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雪
摘 要:新文科建設的時代背景凸顯了課程思政理念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大學英語翻譯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是英語水平測試的驅動,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基礎,更是育人功能的需要和隱性課程建設的需要。文章簡述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內涵,分析大學英語翻譯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并探討大學英語翻譯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思路。高校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隱性地融入大學英語翻譯課程教學全過程,可以實現(xiàn)全方位育人的目標。
關鍵詞:新文科;大學英語翻譯;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22)10-0016-03
目前,新文科建設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目標。新文科建設強調促進多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主張思維、素質和能力的全面提升。新文科建設的提出要求大學英語課程應重新定位人才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既善于文化溝通又具備文化自信,既有學術交流能力又有思辨審慎思維的復合型人才。在此背景下,進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是實現(xiàn)新文科建設目標的有效途徑。大學英語課程是人文基礎課,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特別是學習大學英語翻譯課程內容的過程中會頻繁接觸與中西方政治、歷史、風俗及文化相關的材料,產生中西方文化、政治、風俗等方面的碰撞。因此,注重讓學生增強文化認同感、提升中國文化自信并形成中國文化認同,是大學英語翻譯課程教學承擔的使命。大學英語翻譯課程文化價值較高,蘊含大量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開展課程思政建設能夠大有所為。因此,如何挖掘大學英語翻譯課程思政資源,通過教學活動內化思政資源,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提升學生文化自信、健全學生人格的目的,是值得高校教師探討的重要課題。
一、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內涵
課程思政理念提出之后,已有大量學者對課程思政的內涵進行了探索,目前主要形成“教育理念說”“教學方法說”“教學體系說”“實踐活動說”四種觀點?!敖逃砟钫f”主張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強調育人育才協(xié)同并進、教育教學相融,所有課程符合人才“雙育”的內容要求(唐德海、李梟鷹、郭新偉,2020)?!敖虒W方法說”認為課程思政是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外語課程思政的內涵是以外語教師為主導,通過外語教學內容、課堂管理、評價制度、教師言行等將立德樹人的理念有機融入課堂教學各環(huán)節(jié),致力于為塑造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fā)揮積極作用(文秋芳,2021)?!敖虒W體系說”認為課程思政是具備思想政治教學目標的教學體系,覆蓋高校的所有課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yǎng)課及專業(yè)課(許瑞芳,2020)。“實踐活動說”認為課程思政的內涵可以解讀為“依托、借助于專業(yè)課、通識課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趙繼偉,2019)。從課程教學的角度來看,以上各種對課程思政內涵的解讀都是教學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一部分,彼此構成有機關聯(lián)、動態(tài)平衡的關系。
因此,國內有學者提出了多元思政的觀點,指出課程思政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教學方法,既是新課程觀,又是教學體系,它們之間的關系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融合互補的,從不同視角體現(xiàn)了課程思政的內涵(張敬源、王娜,2020)。
綜合上述觀點,筆者認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是一種新理念,旨在將顯性語言知識的教學與隱性思想道德培育有機融合,將思政教育貫穿于語言知識內容的各個方面。它不是思政教學和大學英語教學的疊加,也不是將英語課程思政化,而是堅守語言知識的本位地位,根據(jù)語言知識內容深挖語言材料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功能,將語言知識傳授與思想價值引領有機結合起來,在潛移默化中隱性地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
二、大學英語翻譯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大學英語翻譯課程如何順應時代變化,根據(jù)區(qū)域及國家要求,理清目前教學的不足之處,實現(xiàn)學科之間的創(chuàng)新融合及交叉發(fā)展,進行大學英語翻譯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新模式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實踐,潛移默化地傳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介紹燦爛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能讓學生加深對翻譯材料的理解,增強愛國情懷,形成文化認同,進而實現(xiàn)翻譯水平提升與立德樹人的雙重目標。
1.英語水平測試的驅動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和教學模式的不斷創(chuàng)新,各類英語水平測試的題型及模式也發(fā)生了變化。比如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翻譯部分題型由句子翻譯變?yōu)槎温浞g,段落的內容與中國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發(fā)展息息相關。這表明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及準確表達成為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重要組成部分。此類翻譯內容更加貼近真實翻譯場景,能切實體現(xiàn)出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更能滿足國家文化“走出去”的切實要求,也對大學英語翻譯課程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大學英語翻譯課程教學應根據(jù)目前翻譯測試的生態(tài)需求,改變傳統(tǒng)的強調西方文化、忽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翻譯教學中的人文功能,將思政元素融入到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在講授語言知識的同時融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讓學生能夠用英語準確地表達中國文化。
2.講好中國故事的基礎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但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許多中國人不知道如何用英語正確地翻譯與中國文化相關的語言材料,出現(xiàn)了“中國文化失語癥”。新時代要求中國語言學習者必須完成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任務,實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偉大復興。熟悉本國政治制度和文化,是精準地進行母語文化輸出的前提。因此,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進行大學英語翻譯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是學生能夠講好中國故事的基礎。高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根據(jù)翻譯材料內容平衡中西方文化輸入的質與量,培養(yǎng)學生雙語表達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教師應結合翻譯材料的內容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及中國政治元素潛隱地融入到大學英語翻譯教學設計中,向學生介紹中國文化及政治元素的翻譯詞匯及翻譯技巧,增加中國元素的英語儲備,使學生具備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能力。
3.育人功能的需要
