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博 涵
(東南大學人文學院)
提 要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礎(chǔ)上采納吸收了諸多學者的研究成果和修改意見,在編排、收字、注音、釋義、例證等方面都進行了修正和調(diào)整,是目前大型字書的巔峰,但是它在釋義上仍存在沿襲故訓、義項不全、釋義有誤等問題,影響到我們正確理解字義和閱讀古籍。本文選擇《漢語大字典·貝部》中釋義有問題的六個漢字進行考察和訂補,或溝通其字的異體關(guān)系,或補充音義,或糾正錯誤釋義,并提出了相應(yīng)的修訂建議。
《漢語大字典》(以下簡稱《大字典》)是一部以解釋漢字的形、音、義為主要任務(wù)的大型語文工具書,它以字為中心,古今兼收,源流并重,共收錄楷體單字60370個,其中包括在歷代使用過程中產(chǎn)生的大量異體字和訛俗字?!洞笞值洹吠軌蚩朔白謺谋锥耍η髮h字的來源和異體關(guān)系予以揭示,并試圖對每個漢字歷時和共時平面上的形、音、義都作出準確而全面的反映。但是限于時代以及資料不足等原因,其中部分漢字的釋義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或因襲故訓而不加辨正,或未能溝通異體正俗的字際關(guān)系,或誤收誤釋義項。漢字隨著時代在不停演變和發(fā)展,如果不及時對這些問題進行訂補,這些漢字的釋義則會更加晦澀難懂,也會給我們閱讀古籍帶來極大的困擾?;诖?,筆者搜集了《大字典》部分竟收故訓而考證不足、有誤的漢字,對其重新查證辨析,溝通其字際關(guān)系,分析其來源,糾正其錯誤,并提出了相應(yīng)的修訂建議。本文從《貝部》字中試擇其六則,加以分析訂補。
案:“?”當是“頍”字之訛俗?!秲x禮·士冠禮》:“緇布冠缺項,青組纓屬于缺。”鄭注:“‘缺’讀如‘有頍者弁’之頍。緇布冠無笄者,著頍,圍發(fā)際,結(jié)項中,隅為四綴,以固冠也。項中有,亦由固頍為之耳。今未冠笄者著卷幘,頍象之所生也。滕、薛名蔮為頍?!编嵭浦秲x禮》中的“缺”當改讀為“頍”,是一種固定弁冕的發(fā)飾。后代根據(jù)鄭注加以闡明其形制,即以一條布帶兩端打結(jié),再沿著發(fā)際線斜著系于后脖項處,且另用一條繩子穿過兩端之結(jié)系牢固。之后又用四條小繩子在布帶的四個角上系四個結(jié),這四個結(jié)上面再綁在冠圈上用來固定緇布冠,最后另用青色的絲帶系于頍而下垂系于頷處。宋代聶崇義《新定三禮圖》和清代張惠言《儀禮圖》所示分別如下(圖1為聶圖,圖2為張圖):
圖1
圖2
此物不僅是一種固定弁冕的發(fā)飾,而且有四個結(jié)分別朝四個方向歧出,完全符合《廣韻》《集韻》所描述的“器用”和“四向”兩個特征,并且“?”與“頍”形近,皆有構(gòu)件“支”,“頁”與“貝”二構(gòu)件相似,極易混誤。《龍龕手鏡·貝部》:“,俗。音我。”鄭賢章(2004:288):“《龍龕·頁部》:‘,音俄。齊也。又音我。側(cè)弁頭也。’……‘’與‘’音同形近,‘’疑即‘’的訛字?!笨勺鲄⒆C?!绊摗迸c“首()”古通,故“頁”常訛為“”,如《字匯補·貝部》:“,古頂字。見《韻會》注?!薄啊鄙喜繕?gòu)件與“艸”形近,或訛“艸”而轉(zhuǎn)與“頍”旁之“支”合為“芰”。由此看來,“?”之形義皆與“頍”合,二者異體無疑。至于其音“奇寄切”,蓋則又誤以“芰”為聲符。
因此《大字典》當闡明“?”與“頍”的異體關(guān)系,并修改其釋語為:“?。‘頍’的訛字。古代戴在頭上用來固定帽子的器具?!稄V韻·寘韻》:‘?,?貝,四向用也。’周祖謨??庇洠骸悾彼伪?、巾箱本、黎氏所據(jù)本、景宋本均作具。故宮《王韻》注云:?具,四相用?!都崱呿崱罚骸?,器用?!?/p>
義項②釋為“龍目,即龍眼。又稱桂圓”者,本鄧福祿、韓小荊師《字典考正》?!稘h語大字典》(第一版):“?。龍貝。貝的一種?!蹲謪R·貝部》:‘?,龍貝。出南海?!薄蹲值淇颊?(2007:379):“‘龍貝’不辭,‘龍貝’乃‘龍目’之誤?!度f象名義·貝部》:‘?,胡鬪反,蟲似龍目?!?62)《玉篇·貝部》:‘?,乎豆切,龍目,出南海?!?74)‘龍目’即‘龍眼’,《文選·左思〈蜀都賦〉》:‘旁挺龍目,側(cè)生荔枝?!钌谱ⅲ骸赌弦嶂尽吩唬糊堁?,荔枝,生朱堤南廣縣……龍眼似荔枝,其實亦可食?!?77)”《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即改釋語為“龍目,即龍眼。又稱桂圓”。
案:“龍目”與“龍貝”當本為二物?!褒埬俊闭\即龍眼桂圓,但“龍貝”當仍為一種貝殼,故“?”字從“貝”,若釋為一種水果,則于漢字規(guī)律有悖。今《字匯》《正字通》皆云“?,龍貝,出南?!?。又《集韻·候韻》:“?,水蟲,似龍,出南海?!睆摹跋x”與從“貝”同意,古人對貝類和昆蟲類有時在文字上混為一類而不別,故從“蟲”者往往亦為貝類,如“蜬”,《玉篇·蟲部》:“蜬。小蠃,見水中?!睆摹柏悺迸c從“蟲”字也往往構(gòu)成異體,如“”與“螺”,“蜠”與“”等,故“?”或即“?”字之異體,既然“?”是一種“水蟲”,那么它的異體字“?”也同樣應(yīng)該是一種水生生物,而非為桂圓龍眼之類的水果。此物名“龍貝”,或因其形狀與“龍目”相近,故《篆隸萬象名義·貝部》:“?,胡鬪反,蟲似龍目?!?“?”為貝類而非水果還有一些證據(jù),清代洪亮吉詩《送李同年賡蕓赴任浙江》(2001:650)有“努力報最先,無徒事琛?”語,《爾雅》“琛,寶也”,古多以玉類、貝類為珍貴者,故“琛?”并稱即指錢財寶物,因此“?”必然為貝類,方能指財寶。
今澤存堂宋本《大廣益會玉篇》“?”下云“龍目”者,反而疑為“龍貝”之訛,“目”與“貝(貝)”常訛混,如《龍龕手鏡·貝部》“,俗;正作眓。視也”可參證,他書引《玉篇》即有本作“龍貝”者,如《康熙字典》:“??!队衿罚骸堌愐?,出南海?!蓖跄顚O《廣雅疏證》引亦同,可見有本不誤者;《玉篇》與《篆隸萬象名義》本皆作“蟲似龍目”,后《玉篇》脫“蟲似”二字。
《大字典》此處不當輕改,當以第一版為是。
《大字典》:“蟲名。《本草綱目·介部·寄居蟲》集解引陳藏器曰:‘南海一種似蜘蛛,入螺殻中,負殼而走,觸之即縮如螺,火炙乃出。一名。’”(p3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