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菲茨莫里斯聲音訓練方法”"/>
陳 靜
(上海戲劇學院,上海 200040)
凱瑟琳·菲茨莫里斯(Catherine Fitzmaurice)三歲開始表演,在十歲的時候,就已經(jīng)師從芭芭拉·邦奇(Barbara Bunch),接受正式的聲音、演講和文本訓練。芭芭拉·邦奇曾經(jīng)訓練過西西里·貝瑞(Cicely Berry),后者于1969年至2014年擔任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的聲音總監(jiān),并在倫敦中央演講與戲劇學院(Royal Central School of Speech and Drama)擔任語音和文本教練。此外,西西里·貝瑞還從事電影工作,曾擔任過《末代皇帝》(1987)的“對話教練”(Dialogue Coach)。凱瑟琳·菲茨莫里斯十七歲考上倫敦中央演講與戲劇學院,并于1965年回到母校倫敦中央演講與戲劇學院擔任聲音、詩歌和散文閱讀的指導。
凱瑟琳女士在美國和倫敦對表演者的教學的過程中的發(fā)現(xiàn):“大部分的學生無法讓聲音充分表達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緊張所帶來的一種抑制,尤其是對呼吸的抑制。”這個發(fā)現(xiàn)促使她去尋找“比在倫敦中央演講與戲劇學院的聲音訓練方法更快捷、更有活力的、減少身體緊張的方法”在倫敦居住期間,她經(jīng)由大衛(wèi)?科祖貝(David Kotzubei)介紹接觸到了威廉?賴希(Wilhelm Reich)的方法,后來她的好奇心又促使她和亞歷山大?羅文(Alexander Lowen)博士以及馬爾科姆?布朗(Malcolm Brown)繼續(xù)研究生物能量分析法/生物能量學(Bioenergetic Analysis or“Bioenergetics”),她和馬爾科姆?布朗一起進行研究工作直到1968年,那一年她前往美國。凱瑟琳定居在美國密歇根州后在密歇根大學獲得了英語本科學位以及戲劇研究學術碩士。1972年,她開始練習瑜伽,后來又對“日式指壓按摩術”(Shiatsu),冥想、療愈技巧以及傳統(tǒng)的聲音和演講訓練方法展開了深入研究。這些在其他學科和流派的探索啟發(fā)和促成了“菲氏”的建立。
目前全世界有大約300個“菲氏”認證教師,他們的足跡遍布六大洲。耶魯大學戲劇學院(Yale School of Drama)、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美國保留劇目劇院(American Repertory Theatre)高級戲劇培訓學院、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研究生表演訓練項目和一些本科生工作室、加州大學歐文分校(California-Irvine),以及世界上其他數(shù)百個機構都設置了“菲氏”的課程?!胺剖稀笔轻槍ρ輪T聲音訓練設計的方法,它在國外的影響力和它的可操作性和系統(tǒng)性的特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參加“菲氏”的課堂,學生可能需要準備一個蒲團和墊子,完全不同于傳統(tǒng)聲樂教學中主要是站著發(fā)聲的狀態(tài),訓練的初期,也就是在“解構”階段的大部分時間里,學員都需要在墊子上和地面有著“親密接觸”,這趟聲音訓練的旅程似乎變成了一個身體探索之旅。十幾個體式會被逐一教授,學生需要在這些體式下尋找“震顫”——“震顫”,是“菲氏”中“解構”階段的重要練習。
那么,墊子上進行的“震顫”和發(fā)聲有什么關系?
