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菲
關鍵詞: 甲骨文;“單”;“干”
一、“單”與“干”同
“單”,《說文》中釋為:“單,大也。從吅,吅亦聲。闕?!边@個解釋并不準確。要想明白單之所指,首先要搞清“單”與“干”的關系。我綜合各家的說法,認為“單”與“干”是同一字。一來,單為端鈕、寒韻、都寒切;干為見鈕、寒韻、古寒切,二者疊韻。正如丁山在《說文闕義箋》中所說:“單、干疊韻,審其音聲遞轉,竊疑古謂之單,后世謂之干,單、干蓋古今字也……”。二來,單干二字字形亦十分相像:
二、“干”與“盾”同中有異
“干”字字形,歷來許多學者以其為盾牌的形狀。郭沫若先生在《釋干鹵》一文中說到彝銘文字中的盾牌之形字,其中人的左手拿持的就是盾牌的形狀,單獨寫出即為等方盾之形,這種方盾到周代轉變?yōu)閳A盾,由此形造出“干”字。他說:“古干字乃圓盾之象形也,盾下有鐏,盾上之形乃羽飾也?!倍?、字中間的肥筆則是盾身。
此外,“干”與“盾”相似但也有一些不同點。盾是純防御型的武器,而干在主要起防御作用的基礎上,還具有一定的攻擊性。證據(jù)其一是,近些年我國出土的實物,只有干上可以鑲上“鍚”——這種代表不同等級,圓形尖頂使之具有攻擊性的兵器。這一點從《說文》解釋中也能看出一二來。干:“犯也?!倍埽骸安X也,所以捍身蔽目?!?/p>
其二是一些詞語或文獻中我們也可以得出“干”的身份。古語常見的“干戈”配套,最早見于《尚書·牧誓》:“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成語“干戈相向”;在金文記錄的賞賜物品中,也基本是凡賜有鑲鍚的干必賜戈與之配套。這些都可以合理推測出“干”就是與攻擊性武器“戈”相匹配的大型或中型防御武器。此外,“獸”“戰(zhàn)”二字的古文,“獸”字甲骨文為從單從犬,原義應該為持單驅犬出獵;“戰(zhàn)”(戰(zhàn)國時期)用從戈從單,來表示“斗也”的含義,又因為通常為干戈配套,似乎也可以作為文章第一部分論證“單”“干”二字為同一字的證據(jù)之一。
三、對“‘單’為純攻擊型武器”之說的反駁
類似《甲骨文字典》《字源》等一些書中也認同“單”即為“干”,但他們認為它是一種“兩歧之端縛石塊而成形,更與歧下縛以繩索,使之牢固,遂成形”形的單純攻擊性武器。但我認為有兩處地方沒有解釋清楚。一個是沒法解釋從商到戰(zhàn)國時期中間那一橫為何意的問題。另一個問題是,假設它如這種說法的擁簇所言,是一種用于狩獵和戰(zhàn)爭的武器,這種上端的——“傾斜的縛有石塊的末端”要插入或擊打人體或獸體,阻力可是相比于“刀”“戈”這種刃垂直于人體的兵器大得多,應當使用時十分笨重且易折斷,常理推測亦不合理。
綜上, “單”與“于”同,是一種盾形、主要用來防御,但也有一定攻擊性的武器。其上與“干”的上半部分同,皆從郭沫若所說,為羽飾。中間的或中的肥筆為盾身,這也能解釋為何“單”能用于戰(zhàn)爭及獵捕野獸時起保護自身或攻擊獵物之用。
參考文獻
[1]李學勤.字源[M].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7.
[2]孟世凱.甲骨學辭典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
[3]蘇寶榮等.干、盾補說[J].中國語言文學研究(2020年春之卷),2020.
[4]晁福林.甲骨文“干”字說——關于商代低級武士的一個考察[J].中國文化研究(2018年春之卷),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