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周杰
新生兒因疾病接受藍光治療時,全身需裸露,戴好眼罩,面部會有異物感,因此會缺乏安全感,經(jīng)常性哭鬧不安,亂抓眼罩,損傷皮膚,因為哭鬧不安所以極易出汗,影響到藍光治療效果[1]。另外,患兒哭鬧情況嚴重時,醫(yī)護人員需要頻繁開關操作藍光等,查看安撫患兒,不但會增加醫(yī)療工作量,還會引發(fā)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2,3]。所以,必須在治療期間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在提高治療效果的同時,保證護理工作質量[4,5]。全程無縫銜接護理是從無縫護理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一種護理方式,該模式對無縫護理進行徹底優(yōu)化,使護理工作更加系統(tǒng)完整,各護理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無縫隙銜接,從而有效保證護理質量[6]。鑒于此,本次研究重點分析全程無縫銜接護理的臨床實際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借助隨機抽樣法將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本院接受藍光治療的136例新生兒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68例。對照組男38例,女30例;年齡2~20 d,平均年齡(14.40±1.40)d;研究組男39例,女29例;年齡2~21 d,平均年齡(14.30±1.50)d,研究在院倫理委員會監(jiān)督下進行,組間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疾病符合藍光治療標準,專人講解研究內容后,親屬自愿加入;新生兒Apgar評分8~10分、入院接受藍光治療[7]。(2)排除標準:合并其嚴重性先天性疾病等;研究組中途退出等。
1.3 方法
1.3.1 對照組患兒治療期間接受常規(guī)干預?;純哼M入藍光治療箱后,醫(yī)護人員為其佩戴好眼罩,做好相應保護,患兒會陰處使用長條尿布或者尿不濕進行保護,男性患兒要著重對其陰囊做好保護,進行雙面光照治療、單面光照治療,光照治療完畢接受常規(guī)干預,密切關注患兒生命體征變化、病情,發(fā)現(xiàn)問題立即處理。
1.3.2 研究組患兒常規(guī)干預內容同對照組一致,全程無縫銜接護理內容流程如下。
1.3.2.1 組間專項干預團隊:科室抽調護理工作經(jīng)驗豐富、年資高的護士組建全程無縫銜接護理小組,組員接受為期半個月的新生兒藍光治療專項護理培訓,培訓內容主要以藍光治療前后準備工作、治療期間護理方法、藍光治療箱的操作、參數(shù)設置等為主。模擬訓練每個護理場景,使組員綜合護理能力及快速反應能力得到提高。模擬訓練后,總結存在的問題,持續(xù)進行改進。
1.3.2.2 規(guī)范護理制度:小組每周展開自查自評活動,要求每名組員狠抓護理工作細節(jié)。通過晨會反復溫習藍光治療護理技術,做好學習筆記,組長(科室護士長)不定期抽查組員學習筆記,進行講評,不斷提高專業(yè)水平。
1.3.2.3 親屬健康宣教:向患兒親屬發(fā)放健康教育手冊,通過組織專題講座、1對1教育等方式,使親屬了解新生兒藍光治療的特點、護理方法、相關注意事項。問題如何正確描述等內容,通過宣教拉近彼此關系,提高患兒親屬認知水平與溝通能力,叮囑患兒親屬密切關注新生兒的精神狀態(tài)、吃飯與排便情況等。
1.3.2.4 心理支持:組員要對患兒親屬進行相應的心理安撫干預,為其介紹藍光治療成功案例,認真耐心解答親屬問題,緩解親屬緊張不安感。
1.3.2.5 藍光治療護理:①治療前干預:組員檢查患兒體格,如果使用普通燈光進行治療,則提前擦拭,檢查是否可以正常使用。檢查藍光箱中溫度,調整溫度到30℃,患兒方可入箱接受治療。治療前,使用白色床頭將患兒四肢圍起,避免肢體接觸到周圍物體。治療前,先為患兒沐浴,皮膚保持清潔衛(wèi)生,指甲剪短,避免抓傷皮膚。沐浴后,不要涂抹任何乳霜類物品,會陰部位做好相應保護,其他部位可以裸露。②治療過程中干預:治療過程中,組員要使用透明貼對患兒的肘部、踝部進行保護,佩戴好眼罩,全程進行心電監(jiān)護,以便隨時了解患兒病情。患兒置于光照箱中間位置,使身體各部位均可得到充足照射,患兒體位、光療燈位置要實時調整。治療期間嚴格控制溫度,每4h為患兒檢查1次體溫,皮膚溫度若>38℃,降溫處理,皮膚溫度37.5℃~38℃,下調環(huán)境溫度5℃。治療期間,患者體液要保證平衡,體液要及時補充。密切監(jiān)測患兒生命體征情況,發(fā)現(xiàn)問題立即處理,若有躁動情況,則要進行安撫、鎮(zhèn)靜。③治療后干預:治療結束,組員及時為患兒擦拭身體,查看是否出現(xiàn)皮膚損傷、炎癥。24 h監(jiān)測膽紅素水平,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處理。給予“鳥巢”護理,2 h變換1次體位,提高患兒安全感。④并發(fā)癥干預:A青銅癥干預。組員加強治療期間巡視,患兒皮膚如果出現(xiàn)青銅色時,立即停止治療。該癥狀不需特殊處理,會自行消退。B發(fā)熱干預。組員要調整患兒同藍光燈距離,玻璃杯同燈管距離控制在40 cm,控制箱溫在30℃~33℃。治療期間,按時測量體溫,體溫>38℃,物理降溫處理。C皮疹干預。藍光治療1~2 h后是皮疹高發(fā)時間點,治療前后,組員都要為患兒進行皮膚清潔,以預防皮疹?;純浩ふ钊糸L期不消,可使用爐甘石樟腦洗劑進行涂抹處理。
