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表演中蘊含著諸多美學元素,演出配樂、演員腔調、服裝造型都直接影響了戲曲表演的美學水平。而戲曲演員作為戲曲舞臺表演的核心要素,其扎實的演藝基本功,無不體現著戲曲表演的“技藝”。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和大眾審美素養(yǎng)的提高,戲曲面臨新的發(fā)展趨勢,戲曲演員需加強藝術內涵的創(chuàng)新,在“技藝”基礎上創(chuàng)造“藝術之美”。
何為藝術美?藝術美的核心是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它并非對生活的簡單復制,而是對生活的再現再造,是藝術結合自身體驗、情感和態(tài)度,對生活的創(chuàng)造性表達,是賦予現實生活藝術價值的創(chuàng)作過程和成果。具體到戲曲的舞臺表演,則是運用藝術表現手法,加工展現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境況和人物特征。在傳統(tǒng)的戲曲舞臺表現中,具備當地文化特色的服裝、獨具一格的表演方式、體現傳統(tǒng)文化色彩的舞臺布景影響著戲曲演繹效果。然而舞臺表演的展現核心應該是戲曲的演繹者,因此戲曲演員為更好地展現舞臺的藝術美,基本的肢體動作和唱腔語氣要有所掌握甚至熟練,更要對戲曲的角色、情感、性格有充分的理解,在舞臺表演中,運用特定的演繹讓故事和人物愈加豐富立體,將觀眾帶入故事中,增強舞臺表演的感觀美和感染力。
以潮劇為例,潮劇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集合了語言、文學、音樂、美術、舞蹈等多種門類。潮劇舞臺表演藝術將人物歸類為生旦凈末丑五類,表現形式以唱、念、做、打為主,潮劇舞臺表演即是通過唱念做打的表現形式,借助演員自身的審美習慣,進行藝術加工塑造舞臺人物形象。潮劇戲曲的藝術美主要是運用音樂的律動、優(yōu)雅的動作、鏗鏘的節(jié)奏、起伏的聲調、典雅的詩韻、豐富的情緒來演繹生活情境、人物性格、事態(tài)發(fā)展。因此,潮劇演員舞臺表現的藝術美創(chuàng)造路徑,要做到演員本身心中有戲,表達情感,還要借助表情作用,真正“入戲”,做到形神兼具,既合乎人物特點,又合乎具體情境,更合乎潮汕文化,才能賦予舞臺表演藝術美。
戲曲是“精神名片”,往往是文化底蘊和思想內涵的體現。近年來,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精神文化追求更多樣且富有個性。
藝術美創(chuàng)造要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作為人民的娛樂觀賞活動的戲曲,觀眾一般要從中獲得美感和愉悅的體驗。因此,表演美感是戲曲演員舞臺表演的首要考慮因素。這要求潮劇演員在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對整臺戲的審美要有整體的把握,也要通過自身的藝術表演獲得觀眾對其創(chuàng)作行為的肯定與贊許,達到觀眾欣賞表演的要求。起初是從表面感官和情緒的調動,進而深化轉移為戲曲演員表現力的認同。也就是說,平淡的表演、依樣畫葫蘆的演技等很難引起觀眾的觀看興致,戲曲表演的藝術美根基則不牢固,藝術美創(chuàng)作也就成為“空中樓閣”。
藝術美創(chuàng)造要引發(fā)觀眾的情感共鳴。滿足觀眾審美需求是前提,藝術美創(chuàng)造還要主動融入讓觀眾產生情感共鳴的課題,來增強潮劇演員與觀眾之間的情感聯結和互動。這就要求潮劇演員的舞臺表演在保證演繹生動、表達真實的基礎上,要思考如何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舞臺技巧和演繹方式,將演員豐富的情感和情緒更好地傳遞給觀眾,使潮劇表演迸發(fā)藝術活力,擔起文化傳承的使命。否則,演員對潮劇角色如果沒有勤加思考和深入挖掘,無法將現場表演與藝術形象融為一體,舞臺演繹浮于表面的話,其表現效果一定是呆板單薄的,令觀眾的觀賞體驗大打折扣。
