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妙蘭
徐駿/新華社
層層加碼,是指每經過一個層次就增加一些砝碼,通常指在貫徹落實政策時,罔顧客觀實際,逐級增加新的內容或提出新的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層層加碼的危害,強調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要堅決防止層層加碼現象,避免急功近利,提出不切實際的目標。
雖然大多數人對層層加碼現象有一定的認識,但精準識別畫像卻有一定的難度。盤點種種層層加碼現象,可謂花樣繁多,導致基層干部不堪重負。
最典型的一種是各級要求層層遞增,不顧實際頻頻加碼,令人苦不堪言。中部某省一鄉(xiāng)鎮(zhèn)干部感嘆,上級往往忽視基層情況,對工作任務的比例、細節(jié)、標準等都進行框定,連填什么內容、照什么照片都設定條條框框,令人不知所措。有的重點工作臺賬一級一個模板,一套比一套復雜,到鄉(xiāng)鎮(zhèn)一級被要求提交的材料項目竟比省一級多出了10余項,最終滋生“表格主義”“痕跡主義”,給基層增加了許多不必要的工作量。有些部門為開會打“提前量”,認為集合越早越容易被表揚,干部群眾對此抱怨頗多:計劃上午10點開會,鎮(zhèn)里要求村黨支部書記9點半左右到,村黨支部書記通知村干部9點左右到,村干部通知黨員代表與村民代表8點半到,結果領導遲遲不來。一名群眾氣憤地說:“以后通知開會,晚到一個小時就對了!”
標準層層拔高,擅自加壓水漲船高。最飽受詬病的是今年春節(jié)期間部分地方在執(zhí)行返鄉(xiāng)防疫政策時的做法。“上級政策是持核酸檢測陰性證明的,在低風險地區(qū)之間可自由通行;到了下級單位就變成了不承認外地檢測結果,需入住指定酒店再檢測一次;再到下一級單位又變成了全家人居家隔離21天,并檢測兩次核酸……”還有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是把指標層層拔高,一律要求按最全事項、最高標準進行頂格管理,最終“高標準”變“超標準”,產生不加分析的“大干快上”和為完成任務的弄虛作假。
時限層層壓縮,急于求成步步緊逼。有的部門在推進工作部署時,機械性地壓縮工作周期,層層提速,一律“一年打基礎、二年上臺階、三年邁大步”,導致上級原本制訂的“五年計劃”到地方變成了“三年規(guī)劃”,上級部署的“攻堅年活動”到地方變成了“百日行動”。西部省份某開發(fā)區(qū)管委會的一位干部訴苦:“計劃一年多建成投產的項目,轉到我們執(zhí)行時,已經被壓縮成要半年建成投產?!睎|部省份某基層干部也深有體會:“上級布置的工作,到了地方就有了‘時間差’,越往下真正用于落實的時間就越短,有時逼得我們接到任務的第一件事就是考慮寫匯報材料?!?/p>
許多基層干部對廣泛“轉嫁”責任的現象大倒苦水,這也是一種范圍層層拓寬,強行攤派的加碼問題。中部某省一基層干部舉例說,簽訂承諾書成了上級的免責“擋箭牌”,如在防汛防火等安全工作中,上級要求下級簽訂承諾書將責任和風險進行轉嫁,甚至發(fā)展為事事簽、層層簽、人人簽,并以此作為履職盡責的依據。有的對“滿天飛”的任務叫苦不迭,明明和專項工作沒有實質關聯,也被要求提供資料或者開展檢查。2020年7月,某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在推廣“云就業(yè)”小程序的工作中急于求成,分配給各市的注冊數量遠超過當地重點人群數量,并將注冊任務與目標任務考核、資金分配掛鉤。壓力之下,部分地方層層攤派注冊任務到街道、鄉(xiāng)鎮(zhèn),甚至中小學校、幼兒園等毫不相干的單位,不僅加重基層干部負擔,還造成不良社會影響。
徐駿/新華社
在現實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自加壓力,適度打一點“提前量”,確實是工作積極主動的表現。但如果思想上目的不純,行動上脫離實際,用力上過重過猛,則會讓好政策走了樣、沒了譜,使政策的執(zhí)行陷入“惡性循環(huán)鏈”中。
用層層加碼的方式把應負之責、應擔之任一推了之,實則是推卸責任的表現。何以至此?一是層層加碼顯得更有“推進力度”,彰顯每一層級的“立場”“決心”;二是層層加碼能為上級部門減壓減負,避免出了問題首先成為眾矢之的。東部某省份一位基層干部吐槽說,一項工作落到有些領導干部身上,首先想的是分解給下級,“他的工作就是分解,把所有問題都劃分切割給基層,把本級應該履行的責任推卸得干干凈凈”。在推進工作過程中,傳導壓力絕非大搞責任下放、權力保留,當“甩手掌柜”和“二傳手”?!皦毫訉觽鲗А碑惢癁椤皦毫訉蛹哟a”,讓基層干部承擔了過多與其職權不相匹配的責任,更讓基層干部心存畏懼、束手束腳,以至于有了“干事創(chuàng)新有風險、不如不干保平安”的怨氣。