先從“菲氏”中的“體式”(Positions)說起。凱瑟琳本人曾經(jīng)學習過七年的瑜伽,她在“生物能量學”領域也進行過多年的探索,最終她將生物能量學的震顫和瑜伽體式相結合,目的是尋找一個可以深度放松的軀體下的呼吸。“震顫”和體式的目的,就是擴展身體內(nèi)部的空間,讓“震顫”化解身體中的緊張之處,允許呼吸在體內(nèi)自由流通,讓共鳴區(qū)域擴展至全身,進而挖掘出演員聲音的潛力。
因此,“菲氏”中的體式并不強調(diào)優(yōu)美,它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自己當下的呼吸。這種自我的覺察對該階段的練習非常重要,這種覺察有利于帶來更敏銳的感知和對身體的更自如的運用。具體來說,當學生進入一個體式,“菲氏”的老師會引導學生在這個體式下觀察自己的呼吸,學生要允許這個身體姿勢影響到自己的呼吸。在這個體式下得到延展的身體部位或許可以有更多的呼吸在那里注入,在那個體式下不需要用力和緊張的地方,是否仍在繃緊,可否讓它放松。而“菲氏”讓學生準備蒲團的目的,主要是墊在后腰部位。有一些體式需要特定部位的放松才可以達到軀干的“震顫”,“菲氏”不希望這些不會被用到地方產(chǎn)生多余的緊張,墊在蒲團上,可以讓注意力更多地轉移到體式所尋求的特定部位的“震顫”上?!胺剖稀钡捏w式不是用意志來“征服”身體,它強調(diào)“屈服”(Let Go),或者譯作“放手”“順應”——也就是,在這個體式下,允許呼吸,放手不必要的緊張,只有這樣“震顫”才會發(fā)生。
“震顫”(“Tremor”)在牛津英文詞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里的釋義是:由于恐懼,或寒冷之類的原因而引發(fā)的身體某部分的顫動(作者譯)。區(qū)別于另一個單詞“Shake”——左右或上下地急促搖動。前者是“引發(fā)(Caused)”的,后者是有意識主導的動作?!胺剖稀币牟皇菍W生刻意去做出抖動或是搖動,它要尋找的“震顫”是和體式結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說,“菲氏”設計的姿勢,可以引發(fā)身體發(fā)生“震顫”。如果“震顫”沒有發(fā)生,“菲氏”的老師會幫助學生在這個姿勢下做出細微的調(diào)整。在“菲氏”中,“震顫”的發(fā)生與否,也被看作一個重新觀察自己的機會,那就是,這里的肌肉很可能包含某種緊張。
“震顫”不僅是為了釋放阻礙呼吸的肌肉緊張,也是在應用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功能。凱瑟琳?菲茨莫里斯給出了這樣的解釋:在自主的“戰(zhàn)斗或逃跑”模式中(如寒冷或恐懼時人的顫抖,或由于悲傷、憤怒、疲勞或興奮而產(chǎn)生的顫動),作為對感知刺激的愈合反應,人體會不自覺地振動。這種振動,可以通過身體四肢的極度伸展而產(chǎn)生誘發(fā)性振動作為替代,這樣操作可以使軀干肌肉以增強性的呼吸模式自由地響應。與此同時,大量未被察覺的能量、震顫波以及終極的松弛會流淌過整個身體,使身體對振動敏感,并提高感覺能力與知覺能力——“菲氏”就是用“震顫”替代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戰(zhàn)斗或逃跑”模式中的顫動。
首先,根據(jù)維基百科的定義,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又稱“植物神經(jīng)系統(tǒng)”。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負責調(diào)節(jié)身體的無意識行為,它分三部分;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副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腸神經(jīng)系統(tǒng)。腸神經(jīng)系統(tǒng)現(xiàn)在通常被稱為一個獨立的系統(tǒng)。