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菊紅
群文閱讀的教學,其主要指語文教師在短暫的教學中,指導學生最大化、有效閱讀與語文內(nèi)容有關的文本。小學語文的新課標中明確提出,教師需注重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與理解語文教材,并注重課程資源的積極開發(fā),從而使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視野得到有效擴大,并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相應提高。
一、群文閱讀的內(nèi)涵
群文閱讀屬于近些年興起的一種新型的閱讀策略。隨著課題的研究進一步深入,群文閱讀的具體內(nèi)涵也得到相應修正與改善。所謂的群文閱讀,其主要指教師與學生根據(jù)某個或多個主題,選擇相應的結構化文本,并在一定的時間中,以達成共識以及集體閱讀的多文本進行閱讀的教學過程。對于群文說讀而言,其課文的閱讀量通常是相較于單篇課文的閱讀的,但是,群文閱讀時,其課文選擇并非指單篇文本的閱讀疊加,其更是指合理科學的結構組合式閱讀?!敖Y構化”閱讀教學中,其主要指通過課堂上教學的某個意義點,將學習的相關事物聯(lián)系到一起,并實施聚合與組合。群文閱讀的具體教學中,群文的議題為意義點核心,并根據(jù)議題進行聚合的文本其都需在議題屬性內(nèi),并立足于不同角度對議題實施解釋,從而形成程序性、層次性的認知體系。
二、小學語文課上運用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
(一)基于群文閱讀的目標明確
新課改下,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運用群文閱讀,大部分教師都沒有明確群文閱讀的開展的目標,因此,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時,需注重閱讀目標的明確。首先,語文教師需注重閱讀目標的制定,根據(jù)每個單元要求的閱讀目標,引導學生充分掌握相關閱讀技巧。例如,對“民風習俗”為主題進行文本閱讀時,其主要包含《臘八粥》《北京的春節(jié)》《藏戲》《小青蛙》等,教師則可通過該單元的課文實施群文閱讀,并以“民風習俗”當作教學主題,指導學生對其自身家鄉(xiāng)的相關民俗習慣進行思考。其次,語文教師衫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本知識的學習,對臘八節(jié)、北京春節(jié)、藏戲、老舍所描繪的京味等表現(xiàn)形式進行充分了解。小學生經(jīng)過相應的學習,就能夠對該單元閱讀的主題進行充分掌握,并對學生自身理解力得到有效提高。教師在引導學生實施群文閱讀時,需根據(jù)學生自身的年齡特征,注重合適文本的選擇,對低年級的學生而言,群文閱讀的教學要注重趣味性和故事性,以調(diào)動學生自身的閱讀興趣,而對于高年級學生而言,需注重文學性與寓意性文本的選擇,這通常能夠使學生實現(xiàn)深層次閱讀與思考,從而使學生通過文學作品的欣賞,實現(xiàn)其文學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
(二)基于群文閱讀的議題提煉
小學語文的教學中運用群文閱讀,議題不僅是群文閱讀開展的靈魂,而且還是教學的出發(fā)點。語文教師需依據(jù)小學生的心智、年齡、閱讀基礎、理解力等,對閱讀材料實施調(diào)整?;诖?,語文教師需注重在文本的謀篇布局、遣詞造句、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等角度對議題進行提煉,引導學生開展群文閱讀。小學階段的語文教材中,通常有很多特色化的文本結構,語文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對文本的結構及其組成進行觀察與思考,并促使學生迅速理清文本脈絡,并和文本的作者形成情感共鳴。語文教師還能對類似的文本實施分類分組閱讀,并對文本表達的思想情感進行提煉與總結,同時,語文教師還需根據(jù)小學生自身特點,根據(jù)議題進行分組閱讀,并以某個議題為中心,在多篇文本當中選擇與其有關的內(nèi)容實施教學,這不僅可以使學生自身的閱讀量得到有效增加,而且還能使學生自身的理解力與鑒賞力得到有效提高。例如,《田忌賽馬》《自相矛盾》《跳水》等文章就存有共同議題,即依據(jù)學生的具體狀況,選擇相應的方式進行問題解決。通過同一議題,將相同類型的文本整合與提煉到一起,不僅能增加小學生的興趣,而且還能做到舉一反三,從而使小學生自身的閱讀面得到有效拓展。
