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卓
豬弓形體病在20世紀60年代末被稱為“無名高熱”,可分為慢性、亞急性和急性3個時期。豬弓形體病又稱豬弓形蟲病或豬弓漿蟲病,是一種人畜共患寄生性原蟲病,只能生長在活的有核細胞內,弓形蟲通過呼吸道、眼、鼻、口、皮膚及腸道等途徑侵入體內,主要表現出高熱、妊娠母豬流產、產死胎或畸形胎、呼吸和神經系統(tǒng)癥狀、死亡等。該病發(fā)病率高,可引起整個豬場感染,病死率超過60%,并且容易和其他的疾病發(fā)生混合感染,對人類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給養(yǎng)殖場帶來巨大經濟損失。
豬弓形體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無顯著季節(jié)性,但相對常發(fā)生于較溫暖的季節(jié)(如5~10月),主要包括急性、爆發(fā)性、散發(fā)及隱性感染,可感染不同類別的豬,一般仔豬發(fā)病率較高,大豬多數呈隱性感染。終末宿主——貓是弓形體病的主要傳染源,帶蟲動物的乳汁、糞尿和臟器及病畜,尤其是隨著貓糞排出的卵囊污染的飲水和飼料是弓形體病的重要傳染源。弓形體病的主要誘因是飼養(yǎng)管理不當、機體抵抗力下降以及應激因素等,最大特點是病豬消瘦,呈慢性經過,病程在15~30天。特別是在缺乏實驗室診斷的小規(guī)模養(yǎng)殖場,如用非磺胺類抗生素治療2~3天后無效的情況下,因誤診造成用藥不當時,易造成反復性發(fā)病。
發(fā)病后體溫驟升至40℃以上,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至停止,飲水欲望增加,糞便表面常粘有粘液和血絲,呈干硬狀態(tài)。該病如果轉成慢性,往往會出現生長受阻,呈僵豬,伴有神經和失眠癥狀。病情嚴重的患豬伏地不起,四肢無力,難以正常行走,強迫行走時,體溫降至正常值以下,呼吸困難,走路時左右搖晃;妊娠母豬患病后食欲減退,后肢癱瘓無力,引發(fā)流產或產下死胎,但可在分娩后迅速自愈;部分病豬呼氣淺而快,體表淋巴結腫大,鼻盤、耳、胸腹下出現紅斑,逐漸轉變?yōu)榘导t色或紫色,嚴重時咳嗽、流鼻涕、嘔吐、腹式呼吸,最終伏地不起,體溫下降而死亡。
病死豬的主要變化是全身淋巴腫大、充血、出血,最明顯的是肺門、肝門、腹股溝淋巴結,臟器出現實質壞死病灶。體表可見明顯淤血斑;早期脾臟腫脹,后期出現萎縮;肺臟充血腫脹,氣管和支氣管內可見較多黏液性泡沫,肺小葉間充滿半透明膠凍樣;腎臟表面發(fā)現針尖狀出血點;肝臟腫脹并伴有白色壞死斑點;空腸到結腸部分發(fā)現出血點和大量滲出液,腸黏膜肥厚且嚴重糜爛。
4.1 臨床診斷
春秋季節(jié),患病青年母豬在妊娠后期極易出現流產、早產、死胎等情況,在生產后出現呼吸困難、高熱、咳嗽、背部毛孔出血等情況。在臨床診斷過程中,應結合臨床癥狀與附紅細胞體進行區(qū)分,確保診斷的有效性。
4.2 實驗室診斷
實驗室診斷包括:(1)直接鏡檢。取病豬淋肺、脾、肝和淋巴結直接制成涂片經姬姆薩染色后鏡檢,也可取病豬的體液或腦脊髓液制作成涂片染色后鏡檢,該方法較方便,但存在假陰性的情況。(2)血清學診斷。常用方法包括ELISA法和IHA法。(3)PCR診斷。借助弓形蟲的特異性引物,提取病豬的脾、肝、肺等組織的DNA樣本,擴增出特異性條帶。
5.1 預防
禁止其他動物進入圈舍,及時滅鼠殺蟲,防止弓形體卵囊、包囊或滋養(yǎng)體對環(huán)境、飲水和飼料造成感染。定期對豬群進行流行病學檢測,檢測到陽性豬立刻進行隔離喂養(yǎng)、治療或淘汰,消除感染源。對病死豬的分泌物進行深埋、焚燒等無害化處理,對豬舍場地和用具進行嚴格清理,可采用火焰、日光暴曬、1%來蘇兒、3%火堿液及0.5%氨水等進行消毒處理。
5.2 治療
目前,磺胺類藥物可有效治療豬弓形體病,青鏈霉素藥物對該病無明顯治療效果。磺胺類藥物的常規(guī)使用方法和劑量如下:連續(xù)內服7天氯苯胍;口服復方抗菌劑,服用劑量按照75毫克/公斤計算;連續(xù)肌肉注射氯林可霉素5~6天,1日1次;發(fā)熱豬采用安乃近治療;病重豬采用輸液、強心及調整腸胃功能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