有基層干部用調侃的話諷刺道:機關壓基層,層層加碼,看似“碼”到成功;基層哄機關,層層注水,假裝“水”到渠成。
東部某省一位紀檢干部認為,“一味追求紙面數據的攀比,容易形成以數字論成效”。這種“假大空”式的政策落實,習慣性地將小目標加碼成大戰(zhàn)略,強制基層“用一根針造出金箍棒”,導致與既定初衷和目標背道而馳,影響全局和整體工作推進,到最后還是以犧牲群眾利益和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為代價,看似成績斐然,實則貽害無窮。
審視種種層層加碼現象,其背后隱藏的是機械化的考核“指揮棒”。有些部門喜歡列出時間表、路線圖進行量化考核,“過分追求量化導致教條化”,看似深入貫徹,實則生搬硬套。某基層干部說:“這些戴著‘規(guī)范化、標準化’帽子安排下來的工作,將來都要對著條條框框一項項對標。別管上面抓得對不對,接不接地氣,只要把表填好、材料寫好,就能過關。”上級蒙著眼安排,下級閉著眼交差,最終導致事倍功半,上下都叫苦連連、互相埋怨。
好大喜功地盲目跟風,自行加壓、拔高標準、壓縮時間,甚至違反正常規(guī)律地“超?!卑l(fā)揮,既有向上級邀功獲益的沖動,也有路徑依賴的思維驅動。一基層干部解釋說,上級明知下級完不成,故意通過加碼任務,在下一級實現“取長補短”“取多補少”的平衡,確保本級指標完成。盲目跟風和放大效應只能結出機械落實的惡果,造成基層以形式主義應付官僚主義的局面。
我們黨歷來反對罔顧實際的層層加碼。早在1961年1月18日,毛澤東同志就針對社會主義建設中表現出來的層層加碼、攤大盤子等現象明確提出:“決不要層層加碼,中央是一個盤子,到省、市又是一個盤子,到地、縣又是一個盤子,到群眾又是一個盤子?!边@就為我們開出“實干之花”、結出“實效之果”指出了破解之道:實事求是。
要出實招,堅決避免工作浮于表面。一方面,工作要實,要結合本單位、本部門實際,吃透上級精神,實現從上級精神到實際工作的有效轉化。如在部署工作過程中,應根據不同情況區(qū)別對待、分級考核,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把上級要求與本地實情融為一體。另一方面,作風要實,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根本標準,時不時回看結果、回到政策初衷,確保措施上合政策、下接地氣。
要真干事,堅決避免把形式當成績。首先,上級機關、領導干部要審慎用權、勇擔重責,不能隨心所欲地把責任轉移、把任務轉嫁、把標準拔高。其次,要以身作則、以上率下,行動先于基層,標準高于基層,要求嚴于基層。最后,要主動清理層層加碼事項,解決在責任書簽訂、留痕管理、督查檢查和目標考核等領域的層層加碼亂象,真正把基層干部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桎梏中解脫出來。
要深入探求,堅決避免拍腦袋、瞎指揮。上級機關、領導干部在制定政策時要加強調查研究力度,使政策目標或執(zhí)行舉措符合本地區(qū)、本部門、本單位實際情況,這也是破解層層加碼問題的根本之策。比如向鄉(xiāng)鎮(zhèn)部署傳達任務時,應當按照鄉(xiāng)鎮(zhèn)的面積、人口、財政等狀況區(qū)別對待。用好反饋機制,在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設置合理的緩沖期,為執(zhí)行留有必要的準備時間,及時了解基層實際情況和困難,推動工作安排部署科學化。
要把握規(guī)律,堅決避免胡干蠻干。首先,要把握整體規(guī)律,在確保黨中央確立的政策不走樣不變形的同時,鼓勵各地積極主動地開展工作,做好整體融合工作。其次,要做好統籌協調,先摸清底數,把既有的政策數一數,當前的機制順一順,現有的工作理一理,判明形勢、整合資源、理清思路,抓好政策兌現落地工作,部署的任務要力爭讓下級“踮踮腳、夠得著”。最后,要給考核插上科技的“翅膀”,推進信息資源整合共享,實現“數聚賦能”,讓考核真正切合實際、科學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