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濤
摘 要:中小學地方課程在我國基礎教育體系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課程體系建設卻相對薄弱?;谡n程出版理念,在教材研發(fā)出版的基礎上,建設配套課程資源,搭建教學服務平臺,開發(fā)在線數字課程,提供覆蓋教學活動全流程的服務支持,構建中小學地方課程體系,是提高中小學地方課程質量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時代對中小學地方課程建設和教材出版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課程出版 地方教材 課程體系 信息技術
作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學地方課程和國家課程、校本課程一樣,在堅持立德樹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新時代,一方面,黨和國家對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要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繼續(xù)深入推進,國家教材管理政策做出重大調整,中小學地方課程建設和教材出版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格局變化;另一方面,為積極推進“互聯網+教育”發(fā)展,教育部制定《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持續(xù)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進一步凸顯。在這樣的背景下,教育出版機構基于課程出版理念,加強信息技術與中小學地方課程的深度融合,構建新時代中小學地方課程體系,提升自身產品競爭力,更好地服務國家教育事業(yè),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一、中小學地方課程體系的基本內涵
2019年教育部頒布《中小學教材管理辦法》,明確規(guī)定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地方課程教材的規(guī)劃、開發(fā)、審核和管理。地方課程主要內容包括:①依據國家課程設置方案對一些國家課程的補充和落實。②結合本區(qū)域經濟社會、歷史文化、民風民俗等開發(fā)設置的課程。地方課程方案是地方教材編寫的主要依據。例如,國家課程《地理》的內容主要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鄉(xiāng)土地理的內容則需要通過設置地方課程和開發(fā)地方教材進行補充;再如,廣東省教育廳2020年11月頒布《中小學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規(guī)劃開發(fā)與實施指南》,規(guī)劃設置了《廣東地方綜合課程》《創(chuàng)新教育》和《生涯規(guī)劃》三門省級地方課程,也是未來廣東省地方教材開發(fā)的重要依據。
本文中的“課程體系”并不是指某區(qū)域地方課程所有品種的總稱,而是具體到每一門課程,如中小學心理健康課程體系、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課程體系、中小學閱讀課程體系等。在地方課程體系中,課程標準、課程綱要或課程指南是教材編寫和研發(fā)的依據,教材是課程資源最基礎、最核心的部分,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主要資源。依據《中小學教材管理辦法》,地方教材必須通過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的審核才能進入學校使用,因此,盡管教材只是課程資源的一部分,卻是構建中小學地方課程體系的基礎。構建新時代中小學地方課程體系,就是以教材的內容體系為基礎,站在課程整體的高度,為課程實施建設課程資源和課程產品,為教師的教學活動提供專業(yè)高效的支持服務,其突出特征是信息技術與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的深度融合。
二、構建中小學地方課程體系的必要性
地方課程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一直處于相對弱勢地位,課程體系的構建相對也比較弱,支持教學活動的課程資源相對匱乏,很多課程只有一本單薄的傳統教材。新時代,隨著中小學地方課程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地位愈加重要,中小學地方課程建設和教材出版已經越來越引起教育部門和師生、家長的關注,豐富地方課程的課程資源,構建科學完善的課程體系,提升中小學地方課程和教材質量已經迫在眉睫。
