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
黎紫書,1971年出生于馬來西亞,原名林寶玲。她是馬華本土文壇上最具代表性、知名度很高的女性作家。黎紫書并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很長的一段時間,她只是擔任記者的工作,卻能在馬來西亞、中國臺灣兩地頻繁獲獎。從第三屆至第七屆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黎紫書摘走的獎項有三屆馬華小說首獎、四屆小說推薦獎、一屆世華小說首獎、一屆散文首獎,以及一屆散文佳作獎,而且連續(xù)五屆從不落空。由初試一鳴驚人,到連中三元,到三連冠,到四連霸,再到?jīng)_出馬華奪得世華小說首獎,花蹤似乎為她準備了一層一層的石階,還給鋪上了紅地毯,幾乎足以將黎紫書襯托得像一個傳奇??梢哉f,黎紫書是馬華本土文壇上唯一的明星。雖然馬華文學只是中文文學場域的邊緣,但是她的作品在國內(nèi)外評論界獲得很高的評價與充分的肯定。王德威評價:“黎紫書的現(xiàn)有成績已足以和早逝的商晚筠(黃綠綠,1952-1995)相抗衡?!崩枳蠒择R華女性作者的身份來創(chuàng)作她的故事,以女性命運為主題作為其創(chuàng)作的重心。她為故事里的人物造像,講述她們生平的喜怒哀樂與生老病死。黃錦樹也曾稱:“黎紫書三十歲之前的文學成就,在文學精品不多的馬華文壇,其實可說已超越了大部分的馬華寫作人?!崩枳蠒隈R華文壇上被譽為最具影響力與潛力的作家之一。由此可見,黎紫書在馬華文壇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與廣泛的影響力。因此,對黎紫書創(chuàng)作成果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社會人文價值與文學意義。
一、黎紫書小說中的經(jīng)典女性形象
經(jīng)典的女性形象創(chuàng)造是黎紫書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文學形象?!读髂辍分械募o曉雅、《盧雅的意志世界》中的盧雅、《某個平常的四月天》中的肖瑾以及《推開閣樓之窗》中的小愛,一一在黎紫書的筆下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林黛玉式的病態(tài)型”的青春期少女形象。她們在缺失愛的家庭與復雜的社會中獨自成長。《流年》中的紀曉雅在日記中寫下了如此描述自己的句子:“這分明是天使的年齡,但我有三十七歲的世故和欲求?!薄侗R雅的意志世界》中的盧雅在道別時,緘默不言,淚流滿面,阿姨感慨萬千:“你這孩子真不像個孩子。”《推開閣樓之窗》中的小愛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離開五月花而主動失身于講故事的人。《蛆魘》中的“我”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而采取了更殘忍的方式來傷害其他人。為了與紛繁復雜的社會相處,這些少女透露出孤僻、冷漠、早熟、敏感、偏執(zhí)等病態(tài)的性格特質(zhì)。正如黎紫書所說:“我喜歡悲劇和毀滅屬性的人、事、物?!崩枳蠒P下的少女形象都透露著一股陰暗與悲劇性的力量。《流俗地》中描述了形形色色的女人:天資聰穎、敏感、堅忍不拔與倔強的盲女銀霞,天性善良、漂亮、善于交際的蓮珠,機靈聰明、八面玲瓏的馬票嫂,為愛執(zhí)迷不悟、一生倉皇的蕙蘭,刻薄尖酸、圓滑、世故的嬋娟。還有許許多多無名的女人,無數(shù)張陌生的面孔,形式各異的生活,在馬來西亞小城的某個角落兀自存在,生生不息。
二、《告別的年代》中女性強者的塑造
《告別的年代》是黎紫書出版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此書剛上市,便獲得了熱烈的反響。2010年,該書入選了《亞洲周刊》十大華文小說;2011年獲得《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第十一屆花蹤文學獎馬華文學大獎;2012年獲得“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推薦獎。《告別的年代》是黎紫書文學生涯創(chuàng)作中的一個里程碑。小說中的女主角杜麗安是黎紫書筆下著力渲染的一個女性形象。
(一)覺醒的女性形象
