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同學
生逢盛唐,李白放歌曰:“天生我材必有用”;身處戰(zhàn)亂,杜甫悲嘆:“古來材大難為用”。那么,材與用,為何時而相契又時而相悖呢?這其中,固然有生逢其時與否的影響,但我認為,更多的在于“材”本身。
材大何以難為用?無外乎兩點。其一,外界因素?;蛏环陼r,或遭人嫉恨,或名不顯揚于世……其二,內(nèi)部因素。材大者,往往自視甚高,致使眼高手低,心理脆弱,一旦遭貶受辱,便飄然而去。由此,我認為,材與用的關系,如期待值與現(xiàn)實值的關系,二者相符,則物盡其用;二者相悖,則又使人懷才不遇了?;诖?,我覺得,若欲盡己之材,為國所用者,于內(nèi),首推自省,兼以涵養(yǎng)胸懷格局,不怨一時小用;于外,還須入世,而非懷瑾握瑜故作“自令見放”之姿。方能置身于私情之外,著眼國家需要,材盡其用,為國所用,一如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心。故曰:大材不怨小用,材大不難為用。
曾國藩曾提出:“謀大事者首重格局?!闭\然,無大格局,乃無為誰所用的意識。不知為誰所用,不免狹隘,于是只顧到自身利益,此不為用。真正的“用”是為國所用;真正的“盡材”,是為國為民,鞠躬盡瘁。只有懷著為國所用的熱情與格局,才能跳出患得患失的心境,不思一人一姓之利,而憂百姓萬民之苦悲。
格局既備,宜自省。一個心系天下又自醒之人,即使生不逢時,即使遭人饞害,亦能盡己之材。君不見曹操于亂世中雄起?君不見蘇軾發(fā)配海南卻一心盡材,使當時的蠻荒之地政教風化一新?內(nèi)修格局,時而自省,誠不欺我。
老子也曾落墨:“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解其紛。”信然,無外圓之飾,恐難為世容,材亦不得盡用。歷史上,多少“大材“固守內(nèi)方,終是玉石俱焚。嵇康,傲骨錚然,卻難展抱負;孟浩然憤然書曰:“不才明主棄”,使得玄宗怒而棄之不用;王安石為人耿介,不聽意見,變法之風終是越刮越弱……內(nèi)方固然可貴,然而沒有外圓,也難盡其材,為國所用。是故外稍去棱,不失氣節(jié),只是更好地為國所用。
綜上所述,內(nèi)外兼修,去私情而心憂天下,自省故而不貪大用,外圓方得為國所用。吾輩自當盡己材,不學那憤世嫉俗之論,只愿海內(nèi)升平,民晏國安,去看,去感受,去發(fā)現(xiàn)國家需要,去為之燃燒,方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