1.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2014年教育部印發(fā)《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指出教材編寫和修訂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著力改革的重要領域,并要求各地做好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管理,加強綜合實踐和技術等課程的開設;2020年新修訂的高中課程方案加強了職業(yè)體驗和社會實踐等方面的課程;中央頒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教育部印發(fā)《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強調“五育”并舉,切實加強勞動教育。這些政策性文件和精神都與地方課程建設和教材開發(fā)密切相關,因此,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過程中,地方課程正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任務和職責。
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關注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達成,關注學生解決真實情境中問題的能力和跨學科開展實踐活動的綜合能力;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進,使得傳統課堂學習與互聯網學習逐漸融合,持續(xù)推動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在全國范圍內大規(guī)模進行,使得這種變革更加深入人心。與國家課程相比,地方課程靈活性更強,綜合性和實踐性更加突出,在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基本理念過程中更能發(fā)揮先鋒隊和試驗田的作用。
3.地方課程自身發(fā)展需要
我國的地方課程雖然歷史很久,但直到2001年6月教育部印發(f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地方課程的性質、地位、任務和課程權限,地方課程才真正納入到國家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傮w上,地方課程在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地位相對薄弱,在教材研發(fā)、課程資源建設、學校教學、考試評價等環(huán)節(jié)中不被重視;一些地方課程自身的品質和規(guī)范也存在問題,如課程目標定位不清楚、課程內容把握不準、課程評價操作性差等。隨著中小學地方課程逐漸被重視,被納入更高水平的育人體系,構建課程體系,提升地方課程品質不但有外部壓力,還有地方課程自身發(fā)展的內生動力。
4.教育出版機構應對市場競爭的需要
修訂后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即將頒布,與地方課程密切相關的綜合實踐、信息科技、勞動教育等將發(fā)生較大變化。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科文科教材實行國家統一編寫、出版后,各出版社的教材品種被進一步壓縮,地方教材市場已成為各出版社關注的重點領域,市場競爭空前激烈,尤其是地方教材還需通過省級教育部門組織的教材審查才能使用。因此,研發(fā)高質量的地方教材,并以教材為基礎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就成為教育出版機構提升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必然要求。
三、基于課程出版理念,構建中小學地方課程體系的基本思路
所謂課程出版就是以課程作為出版內容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動態(tài)復制和公開傳播。課程出版是教育出版轉型升級的新階段,其出版內容包括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測評、教學管理等,其出版載體也不僅限于傳統紙質教材,更包括云存儲和課程教學平臺,主要通過互聯網進行發(fā)布和傳播,課程的學習者也通過人機、師生、生生互動深度融合在課程之中。課程出版的核心是“教材+在線課程”。
課程出版在高等教育出版領域已經漸臻成熟,“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的課程已經超過1萬門,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在教學活動組織、教學管理、教學評價、學生信息化能力等方面存在著巨大差異,因此并不能將高等教育領域的課程出版模式完全照搬,更多是對其基本理念的借鑒。
筆者認為,構建基于課程出版理念的中小學地方課程體系,既要結合課程、教材、教學以及課程出版的基本內涵和基本理念,更要結合我國中小學地方課程和教材的實際情況。首先,要做好傳統教材的出版和送審工作;其次,要基于傳統教材與信息技術的融合,賦予傳統教材新的價值,建設立體化教材;最后,要加強對課程本身的深入研究,借助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深度融合開發(fā)課程產品,搭建教學服務平臺,提供覆蓋教學活動全流程的服務支持,切實保障課程的順利實施和課程目標的達成。
1.做好教材出版,奠定課程體系的堅實基礎