長篇小說《告別的年代》中的杜麗安起初是大華戲院的售票員,主要負責賣下午5點、7點,晚上9點和周末夜場的劇票。白天,杜麗安幫助蘇記打點好一系列小吃糕點(芋頭糕、炒粉、煎餅、糖水等)。中午12點前,她們蹬著腳踏三輪車到大街那頭擺賣。小說中的杜麗安原本就是一個生活中極為平凡的女子。直到1969年5月13日的這一天(“5·13”這一天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和頁數(shù)“513”一致),杜麗安被瘋漢瘋狂襲擊,黑道大哥建德堂堂主鋼波出手俠義相救,杜麗安毅然選擇下嫁給鋼波當二房太太。杜麗安起初是一個弱小的普通女子,從她下嫁給鋼波,放棄了初戀情人葉蓮生的那一刻,她就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所想要的一切。她愿意妥協(xié),而不愿意向命運低頭。反而,她為了自己和家人能夠過上更好的日子而奔向華麗的物質(zhì)生活。
步入婚姻的殿堂之后,杜麗安如同一個初為人妻的小女孩,迫切地想給鋼波生一個小孩,用來套住鋼波的心。只是,偏偏有心栽花,花卻不開。這時的杜麗安還沒有展現(xiàn)出女性的意識,即便是影子也還未形成。每一種事物的誕生與發(fā)展都必須經(jīng)歷一番歷練的過程。同樣,女性意識的誕生也是要經(jīng)歷一段磨煉的歷程才能光芒萬丈的。杜麗安求子心愿未遂,剛好,此時大伯公會給鋼波派發(fā)了一筆做生意的資金,權柄落在了杜麗安手里。她開始興奮地一手一腳、親力親為地策劃如何充分利用這筆錢,為自己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而鋪路??墒?,就在鋼波臨時把這筆資金的大部分數(shù)額抽調(diào)到了漁村那邊的那一刻,杜麗安的心如同被刀狠狠地、深深地刺了下去,變得歇斯底里。那一場無淚的風暴迫使鋼波奪門而去,三天三夜未歸。因為錢財被另一頭給分走,杜麗安心不甘就這樣被熟視無睹。這一場爭執(zhí),便在夫妻雙方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彼此的感情遭到了深深的傷害,同時也傷害了自己。蛻變的過程是漫長與痛苦的,也是美麗的。這意味著杜麗安開始審視自己,逐步重視自己,在意自己本應得到的東西,這是女性意識本質(zhì)的源泉。在這種失控的情緒下,女性更加看清事實,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與看重自己的位置。鋼波原本就是一個貪婪女人身體,根本未把女人放在眼里的一個大男人,他根本未曾意識到他自己的一切將會被這一位手握權柄的女人給慢慢地吞噬掉。為了拴住鋼波的心,杜麗安原本計劃經(jīng)營一家酒樓讓鋼波管理,以至于不讓他終日往外頭跑,可惜經(jīng)營資金被抽調(diào)了一大份,酒樓沒開成。最后,杜麗安開了一家小茶館。作為建德堂大堂主的鋼波,本就是習慣于喝大茶、吃大魚大肉的,根本不屑于這小茶室的收入,對小茶館的經(jīng)營也總是漫不經(jīng)心的。鋼波過度無視高傲、自我膨脹,以至于無視杜麗安這個女人的潛能,最終以孤獨終老收場。
說到女性意識,最大的特點不外乎公平、平衡,不存在霸權主義。杜麗安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鋼波,換取了物質(zhì)的需求,更何況小茶室也是杜麗安一手經(jīng)營的。所以,這是一場公平的交易,誰也不曾占了誰的便宜,公平得很。在這一段婚姻里,杜麗安曾全身心地投入去經(jīng)營這一段感情。她也曾經(jīng)十分地努力想給鋼波生個孩子,再累也樂意迎合鋼波的口味做鋼波喜歡吃的飯菜,想盡一切辦法來拴住鋼波的心。然而,鋼波這個男人并沒有真心地愛著杜麗安,只是貪婪于肉體的滿足,并且在另一頭,鋼波又搭上了其他的女子,生了一對兒女。維系一段感情需要雙方同等的共同付出,必須是雙向的、互補平衡的才會獲得完美的結果。杜麗安一味付出而未得到對方的回應,這場婚姻關系如同虛設。若對比不忠,顯然杜麗安在處理出軌的事件方面比鋼波要理智、果斷得多。在莊爺要把大權交給親侄兒的事情上,鋼波與莊爺大打出手,甚至差點置鋼爺于死地。為此,鋼波失蹤了整整一年,杳無音信。在鋼波失去音訊的這一年空擋里,杜麗安經(jīng)歷著磨煉,變得沉著與不露聲色。就在她外表表現(xiàn)得剛強,內(nèi)心卻無比的彷徨與無助的時候,葉望生出現(xiàn)了。這個和她的初戀情人葉蓮生長得一模一樣的孿生兄弟葉望生的出現(xiàn)點燃了杜麗安內(nèi)心的那份熊熊烈火。葉望生除了相貌與葉蓮生相似,其他完全是迥異的另一人。他對任何一個女人都不會用情,而是從她們身上榨取他所需要的東西。但是,在與葉望生的這段戀情里,杜麗安和其他的女人是不一樣的。她并沒有像其他的女性一樣遭受心靈的創(chuàng)傷,她懂得在適時的時候抽身離去,果斷地放下。在情感方面不拖泥帶水,完全展現(xiàn)了一個勝利者的姿態(tài)。這里再次凸顯了女性意識,展示著覺醒的女性形象。在這一段情感關系里,她清楚地知道對方是什么樣的人,她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她甚至想與葉望生生一個女兒,卻不要對方負任何的責任。