因此,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由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副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共同組成。交感神經(jīng)一般控制與“興奮”還有“刺激”相關的行為,即“戰(zhàn)斗與逃跑反應”;副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負責身體休息時的“休息和消化”或“進食和繁殖”等活動,它的作用與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作用互補?!胺剖稀敝械摹罢痤潯蓖ㄟ^激活的是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打或逃”的反應,促進呼吸在全身的流動。
而上文提到的“戰(zhàn)斗或逃跑”反應,簡稱“打或逃”反應,是一種對感知到的有害事件、攻擊、或生存威脅做出的生理反應,它是自我保護的第一個反應——需要大量的氧氣?!把鯕庥裳狠斔偷竭@些在快速新陳代謝的肌肉中,以供給能量”?!胺剖稀蓖ㄟ^“震顫”喚醒了“打或逃”反應,由于這種反應需要大量的氧氣,呼吸會增強并在身體內(nèi)更自由地進行“全球化”的移動,“震顫”發(fā)生之處,肌肉的緊張和僵硬被逐步化解,呼吸注入。“菲氏”認為,“震顫”和“全球化呼吸”有利于促進“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副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結合,而由于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演員的本能密切相關,這又最終有利于提升演員的感知力和創(chuàng)造力。
交感神經(jīng)和副交感神經(jīng)的分工不同,但“菲氏”認為,這兩個神經(jīng)系統(tǒng)對應的狀態(tài)演員都需要面對。也就是說,演員的呼吸和聲音既要對外界的刺激保持敏銳并作出回應(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同時,又能不失去內(nèi)在的深層的放松(副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即使在舞臺上或鏡頭前感到某種怯場和緊張,演員仍舊要學會避免無意識地對呼吸的抑制,讓源自內(nèi)在的情感和沖動不被恐懼和緊張所抑制,隨呼吸之流自由表達。“菲氏”中的“全球化呼吸”有利于交感和副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結合?!叭蚧粑保℅lobal Breathing)是“菲氏”創(chuàng)造的名詞,指“貫穿全身的呼吸”。
當呼吸如菲氏所愿注入包含肌肉緊張的區(qū)域并化解那里的障礙的時候,那塊緊張中所包含的過去的某種被壓抑的情感可能會在“震顫”中釋放?!胺剖稀辈⒉灰竺總€人在練習的過程中都必須達到某種情緒激動的狀態(tài),那只是“副產(chǎn)品”。事實上,由于“呼吸”一詞本身就有生理功能以外的精神內(nèi)涵,在英文中,“Inspiration”一詞,即代表有“吸氣”的意思,也指“啟迪”。那么,當“震顫”溶解了阻礙,讓呼吸增強并在體內(nèi)自由流動之時,學生的感知也會變得更加敏銳和豐富。這時候,不管學生產(chǎn)生了怎樣的想要釋放的沖動,都是被允許的。“震顫”過程中,菲氏鼓勵他們先用“毛絨音”釋放當下身體和心理產(chǎn)生的沖動。
“毛絨音”,英文“Fluffy Sound”,意思是,毛絨的、蓬松的、松軟的。區(qū)別于堅實的、清晰的以及有意識地發(fā)出的聲音?!懊q音”是一種呼吸性的聲音。發(fā)出“毛絨音”不用抓緊或是控制肌肉,聲帶不需要完全閉合,因此它能夠最低程度地激活聲帶的同時,保持頸部肌肉的放松。它可以釋放身體當下的呼吸和沖動,同時舒緩喉部的緊張。
