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元剛
(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護中心古城自然保護站 甘肅 天祝 733211)
扁平球堅蚧(Parthenolecanium corni Borchs)又名東方灰蚧、水木堅蚧,桃樹、杏樹和山楂上均有發(fā)生[1-3]。近年來天祝地區(qū)隨著日光溫室葡萄產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扁平球堅蚧開始在葡萄上發(fā)生和蔓延,給葡萄生產帶來諸多負面影響。扁平球堅蚧以若蟲或成蟲附著在枝條上刺吸汁液,并排泄出大量無色粘液,流落于葉面和果面上,霉變后形成黑色污染物,果農稱此為煤污病[4]。扁平球堅蚧附著在枝條上,隱蔽性強,蟲體背部高度硬化,分泌蠟質,給防治工作帶來一定困難。本試驗在日光溫室栽培條件下調查了扁平球堅蚧的危害程度、觀察了生活史,并采用不同藥劑進行化學防治,防治后對比分析了不同藥劑的防治效果,以期篩選出日光溫室栽培條件下的最佳防治方法,為設施葡萄優(yōu)質高產栽培提供技術支撐。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天堂鎮(zhèn)天堂村,該地位于祁連山北麓淺山區(qū),是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核心區(qū)農牧民實施整體搬遷和集中安置區(qū),海拔2 450 m,大陸性高原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8 ℃,無霜期120~150 d,年降雨量達350~400 mm,土壤為栗鈣土。自2015 年以來,試驗地利用冷涼的氣候資源和充足的光照發(fā)展日光溫室葡萄延遲栽培,產期延遲至元旦上市,栽培效益極高,栽培面積達400 hm2。試驗地葡萄栽培設施為土墻體,鋼屋架、采用棉被保溫和機械卷簾,日光溫室長60 m,寬8 m。栽植葡萄品種為紅地球、貝達砧木嫁接苗,由山東志昌葡萄研究所供苗木。栽植時沿南北行向定植,行距2 m,株距1 m,定植后按單干水平雙臂“Y”樹形培養(yǎng)。
1.2 調查和防治方法
1.2.1 為害程度調查 2019 年8 月隨機抽取日光溫室20 座,統(tǒng)計受害株率,受害株率/%=(有蟲株數(shù)/調查總株數(shù))×100。
1.2.2 生活史觀察 2019 年1-12 月在不同溫室內隨機選取扁平球堅蚧為害植株10 株,用標簽標記,每隔10 d 采集樹皮和樹枝帶回試驗室在40 倍解剖鏡下觀察,記錄蟲態(tài)變化。
1.2.3 防治效果統(tǒng)計 2020 年5 月上旬扁平球堅蚧若蟲遷移期和8 月上旬、10 月中旬卵孵化盛期分別使用50%殺螟松乳油1 000 倍液(廣西金穗農藥有限公司生產),20%害撲威乳油600 倍液(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生產)、25%殺蟲脒水劑600 倍液(武漢富鑫遠科技有限公司生產)進行防治,以清水作為對照(CK)。噴霧工具為背負式噴霧器,每株平均噴施量50 mL,噴施時噴頭伸入樹堂內,藥液觸及枝干和葉背。在第1次(5 月上旬)噴施前1 d和第3 次(10 月中旬)噴施后10 d分別隨機抽取每小區(qū)蟲枝10個統(tǒng)計蟲口密度(頭/枝),計算蟲口密度相對降低率,相對降低率/%=(防治前蟲口密度-防治后蟲口密度)/防治前蟲口密度×100。施藥葡萄植株樹齡6 年,1 座日光溫室(480 m2)為1個防治小區(qū),隨機區(qū)組,重復3 次。試驗數(shù)據(jù)求平均值,利用Excel2007、DPS6.01 軟件進行新復極差Duncan 多重比較顯著性分析。
2.1 扁平球堅蚧為害程度分析 由表1 可以看出,在隨機抽取的20 座日光溫室內,調查葡萄總株數(shù)4 053株,被扁平球堅蚧為害的植株總計338 株,受害株率為8.34%。不同編號日光溫室內的受害株率有一定的差 異,樣本的標準偏差為±1.66。
表1 不同日光溫室扁平球堅蚧為害株數(shù)
2.2 扁平球堅蚧生活史認定 由表2 可以看出,在試驗地日光溫室栽培條件下,扁平球堅蚧在紅地球葡萄苗木上1 年發(fā)生2 代,1-4 月以第2 代二齡若蟲在木質化的枝條樹皮裂縫和葉痕處越冬。5 月上旬日光溫室起簾升溫后,越冬的二齡若蟲轉移到1 年生和2 年生枝條上開始為害,二齡若蟲蟲體逐漸膨大發(fā)育成三齡若蟲,刺吸嫩枝、葉和果穗汁液,排出大量粘液,粘液霉變后呈煤污狀。7 月上旬三齡若蟲發(fā)育成成蟲,蟲體背部開始硬化,并開始產卵于體下介殼內,7 月中旬為產卵盛期,7 月下旬結束產卵,8 月上旬至8 月中旬為扁平球堅蚧卵孵化盛期,第1 代若蟲爬到葉背面危害,開始下一個生活史,直到12 月底完成周年內第2 個生活史。
表2 扁平球堅蚧生活史
在試驗地尚未發(fā)現(xiàn)雄蟲,以孤雌卵生的方式繁殖后代,單雌一般能產卵1 400~2 700 粒,第1 代雌成蟲發(fā)育較第2 代小,產卵量也相應減少。
2.3 扁平球堅蚧防治效果分析 由表3 可以看出,不同藥劑50%殺螟松乳油1 000 倍液、20%害撲威乳油600 倍液和25%殺蟲脒水劑600 倍液防治后蟲口密度分別為16.32%、10.44%和9.24%,與對照清水(CK)相比均達到顯著水平(P <0.05),相對降低率分別為62.28%、76.08%和77.07%。25%殺蟲脒水劑600 倍液的相對降低率最高,不同藥劑相對降低率由高到低的排序為25%殺蟲脒水劑600 倍液>20%害撲威乳油600 倍液>50%殺螟松乳油1 000 倍液。
表3 不同藥劑的防治效果
本試驗結果表明,在試驗地日光溫室栽培條件下,葡萄扁平球堅蚧1 年發(fā)生2 代,5 月上旬若蟲遷移期和8 月上旬、10 月中旬卵孵化盛期分別使用25%殺蟲脒水劑600 倍液防治效果最佳,建議在設施栽培條件下,參照這一方法來防治葡萄扁平球堅蚧。
在日光溫室栽培條件下,由于環(huán)境溫暖潮濕,扁平球堅蚧繁殖和孵化率較高,在相鄰樹體間傳播較快,防治時應抓住卵孵化高峰期和若蟲遷移期。若蟲發(fā)育后期,成蟲背體硬化,分泌蠟質,噴施殺蟲劑后很難黏附在蟲體上,給藥劑觸殺帶來一定困難。因此,在選擇農藥時應選擇粘著力強,能腐蝕和消溶蠟質和鈣質的高效農藥。但在防治時也應考慮污染問題,石硫合劑等農藥對扁平球堅蚧也有良好的防效,但在生長期應用后容易污染果粒,噴施后在果面和葉片上形成白色污點,降低了果實外觀品質和售價[5]。25%殺蟲脒水劑除殺蟲效果好外,溶解性也好,噴施后污染小。在日光溫室栽培條件下,葡萄扁平球堅蚧的防治除化學防治外,還應加強苗木采購和調運管理,杜絕蟲源,果園附近防風林帶不要栽植刺槐等寄主林木,這樣才能標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