作為課程資源最核心、最基礎的部分,教材雖然只是課程內容的一部分,但通過教育部門審定的教材具有體系完整、內容嚴謹、表述規(guī)范等優(yōu)勢,也非常便于學生使用,還不損傷學生視力。更為關鍵的是,我國目前尚未開展對數字教材的審查,只有傳統教材才具備送審資格,也只有通過教育部門組織的教材審查,才能進入地方教材目錄進行實驗和使用,因此,傳統教材將在我國中小學教學實踐中長期存在。構建中小學地方課程體系,首先要做好教材的研發(fā)和出版,這是構建課程體系的基礎。
在地方教材的研發(fā)和出版過程中,教材編輯必須繼承和發(fā)揚傳統編輯的基本素質,確保教材的高質量。需要重點做好如下四個方面的工作:①要深刻理解新時代黨和國家對教材工作的新要求,深刻理解教材建設事關國家事權,深刻認識地方教材在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落實意識形態(tài)工作責任制,以高度的政治意識守住教材的政治生命線。②要積極踐行工匠精神,深入研究相關區(qū)域的地方課程設置方案,研究地方課程的知識體系,創(chuàng)新教材內容的組織形式,嚴格執(zhí)行編校流程,精雕細琢,確保教材內容的科學、準確、規(guī)范。③要密切關注基礎教育研究進展,深入一線教學實踐,加強對教育學基本理論、中小學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變革的學習和研究,深入研究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確保教材的教育性和適用性。④要有較高的組織和協調作者的能力,地方課程的內容一般是多學科的綜合性內容,涉及多領域作者,教材編輯不但要儲備足夠的作者資源,更需要在教材內容整合、作者關系協調等方面發(fā)揮關鍵作用,保證教材建設順利推進。
2.賦予傳統教材新價值,建設立體化教材
盡管教材是課程資源最核心、最基礎的部分,但是傳統教材受其載體形式、篇幅容量等諸多因素限制,所能承載的信息和學科知識非常有限,基本上以課程的核心知識體系為主要呈現內容;同時隨著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的深刻變革,學生的學習習慣和獲取信息的方式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學生對拓展內容、背景材料等的需求更加旺盛;另外,傳統教材還存在更新周期長、推送效率低等弊端,難以滿足現階段學生和教師的使用需求。
基于當下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fā)展,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的力量,對傳統教材賦予新的價值,建設立體化教材。①首先要以教材的內容體系為基礎,圍繞教材的核心知識點和教學活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建設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線上課程資源,包括音頻、視頻、動畫、圖片等多種形式,這些資源基于數字化建設,形式更加生動精彩,表現更加直觀、形象,非常有利于學生進行學習、體驗和探究。課程資源的內容涵蓋電子課本、教師手冊、操作示范、使用指南、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拓展資源、示范課和優(yōu)質課等,基本覆蓋教學活動的全部場景,可以為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提供有效支持。②要基于信息技術更新迭代快的特點創(chuàng)新課程資源的推送模式,充分發(fā)揮互聯網分發(fā)效率高、分發(fā)范圍廣的優(yōu)勢,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時代,通過搭建APP或者微信小程序,使用者通過掃描二維碼即可實現“即掃即用”,二維碼關聯的內容也可根據需要隨時調整更新,既能大大提升推送效率,又能克服傳統教材內容相對固化的缺陷。傳統教材加數字課程資源的模式將大大緩解中小學教師開展地方課程教學的基礎性需求。
3.搭建教學服務平臺,開發(fā)課程產品,為教學活動提供支持與服務
基于課程出版理念搭建中小學地方課程體系,更為關鍵的是在教材出版的基礎上搭建教學服務平臺,建設和推送在線課程,并基于教學服務平臺為教學活動提供全流程的服務與支持,即要站在課程的高度,開發(fā)和建設促進課程目標達成、推進課程實施的整體解決方案,包括搭建教學服務平臺、開發(fā)課程產品、提供教學服務等方面。
(1)開發(fā)數字化的課程產品。與傳統教材加數字化教學資源相比,數字化的在線課程不僅僅是在傳統教材的基礎上增加數字化的課程資源,更是針對教與學的全流程進行系統開發(fā),教育出版機構要組織課程專家、教材編寫者、優(yōu)秀教研人員和數字技術人員組成課程開發(fā)設計團隊,對課程體系和教學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深入研討、科學設計,不僅僅是媒介形式的多樣化,更重要的是通過課程內容和教學活動的科學設計,達到革新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以地方課程——中小學閱讀課程體系的構建為例,在研發(fā)出版閱讀教材,建設配套音視頻課程資源的基礎上,更要進一步對閱讀課程進行體系化設計,包括課程的實施方案、教學過程的整體設計、課堂教學的基本課型、閱讀分級評測標準和試題等方面,教師或者學??梢愿鶕F實需要,選擇閱讀課程體系中的全部或部分數字化資源,調整課程結構,在標準化課程的基礎上補充部分特色資源, 形成適合不同學習者、適應不同學習目的的個性化閱讀課程,開展多樣化的閱讀教學活動。