凱瑟琳對威廉?賴希的方法進行過研究。威廉?賴希(Wilhelm Reich)曾經(jīng)在西格蒙?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手下工作過,但后來兩人之間產(chǎn)生了很多的爭議,爭議之一,就是賴希認為,弗洛伊德的“談話療法”是不足以認清患者的神經(jīng)質(zhì)行為的。他認為如果想要正確地對病人做出評估,必須首先要求病人不要說話,因為一旦病人停止說話,他身體的情感表達就會變得更加清晰。威廉?賴西的這一觀點有助于我們理解“毛絨音”的作用。
“毛絨音”需要學員把注意力,從“要發(fā)聲”,或“被聽見”,變成發(fā)出可以體現(xiàn)“震顫”和當下的呼吸的聲音,以及專注“感受”自己發(fā)出的聲音。這種轉變需要學員的敏感的覺察,讓聲音先擺脫言語的限制,如實反映當下的呼吸。語言的暫時讓步會讓表達更加純粹?!懊q音”為日后“重構”階段文本的引入奠定了基礎。演員不能只是用優(yōu)美的嗓音念出臺詞,比起那優(yōu)美的臺詞演繹,或許更打動人的是演員這個生命體當下的,獨一無二的詮釋,這份獨一無二就是這個人在當下的情感以及當下的行動中的呼吸所引發(fā)的聲帶振動的狀態(tài)。
當呼吸真的可以貫穿全身不受阻礙之時,表達的沖動會瞬間涌現(xiàn),這就是需要進入“菲氏”的“重構”階段的時刻。學生從地板上的“體式”走向站立,重拾演員的身份,他們還需要一個“工具”讓“解構”所賦予的呼吸和內(nèi)在的豐富感知被準確地利用,這個“工具”就是“重構”階段的呼吸模式。
所謂更省力的呼吸方式中,位于胸腔的下三分之一處是關鍵點,“菲氏”認為,吸氣到這里可以使肺部擴至最大化,從而帶入盡可能多的空氣,而不會在上胸部過度勞累。大致的過程是:“吸氣時,在胸腔下三分之一處把肋骨向兩邊擴散并放松腹部。在呼氣時,你就像你講話時一樣收腹,讓肋骨慢慢地向下浮動?!毙枰⒁獾氖?,收腹指的是“腹橫肌”和腹部的深層肌肉,而不是平常展示健身效果的那六塊腹肌,那是“腹直肌”;也不是咳嗽涉及的腹斜肌。說話的呼吸,是我們產(chǎn)生了表達的需要,這和需要氧氣和排出二氧化碳的那種呼吸是一個“不同時機”的“不同表達”動作。此外,來自腹橫肌的收腹的支撐,可以避免發(fā)聲時肋部繃緊和頸部緊繃。而且,這樣的發(fā)聲可幫助我們傳遞深刻的情感,因為它來自腹部——我們身體的幾何和心理中心。
然后,來自生理心理幾何的發(fā)聲,通過“聚焦線(Focus-Line)”再傳遞出去?!胺剖稀敝械摹熬劢咕€”是一條想象中的線,它從肚臍開始,向下延伸到盆骨,平行于脊柱向上移動,然后通過“第三只眼”投向溝通對象。它既連接演員經(jīng)“解構”后的內(nèi)在的豐富感知,也接受外界的信息,它幫助演員在內(nèi)在和外在現(xiàn)實之間駕起一座的橋梁。
除了文中提到的“菲氏”中的基本練習和概念,“菲氏”的“解構”階段還涉及和“日式指壓按摩術”相關的“觸摸”“脈輪視覺化”等練習作為上述核心練習的輔助手段。
2020年五月,一次在上海舉辦的論壇上,當時仍在中國上海的凱瑟琳?菲茨莫里斯女士在演講中說到了這樣一番話:我們當然需要為了生存而呼吸,但讓我們也要確保我們知道如何最好地使用有意識的呼吸,這樣,我們就可以為了共同的利益而更好地發(fā)聲——聲音是一種行動。
聲音是一種行動,“菲氏”提供的方法,就是在“解構”和“重構”的一系列行動中,破解那些阻礙,讓每個人本身的那股呼吸之流自由涌出;無論是為了生存,還是為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表達,呼吸中都蘊含我們所需要的巨大動力——呼吸就是意義。
注釋:
①引自https://en.m.wikipedia.org/wiki/Catherine_Fitzmaurice
②引自“菲茨莫里斯聲音訓練方法”官網(wǎng)https://www.fitzmauriceinstitute.org/
③引自https://en.m.wikipedia.org/wiki/Autonomic_nervous_system
④引自https://en.m.wikipedia.org/wiki/Fight-or-flight_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