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社會工作服務過程所處理的社會矛盾越來越復雜,要求社會工作者有較高的專業(yè)水平和處理問題的能力,而法治思維和運用法制方法化解社會矛盾是社會工作者在實踐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本文從吸納法治社會工作人才,增強社會工作者法治能力以及貫徹社會工作法治服務意識三個角度,討論如何以法治推進社會工作服務。
關鍵詞:法治思維;法治方法;社會工作服務
《淮南子·氾論訓》有言:“知法治所由生,則應時而變;不知法治之源,雖循古終亂”。所謂“法治”,簡單地說,就是堅持“法律之治”,其要義在于強調法律在社會治理工作中的至上地位。“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原則運用于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法治思維可分為四個層次:一是認知判斷層次,即運用法治的概念原理對社會生活中的種種行為或現(xiàn)象,做出是否合法的初步判斷;二是邏輯推理層次,即運用法治原則和法律規(guī)范對問題做出分析判斷、綜合推理,并得出結論乃至找到既合法又合理的解決辦法;三是綜合決策層次,即在前述認知判斷、分析推理的基礎上,結合其他因素進行綜合衡量,做出符合法治要求的決策;四是建構制度層次,即在前面三個層次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抽象,以立法或法律變革的方式就各類普遍性的問題提出長遠、系統(tǒng)、普適性的解決方案。而“法治方式”則是指,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法治方式與法治思維是內在和外在的關系,換言之,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維的外化或對象化。而法治思維和法制方法的培育、提升和運用,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從教育,培養(yǎng)和實踐多方入手,通過吸納人才,加強教育以提升整體社會工作者法治思維層次,通過貫徹社會工作法治服務意識以提升社會工作者在實踐中用法制手段處理社會矛盾的能力,二者相輔相成,形成合力以共同促進。
一、吸納法治社會工作人才
法治社會工作人才是在社會工作服務中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制方法解決社會矛盾的前提?;谖覈鐣髁x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社會工作行業(yè)在服務過程中始終存在著服務人群學歷相對較低,專業(yè)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化解社會矛盾,就必須吸納一批具法律意識,知識,和運用能力的專業(yè)法治社會工作服務人才。
(一)提高準入門檻
隨著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社會工作服務呈現(xiàn)出日益突出的復雜性、廣泛性特點,社會工作者需要具有良好的理論水平、執(zhí)行能力、職業(yè)素養(yǎng),并能夠在面對各種復雜情況時,調動各方資源以最終解決問題的能力。目前,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社會工作者的整體素質偏低,數(shù)量不足,專業(yè)程度較低,雖有工作熱情,但缺乏工作能力,特別是應對一系列涉及勞動關系、家庭暴力等法律相關的社會工作服務時,其專業(yè)法治素養(yǎng)難以支撐,因此,在社會工作服務人才招募的過程中,要提高準入門檻。一方面,要提高招募時的法律知識考察,特別是涉及民事法律的知識考察,另一方面,要在社會工作面試中體現(xiàn)對社會工作者法律知識運用能力的考察,確保新進入的社會工作者整體法治水平在一個較高的層次。
(二)招募法律專業(yè)人才
專業(yè)的事讓專業(yè)的人來辦,社會工作服務要貫徹法治意識,法律專業(yè)人才必不可少,一方面可以在崗位招募時設置法學專業(yè)要求或通過國家司法考試要求,提高社會工作者法律專業(yè)人才比例。另一方面可以設置一些社會工作法律顧問,或讓專業(yè)法律工作者兼職處理社會工作問題,以此確保社會工作者在提供服務過程中的法治專業(yè)性。
二、增強社會工作者法治能力
對社會工作者而言,要提高自身法律意識和法律運用能力,需要從教育、培訓、督導等多方面形合力。
(一)教育層面
法治思維和能力的提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高校教育作為基礎。一是要充分重視課程教育,在職業(yè)高校,本科高校等培育最直接接觸基層社會工作專業(yè)人才的院校中,增加法律學課程設置,這不僅是有利于社工在基層服務中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制方法處理社會矛盾,更有利于社會工作專業(yè)學生在就業(yè)時更好地避免遭到侵權。二是利用好實習實踐。要鼓勵學生參與到司法社會工作實習中去,要讓學生在司法部門親身體驗,了解法務相關的工作,避免讓學生在專業(yè)實習過程中,陷入到毫無價值的打雜工作。三是要充分運用講座進行教育。積極邀請有經(jīng)驗的法務工作者,向學生開展一些具體的,具有實際法律教學價值和實務價值的經(jīng)驗分享講座,向學生講授在社會工作中涉及法律問題是如何解決,而不是一味注重理論教育。
(二)培訓層面
