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統(tǒng)編初中語文;古詩文;語言能力
自推行素質教育以來,教育改革越來越重視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版)》在課程總目標中明確提到:“培養(yǎng)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增強學習語文的自信心,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1]可見,語言既是人類交流的橋梁,也是人類思維的工具,又起到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和綜合素質的作用。作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語言能力應自始至終貫穿于初中古詩文教學,但是當前的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語言能力的使用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語言能力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教學中語言運用的缺陷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因此教師本身的語言運用能力尤為重要。如果在課堂教學中語言運用的恰當、有趣,也會對學生的語言學習起到促進的作用,但是如果運用得不好,就會對學生的語言學習起到相反的作用。在傳統(tǒng)教學思維的影響下,教師在古詩文教學中語言缺乏更多的主動性,致使大多數學生在被動的學習,表現為學生接受老師強行灌輸的知識,主動獲取知識的動力逐漸下降,最終形成惰性思維。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常常會說,“再讀一遍”“我們來一起翻譯這句話”。由于教師缺乏對語言的運用,學生更是缺乏對語言的運用。這導致他們難以觸及到更多的語言知識,所以他們也無法接受到、學到更多的語言知識,自然也鍛煉不了語言能力。
(二)淡化語言,弱化古詩文整體美感
在當前初中古詩文教學中,部分教師不重視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而是以導學案預習為主,弱化了學生的初讀感悟。具體表現為:課前為學生準備導學案,讓學生自主預習,以達成了解文章大概內容的目的。學生在對文本毫無感悟的前提下,盲目刻板地按照原有思路對語言煉字進行分析,做一些賞析語言風格等的題目訓練。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品悟過程中最佳的初讀感悟的機會被白白浪費,當學生再次感受文本時,也很難有頓悟出現,無形中削弱了學生品析語言的能力。并且古詩文教學的教學模式單一,更注重文本賞析,也就是審美能力的鍛煉,而忽視了古詩文語言本身,弱化了詩文整體美感,這不僅不利于學生語言的建構與運用,還會弱化學生品讀語言的能力。
(三)注重語言知識的獲得,忽視語言表達與運用
高中課標中將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細化為三個方面,即語言積累與建構、語言表達與交流和語言梳理與整合[2],語言能力應該注重這三方面的培養(yǎng),但當下的初中古詩文教學更注重第一方面的培養(yǎng)。具體表現為:部分教師在課堂上為了節(jié)省時間,更多的強調文言字詞、句子翻譯,通過灌輸的方式,使學生習得記憶性的知識。其實學生可以通過自學獲得文言字詞的知識,但往往都是教師在講解,學生變成了被動地接受,缺乏獨立思考與交流的時間,久而久之會導致學生出現對古詩文內涵理解不到位、語言表達能力弱化的問題。在應試教育的功利導向下,古詩文教學變成標準化的知識接受,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被降至語言知識的機械訓練,學生基于獨立主體的表達被偏廢。[3]
二、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建議
(一)提升教師的語言運用能力
首先,在課堂上教師需要采用合適的語言提出問題。教師應該思考,提出什么樣的問題,在什么時機提出問題能更容易吸引學生的興趣,能使學生認真聽講。其次,教師要學會利用更多的語言表揚學生。學生在學習中,需要得到來自教師的肯定和鼓勵,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激勵學生的信心,激發(fā)他們更努力學習的興趣,但是表揚要適度,避免學生產生自滿情緒。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教師應該把課堂的語言主動表達權交給學生,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獨立思考問題,參與交流討論。這不僅能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而且還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能夠使他們很好地掌握語文基本知識,鍛煉語言能力。
(二)重視古詩文誦讀教學,體味古詩文語言
要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在古詩文教學時就應該回歸語言本身。而誦讀是回歸語言本身,鍛煉學生語言能力的重要方法。誦讀指放出聲音的朗讀、深入語境的品讀和反復熟讀成誦。[4]對作品進行誦讀,就是將文字語言回歸到語言的初始形態(tài)來感受和理解,從而更全面地體會語言的種種內涵。在古詩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避免單一的講解,應該采取各種形式的誦讀,讓學生在誦讀中,理解作品內容和作者的思想,獲得審美體驗,在鍛煉語言能力的同時,提升核心素養(yǎng)。由于誦讀的形式多種多樣,這就需要教師在誦讀教學時,必須做出具體指導和要求。每節(jié)古詩文課都能根據文本內容穿插不同的誦讀方法,確保誦讀教學的時間,將誦讀教學貫穿古詩文教學的全過程,使學生領會誦讀目標,避免盲目化誦讀。
(三)設置語言表達與運用的情境
語言能力的發(fā)展以“表達”為本。表達本位觀念理應成為貫穿于語文教學中語言能力培養(yǎng)始終的生命線![3]教師在備課時應為學生提供一個能激發(fā)和保護他們表達欲求的環(huán)境,尊重學生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與感受,激勵學生積極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把課文作為典范,使讀寫結合,有針對性提高學生的表達力。如文言文大意疏通之后,讓其用白話語改寫或擴寫原文的內容,激發(fā)學生對文本的再創(chuàng)造。或者組織學生將課文中的故事情節(jié)排演成課本劇,使學生將人物的語言、形象和心理化身為自己的語言和表情神態(tài),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感悟與詮釋形成喚醒言語生命的巨大能量,從而在真實的語境中體驗表達的樂趣,還能激發(fā)學生表達欲求和興趣。這些都將為提高學生語言能力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結語
綜上,針對當前初中古詩文教學語言能力運用存在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應通過提高自身的語言運用能力,重視利用誦讀教學方法,設置語言實踐活動等措施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5.
[3]肖喜麗.語文教學中的語言能力培養(yǎng)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6:37-41.
[4]潘紅英.經典古詩文誦讀訓練方法探索[J].語文建設,2018(27):29-32.
作者簡介:及紅梅(1999年08月),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安徽渦陽,學歷:在讀碩士研究生,單位:淮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