運用舞臺技巧。在演出中要傳遞藝術美,首要任務是強化基本功和提升對角色的理解水平。除了加強基本功訓練外,戲曲演員還需借助一定的舞臺技巧來展現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使得人物塑造更立體豐富。淺層次的舞臺技巧是機械模仿,是不具備藝術價值和文化生命力的表現方式;而深層次的戲曲表演是巧妙運用各種表演技巧來豐富人物形象,通過飽滿的精神情緒和獨特的審美認知來運用技巧。這才是對現實生活的再度演繹和藝術創(chuàng)作,如潮劇“亮相”手法的運用,可以呈現不同性格人物處于不同情境的神態(tài),瞬間鮮明深刻地映入觀眾眼簾,用形體動作將神態(tài)集中于一點呈現出來,這種表演技巧加深觀眾的印象,提升了潮劇演出的觀賞價值和藝術美感。
因此,這要求戲曲演員要把舞臺技巧提升作為一項長期工程,苦練基本功,熟練掌握“唱、念、做、打”表現程式,做到嗓音洪亮高亢、吐字清晰、唱腔流暢、動作自如。此外,要深入體驗現實生活,將現實生活所思所悟所感提煉成藝術表演精神源泉,將豐富的生活感悟和人生經歷借助精湛的舞臺表演技巧予以表達、演繹,提升戲曲表演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塑造人物形象。戲曲人物塑造在戲曲表演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創(chuàng)造藝術美過程中不容忽視的要素。戲曲表演受到場地和道具等因素的影響,故事背景和性格特征的展現需要借助人物造型來呈現。從藝術美創(chuàng)造的視角來看,人物造型是觀眾對當場表演的第一印象,是感官愉悅度的起源。因此,戲曲演員可以通過改變或者創(chuàng)新自己扮演的角色造型,形成別具一格的美感來“博得歡心”,進而借助精湛的表演技巧引導觀眾關注人物的內涵,產生由表及里、層層遞減的欣賞層次,以此形成演員與觀眾之間的聯系,讓觀眾對戲曲角色的性格和遭遇等有更深切的感受。戲曲角色的塑造可以通過戲曲演員針對肢體動作、神情表演等進行展現,還要注重對人物內心的挖掘,做到人物形象生動鮮明。在潮劇表演中,丑角作為常在一臺戲中出現的關鍵角色,通常用其滑稽的語言、詼諧的動作博得觀眾喝彩,具有喜劇化特色。在演繹過程中,丑角多采用反腔和小調,語言幽默,動作搞笑,人物形象躍然而出,角色形神兼具。
創(chuàng)新舞臺表演。戲曲舞臺表演藝術美創(chuàng)作這一課題,繞不開“創(chuàng)新”這一關鍵詞。只有如此,才能保證戲曲表演藝術的進步和活力。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劇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要緊跟時代步伐,在服裝、舞美、燈光和劇本的創(chuàng)作中要做到與時俱進。如在新娛樂方式和市場經濟的影響下,潮劇試水了將潮劇元素與年輕人的潮流文化結合的創(chuàng)新方式,在保有獨特唱腔音樂和表演形式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傳承,吸引年輕一代的關注和參與,進一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發(fā)揚光大。
因此,這要求戲曲演員要在潮劇創(chuàng)作中注入創(chuàng)新的生命力,在傳承傳統(tǒng)演出方式的基礎上,融合古今中外的文化理念和演繹方式,主動適應觀眾的審美需求,推陳出新,融會貫通。在日后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戲曲表演者要充分融合現代審美趨勢,借鑒中西方先進的理念、方法、技巧,賦予戲曲這一傳統(tǒng)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將戲曲舞臺創(chuàng)造與時代發(fā)展趨勢相結合互促進,提升戲曲表演的藝術內涵。
戲曲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富含文化,獨具特色,而藝術美創(chuàng)造的過程是弘揚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既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