根據(j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高校教育工作者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堅持文化知識學習與思想品德修養(yǎng)的統(tǒng)一,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膬?yōu)秀人才。教師應結合時代特點及國家需要,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思路,進行大學英語翻譯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將思政內容融入翻譯教學全過程,達到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目的,讓學生在提升英語翻譯水平的同時也提升思想政治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因此,進行大學英語翻譯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是課程育人功能的需要。
4.隱性課程建設的需要
隱性課程指的是學生在校園環(huán)境中所學到的非預期或非計劃的知識、價值觀念、規(guī)范和態(tài)度。相對于顯性課程,隱性課程減少了純理論課程的抽象與枯燥,以學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呈現(xiàn)。課程思政以隱性滋潤的方式,將思想政治教育變直接為間接、化被動為主動、變消極接受為積極接納,能在不知不覺中引起學生思想層面上的變化,潛移默化地進行價值引領,培養(yǎng)道德品質和行為規(guī)范符合社會要求的時代新人。大學英語翻譯課程文化內涵豐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隱性地融入思政內容,可讓學生更深刻理解翻譯材料背后的背景知識,可將翻譯材料蘊含的德育內容內化為個人的價值觀,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形成對中國文化及政治的觀念認同。因此,大學英語翻譯課程思政教學可以讓學生在提升翻譯水平的同時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形成穩(wěn)定的心理模式,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
三、大學英語翻譯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思路
高校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以新文科倡導的交叉融合、協(xié)同共享理念及“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為指導,設計大學英語翻譯課程思政教學方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隱性融入大學英語翻譯課程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方位育人的目標。教學設計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流程、教學評價四個維度,每個維度的呈現(xiàn)方式包括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兩條主線(如圖所示)。
教學目標的設計應突出層次性。教學目標包含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思政目標三個層面,其中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為顯性目標,思政目標為隱性目標。這里的隱性指的是學生學習的隱性,也就是說,思政教學過程要充分發(fā)揮“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教學內容的設計應突出融合性。教學內容包括顯性的語言知識內容及隱性的思政內容兩個模塊,分別聚焦語言能力培養(yǎng)和價值塑造。教師的教學設計應理清語言知識內容和思政內容之間的關系,找到思政內容的切入點,將思政內容融合到語言知識內容中,做到兩個模塊自然融合、內在聯(lián)通、一體發(fā)展。教學組織流程的設計應突出漸進性。要充分發(fā)揮教師腳手架的作用,依照循序漸進的原則設計由易到難的學習任務,為學生構建語言學習支架及思政學習支架,確保思政支架隱性地體現(xiàn)在語言學習過程之中。教學評價的設計應突出自然性。語言知識的評價以顯性為主,思政目標的評價以隱性為主,要將思政教學評價自然地整合到語言知識與技能的評價之中。
在具體教學內容的設計方面,教師可以考慮從引入國家政策精神導向、融入時事新聞翻譯、挖掘傳統(tǒng)文化內涵三個層面,設計大學英語翻譯課程教學中思政內容融入的實踐方案。英語翻譯教學貫穿于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具有文化內涵和課程思政資源豐富的特點,教師可根據(jù)調適性原則,依照翻譯主題內容,從例句展示、文化對比、材料引導等多個層面選擇思政素材,科學有效地設計大學英語翻譯課程教學內容,將思政教育素材隱性地融入大學英語翻譯課程教學過程中,形成語言知識與價值培養(yǎng)互相結合、翻譯能力與政治素養(yǎng)互相提高、知識惠人與立德樹人互相促進的大學英語翻譯課程思政教學新模式。
四、結語
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將思政教育融入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全過程,能夠體現(xiàn)新文科建設交叉融合的原則,實現(xiàn)新文科建設素質和能力全面提升的目標。因此,大學英語翻譯課程教學融入思政元素是對大學英語翻譯課程教學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作為公共基礎課的一部分,大學英語翻譯課程應始終以育人為主要目的,將大學生翻譯能力的提升與思想價值的引領有機結合起來,為國家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男挛目苾?yōu)秀翻譯人才。
參考文獻:
[1]羅選民,楊文地.文化自覺與典籍英譯[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05).
[2]吳巖.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語[J].外語教育研究與前沿, 2019(02).
[3]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 2016-12-09.
[4]唐德海,李梟鷹,郭新偉.“課程思政”三問:本質、界域和實踐[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20(10).
[5]文秋芳.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實施框架[J].中國外語,2021(02).
[6]許瑞芳.一體化視角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四個維度[J].中國高等教育,2020(08).
[7]趙繼偉.課程思政:含義、理念、問題與對策[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 2019(02).
[8]張敬源,王娜.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內涵、原則與路徑探析[J].中國外語,2020(05).
Discuss on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Course under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Gong Xue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angchun 130000, China)
Abstract: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 of the curriculum.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cours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t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English proficiency test, the basis of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well, the need of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the need of hidde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conno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course,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course, and discusses the idea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cour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achieve the goal of all-round education by implicitly integrat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Key words: new liberal arts;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 and politics education; reform in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