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海蘭
(鄭州工商學院 人文藝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1400)
俗話說,“秧好谷一半,題好文一半”,足見題目之于文章的重要性。當前,眾多中文期刊都會提供英文版的目錄和(或)摘要,既有國際化交流和方便檢索的需要,也有提升期刊地位和層次的考量。隨著翻譯研究全面展開,標題翻譯在近十年逐步成為熱點。以關鍵詞“標題翻譯”在CNKI 數(shù)據(jù)庫檢索,1981 至2018年7月共有819 項。從時間分布看,2006年之前年度論文總數(shù)基本在20 篇以下;2007年開始,迅速增加到每年40 篇以上。從研究對象看,主要為新聞標題(324 篇)、學術論文標題(94篇),其他文學、影視作品等標題亦有不少。文化類期刊尚未受到較多關注,這與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相違背。研究層次看,大部分研究多是“從個人經(jīng)驗或個人直覺出發(fā)……缺乏對標題語言本質和英語標題語用特征的了解”[1]。
翻譯在中國文化對外傳播中起著橋梁作用,是決定文化傳播效果的直接因素。中國文化能走出去多遠,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翻譯質量和傳播效果。傳播學視角下的翻譯活動不僅是語言符號的轉換,更需考慮可能影響譯本的諸多因素,克服文化差異帶來的障礙,考慮譯文能否贏得受眾,達到傳播效果[2]。本文以《尋根》雜志為例,從傳播學視角考察辦刊理念、文章內(nèi)容、標題結構、文化因素等對標題翻譯的影響,探討如何通過翻譯實現(xiàn)文化的有效傳播。
什么是文化類期刊其實并沒有嚴格的界定。新聞出版署期刊司前司長張伯海最早提出了文化綜合類期刊的概念,將各種知識性、文化娛樂性、生活指導性和實用性的期刊統(tǒng)稱為文化綜合類期刊。唐玉宏在此基礎上,嘗試提出了文化類綜合期刊的定義:“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諸多領域中具有知識性、娛樂性、指導性、實用性的內(nèi)容,以廣大讀者最為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在潛移默化過程中感化讀者,使廣大讀者在審美娛樂中得到享受和閑適中受到啟迪和教育的連續(xù)出版物”[3]。
《尋根》是由大象出版社主辦的綜合類文化期刊,1994年創(chuàng)刊,先后獲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社科期刊、河南省一級期刊等獎項,在國內(nèi)外文化界、學術界、知識界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其創(chuàng)刊理念是,以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為己任,扎根于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之中,多視角探尋中華民族文明之源,融學術性、文化性、知識性為一體。《尋根》雜志作為文化類期刊的定位和辦刊理念進一步體現(xiàn)在其主要欄目設置,包括百家縱橫、東西風、民間習俗、民間文化、尋根掃描、尋根情結、田野調(diào)查、姓氏談、家族史等。這些欄目設置突顯出,《尋根》以民間習俗文化、中西交通交流、歷史傳統(tǒng)文化等為主要內(nèi)容的刊物。
從體裁、內(nèi)容、語言方面,《尋根》雜志具有以下的特點:從體裁上看,《尋根》非純學術刊物,更多強調(diào)內(nèi)容的知識性、文化性,學術性論文比例較小。從內(nèi)容上看,以探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主,目標讀者以國內(nèi)大眾及全球華人為主,當然也包括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民間文化感興趣的外國學者或讀者。從語言上看,標題含有大量人名、地名、書名、姓氏等文化詞匯、特殊詞匯,構成了翻譯的難點。雜志圖文并茂,每期上百幅插圖為讀者提供了直觀的體驗,也輔助了標題翻譯。
