肺癌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主要探討將胸腔鏡肺癌手術應用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的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該研究隨機選取在該院接受手術的100例患非小細胞肺癌的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45例患者接受傳統(tǒng)開胸手術,年齡65~80歲,平均(72.1±5.4)歲;其中男22例,女23例;病癥類型:大細胞癌12例、鱗癌15例、腺癌18例。另外55例患者接受胸腔鏡手術,年齡66~78歲,平均(72.5±5.1)歲;其中男30例,女25例;其中大細胞癌、鱗癌與腺癌患者各15例、18例、2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經(jīng)院內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納入標準 ①術前經(jīng)臨床胸部CT檢查,術后病理檢查結果顯示為非小細胞肺癌確診者;②年齡超過65歲者;③術前臨床分期在Ⅱa期與Ⅲa期,經(jīng)術前評估心肺功能可接受肺癌根治術者;④圍術期無肺動脈栓塞、無突發(fā)心腦血管卒中及糖尿病者;⑤患者及其家屬知情且同意。
1.2.2 排除標準 ①其他重要器官疾病者,如肝硬化、腎功能衰竭等;②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③無法耐受手術者;④凝血功能存在障礙者;⑤無完整臨床病史資料者。
在患者入院后,協(xié)助其完善各項檢查,對患者機體重要臟器功能進行評價,結合其基礎疾病,在術前展開??茣\,并制定出詳細治療方案。
開胸組:實施傳統(tǒng)開胸術,于后外側取一個切口,由第4或者第5肋間進入至胸腔,逐個將病變肺葉所處支氣管、肺動脈及肺靜脈等進行分離,之后常規(guī)將肺葉切除,對肺門、縱膈處淋巴結進行清掃,最后逐層將切口縫合。
胸腔鏡組:實施胸腔鏡肺癌手術,在患側的腋中線第7或第8肋間取1個小切口,將胸腔鏡置入,明確肺部腫瘤的大小、部位及四周侵犯情況;之后在腋前線內側第4~5肋骨間取1個切口作主操作口,長度大約在4 cm,必要時在肩胛下角線處第8肋骨間取1個長度約為1.5 cm的輔助操作切口。使用切口保護套,不撐開肋骨,由操作者于屏幕下完成手術操作,以一次性直線切割縫合器將病變的側肺葉清除,清掃凈縱膈與肺門處淋巴結,并將胸腔引流管放好,之后逐層實施縫合處理。
①比較兩組療效,分為無效(經(jīng)鏡下觀察術后組織標本,可見邊緣處殘留較大的腫瘤組織)、有產(術后經(jīng)鏡下觀察所切除組織標本,可見有較大壞死的腫瘤病灶存在,或較小殘留的腫瘤組織)與顯示(術后切除的標本組織,經(jīng)鏡下觀察切緣無腫瘤組織存在,僅見壞死組織與纖維組織增生);②比較兩組手術指標,主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時間及住院時間、手術費用、術后第一次下床時間、氣促感癥狀持續(xù)時間及疼痛評分,其中疼痛程度以VAS疼痛強度視覺模擬評分來評估,總分10分,分值越高表明疼痛度越嚴重;③統(tǒng)計并分析術后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主要包括切口感染、心律失常、肺部感染、膿胸等;④比較兩組術后肋骨骨折發(fā)生率;⑤分析兩組1年內生存率及腫瘤復發(fā)率,術后對兩組展開為期1年的隨訪,統(tǒng)計并記錄患者生存及腫瘤復發(fā)情況。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頻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相較于開胸組,胸腔鏡組總有效率較高,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胸腔鏡組手術費用比開胸組高,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胸腔鏡組其他各項手術指標均較優(yōu),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sur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sur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
術后兩組均有患者出現(xiàn)并發(fā)癥,但胸腔鏡組總發(fā)生例數(shù)較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對比Table 3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術后開胸組及胸腔鏡組分別有5例和0例患者發(fā)生肋骨骨折,發(fā)生率分別是11.1%、0.0%,與開胸組相比,胸腔鏡組總發(fā)生率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06,P=0.037)。
