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海燕
統(tǒng)編教材對三個學段的敘事類課文提出了不同的閱讀教學目標,第一學段:學生閱讀“童話、寓言、故事”類文本,形成對美好情境的向往,對自然生命的關心;第二學段:側重憑借敘事性作品的閱讀,發(fā)展學生的復述能力,感受生動的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關注人物的情感和命運;第三學段:從表達順序、思想感情、梗概歸納、感想交流等方面發(fā)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教學敘事類課文時,教師要緊扣各學段的閱讀教學目標,優(yōu)化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質量。
一般來說,學生都能饒有趣味地閱讀敘事類課文。但是,有的作品內容遠離學生的生活,學生難以理解故事描述的情境。為此,教師要采取措施,設計精彩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去關注生命,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在教學《蜘蛛開店》時,有的教師以“蜘蛛織網捕蟲”為話題,圍繞“寂寞”設計了導入環(huán)節(jié):“有這么一只蜘蛛,它每天蹲在自己織好的網上等飛蟲主動送上門來??墒牵x子不會每時每刻都傻傻地自投羅網?。」陋毜闹┲牒苁菬o聊,于是,它想發(fā)揮自己的特長,開一個編織店!”這樣的導入方式,直接指向作品所要塑造的主要形象,能夠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但是,這篇童話故事的題目實際上已經有了這樣的效應。教師應該結合學段目標和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從人物形象的關注、命運的變化角度,引導學生思考,設計這樣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比如:“看到《蜘蛛開店》這個題目,你的頭腦里會出現哪些疑問?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蜘蛛?它會賣什么呢?結果又是怎樣的?”
在敘事類課文的教學中,教師要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愿望,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提高審美能力。
在教學《西門豹治鄴》時,教師指導學生初讀課文,交流閱讀的感受。學生形成的印象大體是:“西門豹來到鄴縣,懲罰了剝削、殘害老百姓的巫婆和鄉(xiāng)紳。”對于課文中兩次描寫送新娘的畫面以及西門豹將計就計,既懲罰了騙錢害人的巫婆和官紳頭子,又教育了老百姓等重要信息,都無意識地給屏蔽了。因此,在和學生一起閱讀文本、與文字對話的過程中,教師要隨時調整學生的注意力,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品讀西門豹的言行,透過人物的言行感知西門豹的過人智慧和設身處地為老百姓著想的高大形象。學生在分析人物決策思維、進行語言表達的實踐中,才能真正讀懂故事。
學生閱讀每一個敘事性作品,不應隨著文字的結束而結束閱讀狀態(tài),而應不斷拓展,保持延伸閱讀的開放狀態(tài),保持對閱讀的興趣,自覺進行有深度的思考。
如在教學《王戎不取道旁李》這篇文言文時,教師讓學生想象孩子們見到李子后的興奮和王戎與眾不同的冷靜,通過這樣的對比,突出王戎沉著、遇事不慌亂的處事態(tài)度,讓文本內容由薄到厚,增加故事的畫面感。在學習完這則文言文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閱讀《王戎觀虎》的故事,進一步讓學生鞏固閱讀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更全面地認識王戎這個人物。然后,教師再向學生推薦《世說新語》,鼓勵學生閱讀整本書。如此一來,學生的閱讀面得以拓展,學生的個性思考得以激發(fā)。
總之,敘事類的課文本身帶有誘人的光環(huán),學生往往在關注故事情節(jié)和主要內容中,忽視了作品本身“立德樹人”“發(fā)展語用”的主要價值。教師要優(yōu)化閱讀策略,指導學生體驗文本中的情境,感悟人物形象,學習敘事方式,提升閱讀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