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鈞
摘 要:中國擁有悠久燦爛的文明與文化,所擁有的文化資源豐富多樣,其中傳統音樂類文化資源是不可忽視的。當代的文明發(fā)展和文化進步少不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而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被作為重要的研究對象,可通過對文化遺產的挖掘和利用推動當代音樂事業(yè)的長足發(fā)展,讓傳統音樂在展現獨特魅力的過程中為當代的音樂事業(yè)進步注入生機與活力,使其能夠有效適應文化全球化要求推動現代文化事業(yè)的長足進步。
關鍵詞:傳統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傳統音樂是寶貴而又典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因為傳統音樂帶有非物質性、民族性等鮮明特征,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可以深化對音樂概念的把握,帶動音樂事業(yè)的長足發(fā)展,讓越來越多的民族文化藝術得到全面進步。中國的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的傳承保護當中面臨著極大的困境,在引起各方對傳統音樂重視的同時,也發(fā)現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fā)展現狀并不樂觀,受到了較大沖擊,也沒有維持良好平衡狀態(tài),面臨著遺失風險。針對這樣的情況,應該認清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意義,并根據當前形勢提出有效的傳承發(fā)展戰(zhàn)略。
一、傳承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
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著悠久發(fā)展歷史和燦爛的文明文化,在漫長歷史長河當中創(chuàng)造出了多元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很強的吸引力以及影響力,在歷史發(fā)展過程當中的影響力始終存在,不能磨滅。傳承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有利于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進行深層次研究。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別多樣,數量很多,可以運用獨特形式,體現群眾在生產生活當中的經歷。傳統音樂當中有很多山歌與小調,只是用口口相傳的方式進行記載和傳播。對傳統音樂文化展開普查、梳理以及研究非常必要,是持續(xù)提升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認知的一個實踐過程,同時也有助于對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保護,這將大幅度提越高對傳統音樂文化的研究水平,為后續(xù)的開發(fā)利用打下基礎。第二,有助于完善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現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工作正在持續(xù)走向深入,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傳承方法、理論分析等還需要進一步強化。做好對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與保護使其進行充分傳播,并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因地制宜貫徹傳承保護方案,可以對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進行進一步完善。第三,有助于對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代價值進行探索挖掘。在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作的有序推動之下,傳統音樂文化在經歷了現代化傳承創(chuàng)新之后,對主流音樂文化的影響日益增強,也推動了音樂文化市場的多元化建設。此外,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未創(chuàng)作現代音樂作品,提供了靈感和素材,能夠讓這些傳統音樂在當代顯現出極高的開發(fā)利用價值,讓我國的音樂文化大放異彩。
二、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策略
(一)依托教育途徑實現傳承
來伴隨現代經濟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社會獲得了長足進步,群眾的生活也有了大幅度的改善,現如今立足田間地頭即興演唱與傳播傳統音樂的情況逐步減少,演唱傳統音樂作品的絕大部分屬于專業(yè)演員,因而把傳統音樂引入到當代的音樂教育教學當中是非常重要的,是對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的有效路徑。在學校音樂教育實踐當中,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加強對傳統音樂的學習,了解其發(fā)展背景和獨特的藝術形式,并在這一過程當中加深對于多元化傳統音樂知識的了解和掌握。在中小學教育階段,可以把優(yōu)秀的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到音樂必修課程體系當中,并且聘請專業(yè)人員進行授課,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出發(fā),了解傳統音樂文化,建立良好的文化,自覺與自信,為進一步的教學指導打下基礎。在高等教育階段學校,有必要調整音樂教育課程體系,激勵學生對某類傳統音樂展開充分調查研究,形成調查報告,同時把優(yōu)秀傳統音樂納入選修課程體系,增強學生對于民間音樂和音樂文化的興趣。
(二)加大非遺項目保護力度
傳統音樂是非常寶貴的文化財富,對當代來說仍然擁有很高的傳播利用價值,我們要傳承傳統音樂,實際上就是對傳統音樂的獨特韻味進行保護與傳播,在這一過程當中有利也要融入現代流行音樂的元素,從而為傳統音樂賦予先進文化內涵。為了提高對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保護力度,應該從多個角度出發(fā)探索有效措施,尤其是要恰當運用了政策扶持、資金補貼等多元方法,資助非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重點資助正處在瀕危狀態(tài)的傳統音樂樂種,并組織專門工作人員負責對相關項目展開整理與搶救工作。與此同時應該接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收徒教授技藝,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讓優(yōu)秀傳統音樂進入社區(qū)、學校、城鄉(xiāng)表演等活動當中,利用多種方法增強傳承人的創(chuàng)作積極性,提升群眾的廣泛參與度,讓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強為群眾文化生活,帶來更多光彩。另外有必要強化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與評審工作,尤其是對少數民族的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開深度挖掘與整理,使得這些文化遺產可以從瀕危的局面當中走出來。
(三)利用數字建設創(chuàng)新傳承
時代在進步,科技的影響力在進一步增強,對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開發(fā)利用已經成為重要措施。在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當中,對現代技術手段進行有效利用,把數字化技術融入其中,形成數字化傳承體系是當務之急。數字化保護和傳承方法主要是對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信息化存儲和數字化管理為有關的文化工作者以及研究人員提供便捷而又完善的檢索查找等服務;依托網絡科技手段以及虛擬現實技術構建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實體文物三維數據庫,在建模技術和其他相關輔助設計技術的支持之下,開發(fā)多媒體虛擬場景,利用三維動畫的呈現形式展現無法用文字語言完整記錄的民間技藝;建設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虛擬博物館,滿足人們虛擬體驗和多方學習了解的要求,對新媒體技術的優(yōu)勢進行充分發(fā)揮,讓這類項目擁有更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凝聚的是和傳統音樂有關的思想、精神、道德、藝術等要素,是一個重要的文化綜合體,對傳統音樂的發(fā)展來說至關重要。傳承保護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務之急,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必須積極依托多元化路徑,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既要從思想這樣重視,又要從教育教學角度出發(fā)進行探索,同時注意選取恰當的傳承形式,從而為國家的精神文化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參考文獻:
[1]劉文峰.對傳統戲劇傳承保護若干問題的思考[J].文化遺產,2020,17(6):51-59,158.
[2]黨義歌.新形勢下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J].戲劇之家,2018,11(03):75-76.
[3]駱天天.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統音樂的活態(tài)保護與傳承[J].戲劇之家,2020,17(19):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