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嫣, 倪圓圓, 冀璇, 羅紅, 楊慧, 杜沂倩, 平衛(wèi)偉
臨床醫(yī)學生作為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在面對理論知識和專業(yè)技術雙重壓力的情況下,其進入臨床實習后,更容易受角色改變、醫(yī)患關系等各種矛盾的影響,進而導致各種心理問題的產生,其中,抑郁是最主要的表現(xiàn)[1]。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預防可能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尤為重要。共情是一種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是心理健康的保護性因子,也是個體間建立積極關系的關鍵要素之一[2]。有研究發(fā)現(xiàn),高共情個體對抑郁有更為積極的態(tài)度[3],而同伴關系也與共情存在關聯(lián)[4]。但共情、感知同伴支持及抑郁之間的具體關系目前還沒有解釋研究。為此,本研究以醫(yī)學院校臨床醫(yī)學生為研究對象,進一步探討共情、同伴關系及抑郁三者間的關系,進而為醫(yī)學生心理健康的預防和干預提供依據,為醫(yī)學院校醫(yī)學人文教育提供方向,為和諧的醫(yī)患關系構建奠定基礎。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某醫(yī)學院校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大一至大五年級的本科學生為研究對象,于2020年3月15—18日以電子版形式發(fā)放問卷進行調查。收回問卷600份,剔除無效問卷42份,有效問卷558份,有效回收率93.0%。
①一般情況問卷調查:內容包括性別、年級、專業(yè)、生源地、實習時長、學習壓力等。②人際反應指針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C,IRI-C):用于測評共情能力,由戎幸等[5]編制,包括觀點采擇、個人痛苦、想象力和共情性關心4個維度,共計22個條目,“不恰當” “有一點恰當” “還算恰當” “恰當” “很恰當”每條目分別得0~4分,總分在0~88分之間,得分越高,共情能力越好,Cronbach'sα為0.80。③同伴關系滿意度量表:由魏運華[6]修訂,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別得1~5分,共20個條目,總分在20~100分之間,分數(shù)越高,滿意度越高,Cronbach'sα為0.89。④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7]: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共20個條目,依據評分標準,將各條目得分相加乘以1.25即為抑郁總得分,≥53分認定為有抑郁癥狀,該量表內部一致性滿意,奇偶數(shù)條目分半相關性為0.73和0.92。
采用SPSS 24.0建立數(shù)據庫,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描述,對不同特征醫(yī)學生共情能力、同伴關系滿意度及抑郁的得分情況進行t檢驗或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檢驗,對共情能力、同伴關系滿意度及抑郁的關系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用AMOS 21.0構建結構方程模型探究三者間的關系,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558名臨床醫(yī)學生中,女生451人(80.8%)、男生107人(19.2%);大一59人(10.6%)、大二175人(31.4%)、大三212人(38.0%)、大四57人(10.2%)、大五55人(9.9%);沒有實習經歷的288人(51.6%)、實習經歷<3個月50人(9.0%)、實習3~<7個月26人(4.7%)、實習7~<12個月187人(33.5%)、≥12個月7人(1.3%);學習壓力程度為有很大壓力的有71人(12.7%)、有較大壓力的303人(54.3%)、一般的166人(29.7%)、沒有壓力18人(3.2%)。
本次調查的臨床醫(yī)學生共情能力得分(50.34±8.51)分,同伴關系滿意度得分(67.96±9.71)分,抑郁得分(50.98±8.07)分,有抑郁癥狀的學生234人,患病率為41.9%。
不同年級的臨床醫(yī)學生在共情能力、抑郁及同伴關系滿意度得分上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LSD檢驗可知,高年級共情能力得分低于低年級;不同實習時長的臨床醫(yī)學生在共情能力、同伴關系滿意度得分上,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LSD檢驗可知,實習時長為3~<7個月的同伴關系滿意度最高;學習壓力程度不同的臨床醫(yī)學生在共情能力、抑郁及同伴關系滿意度得分上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LSD檢驗可知,沒有壓力的臨床醫(yī)學生共情能力、同伴關系滿意度得分最低,壓力大的臨床醫(yī)學生抑郁癥狀明顯。見表1。