就業(yè)培訓是提升社會工作者法治思維和法治能力的直接手段經(jīng)過學校教育、就業(yè)考核后,要做好充分的培訓以鞏固和提升社會工作者的工作能力。一是要做好入職前的培訓,面對基層社會工作者,特別是需要處理一些涉及勞動關系,家庭暴力等涉法問題的社會工作者,要做好相關問題處理與解決的入職培訓,讓經(jīng)驗豐富的老社工帶新社工,既講經(jīng)驗又講法理。二是要做好工作中的培訓,拓寬法治教育參與途徑,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分享社會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法務問題以及如何處理的方法。三是社工機構要設置激勵機制,鼓勵社會工作者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積極考取律師資格證書,在鼓勵的過程中,讓社會工作者自主學習,在潛移默化之中提升社會工作者法治思維和以法治方法處理問題的能力。
(三)督導層面
社會工作督導對于社會工作者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舒爾曼在《社會工作百科全書》的第十九版中指出督導兼有行政、教育和支持三種功能。行政性督導的基本目標是堅持機構的方針政策不動搖,并嚴格地按照程序辦事。教育性督導的基本問題是工作者對業(yè)務知識、業(yè)務態(tài)度和業(yè)務技巧方面存在的蒙昧與無知。教育性督導的基本目標是鏟除蒙昧無知,掌握與時俱進的業(yè)務技巧。支持性督導的基本問題是工作者的士氣和工作滿意度。支持性督導的基本目標是提高士氣和工作滿意度。根據(jù)教育功能和支持功能,社會工作督導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提高社會工作者的法治思維和運用法制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是加強自身法律知識的學習,要輸出就必須先有輸入,督導只有加強自身法律意識的提升和法律知識的學習,才能為社會工作者提供法律方面的知識教育,才能以自身影響力促使社工學習法律知識。二是向社工強調法治原則,在涉及法律實務的社會工作督導中,建立起社會工作者將法治原則運用于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三是發(fā)揮自身鏈接者作用。當督導和社工自身法律知識不足以處理所接案中的社會矛盾時,督導要發(fā)揮自身資源鏈接者作用,為社會工作者積極尋求法律援助。
三、貫徹社會工作法治服務意識
貫徹社會工作法治服務意識,就是要社會工作者在實際的工作之中不斷得到鍛煉和提升,在服務經(jīng)歷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法治思維和運用法治方法處理社會矛盾的能力,具體而言,就是要做到有法必依,情法結合和有法可依。
(一)有法必依
有法必依指的是當社會工作服務過程中,所處理的問題涉及到法律知識的時候,社會工作者要嚴格按照現(xiàn)有法律法規(guī)來處理問題,是運用法制方法解決社會問題的直接手段和體現(xiàn)。在基層社會工作服務過程中,社會工作者聯(lián)系之前所學習到的相關法律知識以及處理過的相關社會矛盾,并及時對所處理的社會矛盾作出判斷,當所處理的社會矛盾涉及到法律問題的時候,要堅持有法必依,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流程和方法對問題進行處理,而不是單憑經(jīng)驗,甚至作出違法法律的行為。
(三)情法結合
情法結合是指社會工作者在處理社會矛盾的過程中,在法律法規(guī)允許的范圍內,根據(jù)道德、情感等人道主義精神,酌情處理社會矛盾。一方面,社會工作者需要不斷加強法律知識學習,要對法律法規(guī)的出發(fā)點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理解法律法規(guī)設定的初衷。另一方面,社會工作者需要不斷積累實踐經(jīng)驗,能夠綜合運用法治思維對社會矛盾進行判斷的同時,以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將法與情結合起來。
(四)有法可依
有法可依需要社會工作者對現(xiàn)有法律法規(guī)與整體社會矛盾之間發(fā)展的同步性有更加宏觀層面的把握,隨著生產(chǎn)水平的發(fā)展,社會矛盾不斷變化,復雜性也越來越強,在處理實際社會矛盾的過程中,社會工作者要所處理的涉法問題進行總結和歸納,厘清頻繁,突出,急需解決的社會矛盾問題與現(xiàn)有法律法規(guī)之間的差距,并做好政策影響人的角色,及時向立法部門做好反饋。
參考文獻:
[1]劉星巖. 司法社會工作介入家庭暴力實踐與對策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21.DOI:10.26995/d.cnki.gdqsc.2021.000600.
[2]姚昱君. 司法社會工作本土化研究[D].河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2021.DOI:10.27113/d.cnki.ghncc.2021.000425.
[3]符慧君,王滋海.司法社會工作者勝任力提升策略研究[J].法制與社會,2021(08):111-113.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1.03.139.
[4].《司法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評介[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3(05):125.
[5]郭偉和.“中國司法社會工作的實務探索”研究專題[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20(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