經(jīng)對兩組展開為期1年的隨訪發(fā)現(xiàn),胸腔鏡組生存率與腫瘤復發(fā)率較優(yōu),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1年內生存率及腫瘤復發(fā)率對比Table 4 Comparison of survival rate and tumor recurrence rate within one yea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肺癌是對人生命健康造成威脅的惡性腫瘤疾病之一,在肺癌類型中,非小細胞肺癌較為常見,相較于傳統(tǒng)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生長速度、分裂速度、擴散速度及轉移速度都較為緩慢[7-8]。通常情況下患者會在晚期癌細胞出現(xiàn)局部轉移并擴散,病情進展較快,在短時間內出現(xiàn)惡化,病死率較高。特別是老年患者,隨著年齡的增長患者機體各項機能有所減退,加上多數(shù)老年患者伴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耐受力較差,若患有非小細胞肺癌當癌細胞轉移或擴散而未得到及時的治療時極易出現(xiàn)猝死的情況。在早期時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并無典型癥狀出現(xiàn),部分患者會存在咳嗽或痰液中帶血,易被患者所忽視,從而導致在早期時就診率比較低,很多患者診斷出該疾病時已經(jīng)進入晚期而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期[9-10]。隨著病情逐漸發(fā)展,患者會有咳血、呼吸困難、疲乏、體重下降、食欲降低等癥狀,嚴重影響到患者生命健康與生存質量[11-12]。雖然臨床研發(fā)出生物治療、化療等方式對該病癥患者展開治療,然而對于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而言,采取化療藥物治療較容易出現(xiàn)不良反應致使治療效果不理想,手術治療仍是最佳的治療方式[13-14]。對于大部分老年患者而言,其機體合并存在一些慢性疾病,如慢阻肺、糖尿病等,因此在治療上以最大程度上將腫瘤切除,盡量保存患者肺部組織,降低其疼痛感為原則。傳統(tǒng)開胸術存在創(chuàng)傷大、手術時間長、胸壁受損嚴重等缺點,導致患者在術后疼痛感較為強烈,且對患者肺組織損傷程度較大[15]。樊海[16]經(jīng)探討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經(jīng)胸腔鏡肺癌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有效率分別為94.0%、92.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該研究結果相符,胸腔鏡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4%,高于開胸組88.9%,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以2種手術方式治療,所得療效較為理想;齊利等[17]經(jīng)分析胸腔鏡肺癌手術治療老年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療效觀察及有效性,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術后1年生存率為93.48%,復發(fā)率為23.91%,該研究通過對兩組展開為期一年的隨訪,結果顯示胸腔鏡組術后1年生存率與復發(fā)率分別為96.4%、5.5%,優(yōu)于開胸組88.9%、13.3%(P>0.05),可見以傳統(tǒng)開胸術及胸腔鏡手術對患者實施治療,遠期療效較為理想,且復發(fā)率較低;該研究還顯示,胸腔鏡組手術時間為(120.35±18.72)min、術中出血量為(242.84±88.33)mL、引流管留置時間為(4.11±1.04)d、住院時間為(12.73±2.04)d、術后第一次下床時間為(2.25±1.36)d、疼痛評分為(2.48±0.42)分、氣促感癥狀持續(xù)時間為(50.67±10.85)h,低于開胸組(138.17±19.22)min、(304.53±117.23)mL、(6.02±0.52)d、(16.84±2.25)d、(5.18±1.40)d、(4.05±1.12)分、(60.54±20.41)h(P<0.05),但兩組手術費用并無顯著差異,胸腔鏡組為(5.52±1.35)萬元、開胸組為(5.41±0.94)萬元,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以胸腔鏡手術實施治療干預,可有效縮短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術后下床時間的同時,還能夠減輕其疼痛感,對促進患者盡快康復起著積極意義?;谛厍荤R技術不斷發(fā)展與完善背景下,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相較于傳統(tǒng)開胸術而言,其具有術中出血量少、創(chuàng)傷小、手術時間短、疼痛小、恢復速度較快等特點,可有效縮短患者治療時間,且與傳統(tǒng)開胸術相比,并不會明顯增加患者治療費用,臨床應用意義較高。
綜上所述,通過采取胸腔鏡肺癌手術方式展開治療,可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加快患者術后恢復的同時,還能夠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適宜臨床深入研究與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