1.4 觀察指標 (1)新生兒藍光治療出箱時間、睡眠時間、血氧飽和度;(2)治療前后不同時間點對比新生兒血清膽紅素水平,新生兒退黃時間;(3)新生兒藍光治療不良反應情況。不良反應包括精神倦怠、皮膚損傷、皮膚干燥、發(fā)熱、哭鬧;(4)新生兒親屬護理滿意度??剖易灾谱o理滿意度問卷對新生兒親屬展開調查,問卷滿分100分,由健康教育、護理操作、溝通交流、并發(fā)癥干預4方面內容組成,單方面評分10~25分,評分越高代表護理滿意度越高。
2.1 2組新生兒藍光治療出箱時間、睡眠時間、血氧飽和度比較 研究組藍光治療出箱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睡眠時間、血氧飽和度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新生兒藍光治療出箱時間、睡眠時間、血氧飽和度比較
2.2 2組新生兒血清膽紅素水平、退黃時間比較 2組新生兒干預前血清膽紅素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3 d、6 d研究組血清膽紅素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退黃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新生兒血清膽紅素水平、退黃時間比較
2.3 2組新生兒藍光治療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研究組藍光治療后精神倦怠1例,哭鬧1例,總不良反應率為2.94%(2/68)低于對照組的19.12(13/6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新生兒藍光治療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n=68,例(%)
2.4 2組新生兒親屬護理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新生兒親屬在健康教育、護理操作、溝通交流、并發(fā)癥干預和護理滿意度總分方面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新生兒親屬護理滿意度比較 n=68,分,
當前,國內臨床針對新生兒黃疸等疾病主要進行藍光治療,該治療方式臨床療效突出,操作簡便快捷,治療花費較低,但是新生兒藍光治療期間會出現(xiàn)相關不良反應,所以要輔助護理干預[8,9]。相關臨床研究顯示,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在提高藍光治療效果方面效果突出[10]。比如對藍光治療患兒的親屬進行健康教育,可使親屬能夠更好的了解疾病、藍光治療相關知識,親屬配合度得到提升,同時實施科學正確的護理干預,就可有效減少相關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從而來保證治療效果[11,12]。
當前,藍光治療已經(jīng)成為新生兒黃疸等疾病的首選治療方式,但是治療期間若實施常規(guī)干預,極易出現(xiàn)相關不良反應,而且無法有效縮短治療時間[13,14]。本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研究組藍光治療出箱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睡眠時間、血氧飽和度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3 d、6 d研究組血清膽紅素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退黃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親屬護理滿意度總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果提示,全程無縫銜接護理在縮短藍光治療出箱時間與退黃時間,增加睡眠時間,降低血氧飽和度水平,提高親屬護理滿意度方面效果理想。分析認為,全程無縫銜接護理包括建立專項干預小組、專項護理培訓、規(guī)范護理制度、親屬健康教育、親屬心理支持、治療全程干預,經(jīng)過建立專項小組、項護理培訓、規(guī)范護理制度,醫(yī)護人員綜合護理水平得到提高,護理規(guī)章制度得到完善,利于為患兒提高全面系統(tǒng)的優(yōu)質護理服務;親屬健康教育與心理支持,一方面提高了親屬的認知水平與配合度,利于后續(xù)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另一方面緩解了親屬緊張不安情緒,參與感與治療信心均得到提高;護理全程干預,各個護理環(huán)境得到有效銜接,護理工作完整持續(xù)性得到保證,患兒治療期間能夠得到系統(tǒng)全面且有靶向性的照護服務,保證治療效果的同時,利于患兒健康生長發(fā)育,患兒親屬的滿意度亦隨之提升[15]。
綜上所述,新生兒藍光治療期間接受全程無縫銜接護理,可有效縮短藍光治療出暖箱時間與退黃時間,降低膽紅素水平的同時提高血氧飽和度水平,延長睡了時間,提高親屬護理滿意度,該模式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