標題翻譯涉及一種刊物的辦刊理念和辦刊宗旨,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法,而應該體現(xiàn)刊物的理念和宗旨。傳播學理論認為,傳播效果是檢驗傳播活動成敗的重要尺度;而受眾的閱讀需求和審美心理等都會影響傳播效果[1]95。從翻譯策略上講,一味采用異化為主的傳播手段,不考慮受眾因素、中西文化差異以及中國目前所處的弱勢地位,中國的對外文化傳播可能會淪為一句空話。譯者須意識到文化移植需要多種方法和模式,“歸化”和“異化”并非相互矛盾,而是互為補充[2]163。
標題的基本原則是名副其實,必須概括反映出篇章的內(nèi)容。學界在探討標題翻譯的時候,通常默認標題準確、全面反映了文章內(nèi)容,研究重點放在原文與譯文之間是否對應,而很少考查名不副實的情況[4]。
文學性是文化類期刊普遍遵循的原則,其手段包括:引用古詩詞;運用抒情、詩詞格律的形式強調(diào)韻律感;運用對仗、對偶修辭方法強調(diào)節(jié)奏感;借用成語典故、四字結構;使用修辭使標題鮮明生動。一個理想的標題既能準確傳情達意,又形象生動。作者在標題寫作時都會追求文學性與準確性的統(tǒng)一,但不可否認,也有少數(shù)名不副實或以偏概全的情況[5]。
“《趙氏孤兒》舞出忠義誠信”:此題采用擬人修辭,揭示文章主旨為《趙氏孤兒》劇中的道德思想。2016年中國歌劇舞劇院首次將《趙氏孤兒》改編為大型民族舞劇,作者以“蕩氣回腸的故事情節(jié)”、“精彩新穎的舞蹈語言”兩個子標題予以介紹。劇情結構上,舞劇采用了傳統(tǒng)的“線性結構”,將整個故事完整演繹出來;舞蹈語言上,演員通過動作的舒展、節(jié)奏、幅度、力度等手段,讓觀眾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不難看出,文章內(nèi)容實為該舞劇的結構、舞蹈語言等藝術特征,中文標題過于追求修辭效果而顯得有些名不副實,英譯為“Artistic Features of Dance Drama The Orphan of Zhao Family”。
七字格是中文里一種沿用已久、頗具民族特色的標題形式。其特征為典型的“四加三”結構,前面為四字格,后面三個字,類似古文中七言絕句格律,具有強烈的韻律感[4]98-103。僅以下面兩則為例。
“闞峰闞湖尋闞澤”:文章為一則游記,講的是作者參觀游覽闞澤故居。闞澤乃三國人物,據(jù)考證為寧波慈城人。文中,作者聽導游說闞澤故居后面的山叫闞峰,前面的湖叫闞湖,于是造出了“闞峰闞湖尋闞澤”這樣工整押頭韻的七字格。此標題幾乎不可譯,譯者只能舍棄其文學性,而以文章內(nèi)容為依據(jù)重擬標題,譯為“A Tour to the Hometown of Kan Ze”。
“彩云之南聆譜音”:文章為一項調(diào)查研究,講的是上海圖書館課題組赴云南調(diào)研口傳家譜的遺存和流傳情況。雖未采用嚴格的學術論文格式,卻具有較強學術意味,譯為“Study on Oral Genealogy in Yunnan Province”。個別題目確實存在名不副實的情況,譯者不能夠僅憑標題進行翻譯,文章內(nèi)容才是標題翻譯的真正依據(jù)。
精神狀態(tài):因為他無錢返家,即便能回到家里也是孤苦伶仃,無依無靠,他待在北平也無法養(yǎng)活自己,他認為自己最好的歸宿就是離開醫(yī)院之后自殺。
標題英譯,譯者必須了解英語文章題目的結構形式。Haggen(2004)與Hartley(2008)將英文標題分為四類:1)名詞短語結構;2)復合結構;3)陳述型整句結構;4)問句結構[6]。中文期刊標題大致分為:1)動賓結構;2)名詞性短語;3)偏正或并列結構;4)陳述性句子;5)提示性或復合標題;6)疑問句[7]。其中,漢語標題類型中的2 和3 對應英語標題的名詞短語結構,4、5、6 分別對應英語標題的陳述型整句、復合結構和問句結構。同一結構在漢英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相對比較容易,只需選擇對應正確詞匯就好。那么,漢語的述賓短語標題如何處理?不同結構之間是否有轉換的必要?基于什么樣的理據(jù)?