在傳統(tǒng)的世界觀里,這種想法與做法都是大逆不道的。但是,基于女性意識的本源上,這卻是一種覺醒。杜麗安從一開始依賴丈夫鋼波到逐步擺脫他的控制,擁有了獨立的女性意識,再到與葉望生果斷地結束不倫的戀情,一一體現(xiàn)了一個女性意識崛起的過程。故事里的女性意識表現(xiàn)得很鮮明,正如弗吉尼亞·伍爾芙(英國評論家)在她的女性主義宣言《一間自己的房間》中描述:“我們每個人,都受兩種力量制約,一種是男性的,一種是女性的;在男性的頭腦中,男人支配女人,在女性的頭腦中,女人支配男人。正常和適意的存在狀態(tài)是,兩人情意相投,和睦地生活在一起?!睆亩披惏渤鲕壍氖录蟻砜?,女性的地位獲得了適度的平反,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屬品,以男女地位平等的姿態(tài)來升華故事的情節(jié),打破了傳統(tǒng)保守的規(guī)則。這種平等的姿態(tài)顯示著女性的自由和人權,這是對千百年來廣大婦女被壓抑、被歧視的內(nèi)心的呼喚,喚起了女性對自我生命價值的重新審視與考量,甚至顛覆了傳統(tǒng)文化對女性形象的界定。顯然,這是在召喚現(xiàn)代女性意識的覺醒,在爭取女性自由的道路上不斷地擴展與延伸。
(二)獨立、成功的女性形象
身為大華戲院的女售票員,杜麗安天生麗質(zhì)、美麗動人。但是,她沒有仗著自己貌美的外表而選擇依靠男人和將自己的幸福寄托在男性身上。在男女關系中,杜麗安一直掌握著主動權。自從鋼波與莊爺反目成仇,受到挫傷之后,便一蹶不振。杜麗安卻從最初的小茶室,一步一步地把平樂居經(jīng)營得有聲有色。鋼波逃亡一年回來之后,發(fā)現(xiàn)大家都活得好好的,劉蓮臉色紅暈。杜麗安對鋼波卻表現(xiàn)出一副云淡風輕的神態(tài),完完全全地擺脫了對鋼波的依賴。鋼波一直以為自己挑的是大梁重任,最終自己只是演了一個窩囊的丑角。在傳統(tǒng)的性別觀念里,女性往往都是弱者,需要男性的庇護,在黎紫書的小說中卻打破了這種傳統(tǒng)的觀念。杜麗安的故事里所展現(xiàn)的主題是女性逐步成長和女性意識的覺醒,逐步擺脫對男性的依賴,靠自己的努力過上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這種挫敗的男性形象的塑造與獨立、成功的女性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無一不彰顯著女性的獨立意識,彰顯著成功女性的萬丈光芒。
同樣,在長篇小說《告別的年代》中,黎紫書運用了“父親缺失”的敘事結構。其書名就已經(jīng)暗示了作者的寫作目的與決心。小說里巧妙地采用了故事套故事的寫作手法,一層套一層,鮮明地刻畫了人物的形象。黎紫書筆下的第一個杜麗安在沉浮、跌撞的人生中,承受了無數(shù)的磨難與煎熬,最終成為真正的自己,超越了一切的男人。第二層故事中的杜麗安在故事的結尾部分已經(jīng)成功地成為一位女老板,而她的弟媳也生下了一個女孩。這里的成功可以體現(xiàn)在女性繁衍后代,這個后代的延續(xù)依然是女性的角色。而在第一層故事的開頭,另一個杜麗安則在閱讀《告別的年代》這一部長篇小說。杜麗安老板娘的成功與延續(xù),最后以杜麗安的后人瑪麗安娜·杜獲得文壇大獎結尾。這種類似俄羅斯套娃的敘事結構成功地構建了一個以女性世界為中心的小說文本?!陡鎰e的年代》中除了塑造杜麗安這個具有強烈的女性意識、獨立、成功的女性形象之外,也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不同階層的女性形象。蹬著腳踏三輪車在街頭擺攤的傳統(tǒng)女人蘇記、被拋棄的漁村黃臉婆、賣糕點的娟好,以及鋼波原配所生的女兒劉蓮、茶樓的大嬸、成功的女商人朱麗安……這些形形色色的南洋華人女子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不斷成長,獨立支配著自己的生活。
黎紫書用獨特的技巧構建了一部在馬來西亞華文文學上罕見的長篇小說?!陡鎰e的年代》蘊含著豐富的女性思想,在馬華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小說通過套娃的手法成功地構造了一個具有強烈的女性意識,逐步擺脫對男性的依附,一步一步地成長,獨立支配著自己生活的女性形象。小說通過對形形色色女性形象的創(chuàng)建與構造,充分展示著作家黎紫書的女性意識?!陡鎰e的年代》給馬華讀者帶來了各種啟示,引人深思,意義深遠。
基金項目:2020年度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東南亞新生代華人作家作品研究”(課題編號:20BWW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