注重傳承與創(chuàng)新。為了打造戲曲表演的藝術美,戲曲演員要融合傳統(tǒng)文化與時代精神,主動關注發(fā)展趨勢,創(chuàng)新表演形式,賦予戲曲表演新的時代內涵,避免戲曲表演因循守舊,使觀眾失去審美興趣。當下,物質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戲曲藝術的良性發(fā)展要關注到新鮮血液的力量。如在潮劇的發(fā)展過程中,可在不影響戲曲表現力的情況下,融入快板、剪紙等元素,體現潮劇藝術的時代魅力。再如才子佳人是傳統(tǒng)潮劇的主題,題材范圍較窄,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潮劇的發(fā)展。在時代日新月異的趨勢下,潮劇創(chuàng)作要置于時代發(fā)展的大背景規(guī)劃,主動展現當代生活之美,創(chuàng)作出震撼人心、引發(fā)共鳴的潮劇作品,讓觀眾主動欣賞潮劇之美、主動傳播潮劇之美。
積累生活經驗。藝術美的核心是生活,戲曲演員想要提升戲曲表演的藝術美,則要注重積累生活體驗。通過直接觀察、間接吸收等方式觀察生活,人物塑造才更接地氣,人物的精髓才能得以展現,藝術形象才能變得生動活潑,使演繹的內容就是生活親歷、身邊故事。只有以生活之美為基礎,才能讓舞臺上的人物表演落地,減少與觀眾之間的陌生感、距離感。此外,還要對生活經驗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發(fā)揮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專業(yè)特長,借助曲藝的藝術內容、形式來表現情境、故事和人物,讓觀眾能夠融入故事、代入人物,讓生活之美與藝術之美融合。
提高文化素養(yǎng)。從本質上講,戲曲藝術的精神內涵就是文化。戲曲派系的不同,從淺層次上看,是唱腔、動作上的差異,但從深層次上看,是地域文化、階層文化的差異。這也說明了,戲曲演員要提高戲曲表演的藝術美,要從源頭抓起,深耕文化內涵。首先,要掌握傳統(tǒng)文化知識,特別是對自身所處戲曲派系的文化更要做到熟知和運用,才能借助文化根基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才能在藝術道路上取得長足發(fā)展進步,成為真正的藝術行家里手。其次,要學會挖掘和轉化文化知識,將傳統(tǒng)文化轉化為表演技巧,提高表演的渲染力。
借助信息手段。戲曲受到舞臺的限制,場景單一,傳統(tǒng)的戲曲舞臺時空轉換跨度受限,潮劇的藝術感染力的發(fā)揮受限,久而久之,觀眾會失去興趣、產生疲勞。在當前影視文化盛行、光影藝術發(fā)展迅猛的背景下,觀眾對表現形式有了更高的期待,希望能夠實現燈光舞美、場景背景的切換,這也對傳統(tǒng)戲曲表演產生啟示。如可以運用技術手段,擴大戲曲舞臺的時空跨度,為場景轉換提供技術支撐。進一步提高觀眾的觀賞體驗,既可以充分感受傳統(tǒng)曲藝表演形式,又可以感受舞臺氛圍。
豐富創(chuàng)作內容。傳統(tǒng)的戲曲多以方言進行演繹。隨著觀眾審美趨勢的變化,戲曲表現方式也需要進一步豐富,以體現新時代的藝術美感。如潮劇的戲曲表演中,采用當地平易近人的方言演和唱,并形成抑揚頓挫的語調和唱腔,如此更受當地觀眾的喜愛,但也可以不用方言進行演繹,降低觀看門檻,消除語言障礙,充分感受潮劇的魅力,讓潮劇藝術走出“潮人圈”。又如在傳統(tǒng)潮劇表演中,花旦戲份較少,多采用真嗓子演唱。但隨著潮劇題材的演變,現在花旦也會擔當主角,唱腔也發(fā)生了變化,采用真假混嗓的方式演繹,演繹效果獲得觀眾廣泛好評。這種形式的豐富,使音色更多元化,表現更有張力,從而提升表演的藝術感染力。
注入新鮮血液。老旦扮演的是中年婦女角色。如在傳統(tǒng)潮劇選角上,老旦多是男性演員扮演,且多以兼職形式。這也導致重視唱功,而忽視了對身姿、神情的塑造,削弱了旦角的表現力。要進一步提升演員舞臺表演的藝術美感,則要充分結合老旦的人物形象、身份、性格,在藝術創(chuàng)造上體現角色特征,使角色表演符合現實生活,與觀眾的審美需求相契合。要尋找傳統(tǒng)藝術與現代藝術的平衡點,起用女性演員扮演,且在表演中更加注重對神情、風格的塑造,充分體現老旦這一角色所體現的質樸、淳良等特征,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帶觀眾“入戲”。
(作者單位:廣東省普寧市潮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