基于上述分類,對《尋根》2016-17 兩年24 期318 篇文章的中英文標題進行標注,重點考察不同標題結構之間的轉換及其理據(jù)。
同學術期刊相比,文化刊物的動賓結構標題較少以“論”“略論”等開頭,更多冠以“閑話”“漫話”“簡談”“簡讀”等字眼。318 條標題中,漢語動賓結構轉化為英語名詞短語共13 條。譯者通常選擇省略前面的動詞不翻,如“閑話舊時上海老茶館”譯為“Tea-house in Old Shanghai”。尹世超指出,標題用詞固然重要,但與所涉及的對象相比,信息核往往為后者。較“閑話舊時上海老茶館”而言,沒有標題動詞的“舊時上海老茶館”盡管失去了原標題的可識別性和標記性,卻仍能反映出篇章的基本內(nèi)容[4]13。此類標題的語義重心其實是在賓語名詞上。
其次,動詞名詞化,賓語轉換成介賓結構,也是一種常見的處理方式。如“細讀三陽觀”譯為“A Visit to Sanyang Temple at Mt.Tai”,“解讀清水江文書的信任機制”譯為“Interpretation of the Trust Mechanism in Qingshuijiang Documents”。須指出的是,對于動賓結構中動詞“論”能否譯為“(A)Study on......”或者“On......”,目前尚存爭議[1]93,但不可否認,英語中確實存在這樣的用法,盡管已相對少見。
據(jù)Haggen(2004)和Soler(2007),復合型結構標題在語言學、心理學和人類學論文中約占三分之一,文學、語言等人文類標題中復合結構所占比例要遠高于科技論文[6]35。318 條標題中,40 條名詞短語漢語標題譯為英語復合結構標題。
名詞短語是英漢兩種語言中最常見的標題形式,通常情況下可以實現(xiàn)對譯。但對于介紹中國文化現(xiàn)象的文章,將特有文化現(xiàn)象放在主標題的位置,采用英語正、副句的處理方法可以使譯文重點突出,結構緊湊,更接近更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見表1)。
表1 漢語特有文化現(xiàn)象的名詞短語譯為復合結構
“蠡殼窗”、“紙馬”、“冥婚”、“洗三”都是中國文化特有概念,也是文章討論的主題。英文標題中,譯者選擇將其放在主標題的位置,用副標題來表示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或研究視角或對其進行解釋。
對于漢語長標題,利用英語主標題短小醒目的特點進行處理也是一種有效方式,使讀者一目了然,迅速把握主旨(見表2)。
表2 漢語長標題譯為復合結構
漢語復合結構英譯時處理成名詞詞組共有7條,分兩種情況:
其一,主標題為中國文化專有項,副標題是對主標題的具體舉例。兩者都譯,題目太長,不符合題目簡潔明了的特征,且越具體的文化專有項越難以解釋清楚,譯者選擇省略副標題不譯(見表3)。
表3 副標題為舉例的復合結構譯為名詞詞組
其二,主標題抽象難懂,副標題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講述的內(nèi)容,譯者選擇省略主標題不譯;因為翻譯只會使標題變得冗長而突出不了主旨(見表4)。
表4 主標題過于抽象的復合結構譯為名詞詞組
文化期刊中句子標題數(shù)量不多,但除了個別簡潔明了的問句,如“如何開展海外中國學的研究”直接譯為英文問句標題之外,大部分句子標題都轉換為名詞詞組(10條)或復合結構(5條)。
句子譯為名詞詞組,一是因為文化名詞過多,英譯時選擇簡化標題。如“永州、賓陽柳氏的始祖是宗一還是宗直?”一題含有五個地點人物名詞,全部翻譯只會讓讀者不知所以,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和題目酌情刪減,簡化為“On the Identity of First Ancestor of the Liu(柳)Clan in Yongzhou and Binyang”。二是漢語主語為地點名詞,英譯時可以處理成介賓結構做后置定語(見表5)。
表5 主語為地點名詞的句子譯為名詞詞組
句子譯為復合結構,本質上也是轉換成名詞詞組的做法,因為主標題都是表示文章主題的名詞詞組,副標題是譯者根據(jù)漢語標題或文章內(nèi)容所做的補充說明(見表6)。