(三)基于群文閱讀的自主預習
小學語文的群文閱讀的教學中,語文教學需注重引導小學生進行自主預習。如果語文教師僅通過課堂開展群文閱讀,不僅會受到時間的限制,而且還會對群文閱讀的開展造成不利影響。而將群文閱讀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實施自主預習,可通過對議題的講解與提示之后,引導小學生開展自主閱讀,并在閱讀中,促使學生想象力的充分發(fā)揮,并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與總結每篇文本的異同,從而使學生充分了解到,即使是同個時代背景,同一個作者所寫出的文本,也會受到地理、時間、人物等影響。如同樣是描寫梅花、蓮花的詩詞,對于不同的作者或表現(xiàn)手法,其也各有千秋。通過群文閱讀的開展,不僅能夠使學生通過美妙的語言文字獲得到閱讀的收獲與快樂,而且還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對語文的熱愛及閱讀興趣,從而使學生自身的閱讀理解質(zhì)量與效率得到有效提高。語文教師在小學生完成預習后,對其實施歸納總結,不僅能夠使小學生在課堂上實施互相交流與溝通,而且還能總結出相同議題對不同文本的特點實施總結,從而使小學生自身的分析與理解能力得到顯著提高。例如,對《憶江南》開展教學時,語文教師可引導學生對詩詞進行預習,拓展學生對白居易另外的《憶江南》的閱讀。通過群文閱讀,引導學生從語言的文字形式、詩詞結構、思想情感、表現(xiàn)手法等各個方面進行異同比較與歸納總結,從而深化學生對詩詞的理解與掌握。
(四)基于群文閱讀的應用能力培養(yǎng)
群文閱讀的開展,不僅能夠使學生的閱讀量得到有效提升,而且還能使學生對文本的寫作風格與形式具有相應的了解與總結,以促使學生學會自主寫作。語文知識的學習主要目的就是把學習與掌握的相關知識運用于現(xiàn)實生活,將文本知識轉變?yōu)槠渥晕邑敻?。例如,對《鹿與鹿角》《守株待兔》《葉公好龍》實施群文閱讀時,其主要是立足于動物的角度進行故事講述,引導學生獲得相應的道理。基于此,在對該單元進行講解時,語文教師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記得因為什么被表揚或犯過錯誤嗎?”并引導學生講出由于什么事或動物而獲得什么人生道理。然后,語文教師可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小故事,并讓學生自主閱讀相應的課文,并找出小故事中的主人翁。最后,語文教師可總結幾篇與小動物相關的文本,讓學生進行閱讀,從而使小學生獲得相應的教訓與成長的故事。同時,語文教師可引導小學生發(fā)揮自身想象力,將其獲得成長與發(fā)展的動物故事進行分享,并以對話的形式實施完整描述,或者教師提供給學生一張圖,引導學生想象其中發(fā)生的事,讓學生思考自己從小動物身上學習到什么了。經(jīng)過相應的口頭表達,在該單元的知識學習后,小學生就會對群文閱讀具有更深刻的認知,從而使學生通過群文閱讀,實現(xiàn)高效閱讀與學習。
結束語
綜上所述,群文閱讀的教學模式應用于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不僅能夠使學生自身的閱讀速度與能力得到顯著提高,而且還能強化學生對語文教學知識的儲備與吸收,以促使學生形成科學、合理的學習結構,并使學生自身的寫作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同時,語文教師需依據(jù)小學生的具體學習狀況,對群文閱讀進行合理運用,從而使學生的知識潛移力、語言運用力、知識整合力得到有效提高,最終實現(xiàn)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目標及學生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