表1 不同特征臨床醫(yī)學生共情能力、抑郁及同伴關系滿意度得分情況
表1 (續(xù))
將共情能力以及抑郁、同伴關系滿意度得分進行相關性分析可知,共情能力與同伴關系滿意度呈正相關(r=0.307,P<0.01),與抑郁呈負相關(r=-0.396,P<0.01)。見表2。
表2 共情能力與同伴關系滿意度、抑郁相關性矩陣
由表2可知,臨床醫(yī)學生在共情能力、抑郁及同伴關系滿意度兩兩間顯著相關,為檢驗同伴關系滿意度在共情能力及抑郁間的中介作用,以共情能力為自變量,抑郁為因變量,同伴關系滿意度為中介變量通過AMOS構建檢驗模型。由模型擬合結果可知,χ2/df=1.022、NFI=0.998、AGFI=0.991、RMSEA=0.006,模型擬合度較好。
共情能力對同伴關系滿意度、抑郁的路徑系數(shù)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r=0.363,-0.283,P<0.01),同伴關系滿意度對抑郁的路徑系數(sh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r=-0.256,P<0.01)。共情能力對抑郁的直接效應值為-0.283,共情能力通過同伴關系滿意度對抑郁產生影響,中介效應值為-0.093,總效應值為-0.376,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24.7%。見圖1。
本研究結果顯示,臨床醫(yī)學生共情能力得分(50.34±8.51)分,處于中等水平,稍低于宋咪等[8]和李青文對地方大學生研究結果;同伴關系滿意度得分(67.96±9.71)分,也處于中等水平,稍高于巫金根和陳雅莉[10]的研究結果。共情是提高個體的人際關系質量的關鍵,是保持高質量同伴關系的重要因素之一[11]。研究發(fā)現(xiàn),共情能力與同伴關系滿意度呈正相關,與抑郁呈負相關,這與國內外相關學者研究結果一致[12-13]。說明高共情的個體對自身感知的同伴關系滿意度越高,也進一步驗證了高共情的個體發(fā)生抑郁的可能性較小??梢?,共情能力的提升是實現(xiàn)心理健康的渠道之一,共情是構建良好醫(yī)患關系的關鍵[14],培養(yǎng)臨床醫(yī)學生的共情能力至關重要。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高年級的醫(yī)學生共情能力較低,與Park等[15]研究一致,這提示醫(yī)學院校要將醫(yī)學人文教育貫穿于醫(yī)學生學習的各個階段,尤其是高年級,在注重人文課程開設等顯性教育的基礎上,更要注重臨床醫(yī)學生的隱性教育,如通過開展醫(yī)患關系論壇、醫(yī)學誓言宣誓等途徑加強臨床醫(yī)學生共情能力的培養(yǎng),使其能將人文知識內化于心并外化于行[16]。此外,醫(yī)院帶教教師要關注高年級臨床醫(yī)學生的內在思想,站在患者、學生的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進而潛移默化地引導和規(guī)范其醫(yī)療行為。
同伴關系是同齡人或心理發(fā)展水平相當?shù)膫€體間在交往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一種人際關系[17]。良好的同伴關系是提升個體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次研究中,臨床醫(yī)學生抑郁癥的患病率為41.9%,同伴關系滿意度與抑郁呈負相關,與Zhou等[18]研究結果一致,說明臨床醫(yī)學生對同伴關系滿意度越高,感受到來自同伴的關注和支持越高,得到的情感性和實際性支持越多,越能減少抑郁的發(fā)生。同伴關系對抑郁癥狀有預測作用,高質量的同伴關系對抑郁癥狀的保護作用更強。經分析可知,高年級、實習時間較長及學習壓力較重的臨床醫(yī)學生同伴關系滿意度較高,這與王澤博[19]研究結果相似,原因可能是其在校學習時間較長,與同伴在課堂、醫(yī)院等環(huán)境中接觸較為頻繁,更容易建立良好的同伴友誼。這提示醫(yī)學院校要給予低年級臨床醫(yī)學生更多的關注和支持,創(chuàng)造更多交流互動的機會,此外,這一階段的學生要注重自身和諧人際關系的構建,積極加強同伴間的交往,進而提升領悟同伴支持的能力。
臨床醫(yī)學生共情能力越強,同伴關系滿意度越高,其感知的同伴支持越多,越能改善抑郁的癥狀。經中介效應分析得出,共情能力通過感知同伴關系支持這一路徑預測臨床醫(yī)學生抑郁癥狀,同伴關系起部分中介的作用,且同伴關系滿意度占共情能力對抑郁效應的24.7%,不僅驗證了假設,也拓展了已有的研究結論。說明共情既直接影響臨床醫(yī)學生的抑郁現(xiàn)狀,又通過同伴關系滿意度間接對抑郁產生影響。高共情的個體在人際交往中更容易得到他人的支持,同伴關系越融洽,心理健康狀況越好[20],這也進一步表明,加強臨床醫(yī)學生共情能力的培養(yǎng)可能會進一步提升其對同伴支持的感知能力,進而減少抑郁癥狀的發(fā)生。
基于此,醫(yī)學院校在臨床醫(yī)學生心理健康的預防與干預中,要注重內外保護性因素的提升,注重臨床醫(yī)學生共情能力的培養(yǎng),加強其對領悟同伴支持能力的干預,進而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緩解抑郁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