表6 句子譯為復合結構
從結構分析標題翻譯,歸根結底離不開英漢兩種語言的特征。王力曾說,西洋的語言是法治的,中國的語言是人治的。即西方語言更注重語言形式上的接應,有一整套顯形連接手段;而漢語則是靠著人的體悟,注重行文意義上的隱性連貫。漢譯英實際上也是一個把漢語中的隱性連貫轉換為英語的顯性連接的過程。同時,標題英譯也要符合譯入語的標題格式及規(guī)范,而不能依照漢語的模式進行簡單地復制[8]。
毋庸置疑,文化類期刊的標題一定含有大量中國文化特有的詞匯。僅以2016年第1期為例,涉及的專有名詞類別和詞條包括:1)時間類:清代、舊時、商代;2)地點類:徽州、昆山、永昌、蜀道、河南、滎陽、古海門、河北、廣宗、西津;3)人物類:魏文侯、子夏、汪曾祺、盧世候、姜太公、阿格尼絲·居茨拉夫;4)習俗類:家規(guī)、家法、家族、祭祀、年味、藏歷新年、分家文書、地契、姓源、居里;5)書名類:《新年風俗志》、《獅吼》、《程氏宗譜》;6)器具:飲酒器、觚、觶;7)戲曲類:小戲、梨園行;8)其他:門當、戶對、零墨、祠堂、客家、鄭。該期26 條漢語標題,共計322個字,上述專有名詞就有155個字,占一半左右。
文化要素的空缺常常導致對等詞語的空缺,具有強烈的中國地域和社會文化色彩的詞語在英語中幾乎不可能找到對應的表達[9]。音譯是一種最簡單的方法,也是最沒有時效的翻譯。因為它在信息量的傳輸上,其價值甚微或者幾乎等于零[10]。文化期刊標題中如此高密度的專有詞匯,首先要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判斷,有些是否可以刪去不譯,盡量減少讀者的閱讀障礙;其次,如果必須譯,盡可能采用意譯或解釋性翻譯的方法處理;最后,如果必須音譯,要盡可能控制音譯詞數(shù)量,確保單一標題中音譯數(shù)量不超過三處,同時要加注,確保信息的有效傳播。
“‘門當’與‘戶對’”:此題為并列式名詞結構,兩個名詞都是文化詞匯,又源于一個漢語成語,這就幾乎不可譯了。若采用音譯,“Mengdang”and“Hudui”傳播效果幾乎為零?!伴T當戶對”本指中國古代男女雙方的社會地位和經(jīng)濟情況相當,適合結親。但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有導游說“門當”是漢族傳統(tǒng)建筑門口的相對而置的一對石墩;“戶對”是門楣上突出之柱形木雕、磚雕,通常成對,故名“戶對”。導游的這套說辭實為謠傳,文章分析了其原因,并對中國古代建筑的裝飾進行了較為詳細地介紹。以文章內(nèi)容為依據(jù),該題目譯為“Misunderstanding about the Idiom‘men dang hu dui’and Beyond”。
“姓氏談”欄目探討各地姓氏的淵源。關于姓氏的翻譯,最常見的是音譯。標題中特殊漢字詞的英譯常見方法包括:單個字詞注漢語拼音;音譯,并增加解釋性詞匯;音譯加漢字;直接用漢字[11]。《尋根》目錄英譯時,譯者出于為目標語讀者考慮和有效傳播的目的,一方面增加了surname一詞,另一方面在音譯后括號內(nèi)標注了漢字,如“略論閩臺粘姓”譯為“A Study on the Surname of Nian(粘)in Fujian and Taiwan”。
翻譯從本質上看是一種跨文化的信息傳播。譯者需要游走于兩種語言文化之間,不僅是要轉換原來的語言符號系統(tǒng),更要進行文化換碼,克服文化差異帶來的障礙,考慮譯文能為目標讀者所接受。好的標題翻譯既要準確表達作品的內(nèi)容,做到題文相符,還要適當調(diào)整句法與信息結構,符合目的語的規(guī)范。文化類期刊的標題英譯要以雜志定位為基礎,以文章內(nèi)容和標題結構為依據(jù),以服務目的語讀者為導向,實現(xiàn)文化的有效傳播與溝通。當今社會,國際化發(fā)展的潮流要求文化已不是簡單的民族化,也不是對文化價值的絕對判斷,而是東西文化的融合與互補。只有從更為宏觀的視角和文化傳播的高度去認知,才能真正審視和把握住不同語言特征及其轉換規(guī)律,也才能更好地傳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