(2)提供覆蓋教學活動全流程的教學服務。數字課程絕不僅僅是將傳統教材中靜態(tài)化的文字、圖片擴展為如教學視頻、課件、動畫、虛擬現實等動態(tài)教學文件,還包括在傳統模式中不易展現的動態(tài)教學活動和教學過程,如討論、作業(yè)和考試等。與傳統教材需要依托于紙張和油墨一樣,數字課程的發(fā)布和運行,為學校和教師提供的教學服務也需要依托于統一的網絡教學服務平臺。教育出版機構在構建地方課程體系的過程中,要充分重視教學服務平臺的建設。隨著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更多應用,教學服務平臺的功能日漸強大,單一立體化教材在課堂教學互動、大數據采集與分析等方面的不足基本被克服。通過教學服務平臺的支撐,可以使教學活動中的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與教材編寫者和教材編輯之間的溝通互動更加順暢,甚至可以實時互動;可以更加精準地對學生學情進行統計和分析,更有可能因材施教;可以覆蓋教學活動的全流程,為教師的教學活動提供專業(yè)、即時、全面的支持和指導,也可實時了解課程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3)加強基礎性研究,進行課程的定制化開發(fā)?;谡n程出版基本理念構建中小學地方課程體系在滿足已有地方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實際還蘊含著未來定制化開發(fā)課程的可能。目前,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愛課程”、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的“人衛(wèi)慕課”在數字課程開發(fā)和平臺運營方面已經比較成熟,其豐富的數字課程資源、靈活的課程組合方式、強大的課程教學交互功能為教師的多樣化教學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了有力支撐,很多學校和教師已經根據需要進行定制化課程開發(fā)。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中小學地方課程設置、課程實施、課程評估的權限在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相比國家課程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因此,課程體系完善、課程資源豐富、實施方案可行、服務支持強大的課程極有可能獲得教育部門“青睞”,教育出版機構可以根據教育部門的需求進行定制化開發(fā)和建設,爭取成為一個區(qū)域的地方課程。當然,教育出版機構也可以未雨綢繆,加強與高等院校、省級教育教研部門的深度合作,加強與地方課程相關的基礎性研究,運用課程出版的基本理念,進行課程的定制化開發(fā)和建設。筆者所在的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就充分利用在中小學語文教材研究和出版領域積累的豐富資源和經驗,2018年起著力加強中小學閱讀課程體系的建設,研發(fā)出版閱讀教材,建設閱讀課程資源,搭建閱讀服務平臺,開發(fā)分級閱讀課程,目前已經在一些省級區(qū)域成功落地,取得了很好的市場效果。
四、結束語
中小學地方課程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教育出版機構基于課程出版理念構建中小學地方課程體系,更多的是借鑒課程出版的基本理念,借鑒高等教育出版領域新形態(tài)教材建設的思路,改變一本紙質教材打天下的局面,豐富地方課程的資源,進行地方課程的精品化、體系化建設,為中小學地方課程的實施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同時在激烈的中小學地方教材市場競爭中占據優(yōu)勢地位。教材編輯作為其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身兼教材編輯、課程編輯、教研服務專員、項目運營專員多重身份,肩負多種職能,因此,必須要轉變觀念、加強學習;教育出版機構更需要立足長遠,切忌追求“短、平、快”,切忌追求上品種、堆碼洋,要遵循課程建設和教材出版的基本規(guī)律,給予教材編輯精耕細作的充分時間和空間,與教材編輯一起用心建設和打造更多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中小學地方課程和地方教材。
參考文獻:
[1]成尚榮.地方課程的發(fā)展檢視與時代再建構[J].課程·教材·教法,2020,40(04):4-9.
[2]劉清田.教育出版轉型升級的新階段——課程出版[J].科技與出版,2016(6):96-99.
[3]陳曉光.教育出版融合發(fā)展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編輯,2020(1):4-9.
[4]成尚榮.地方課程管理和地方課程開發(fā)[J].教育研究,2004(3):67-71.
(作者單位系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