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瀾
他出生在中秋夜,月圓人圓的美好佳節(jié)。他的畫牽動著無數(shù)中華兒女的心,喚醒了深藏心底的熾熱詩情—鄉(xiāng)愁。在畫中,鄉(xiāng)愁是靈柔的水,緩緩流淌,穿越千年的文明;在畫中,鄉(xiāng)愁是綿延的山,巍然聳立,承載著豐富的中國文化;在畫中,鄉(xiāng)愁是蒼茫云山間的青松,帶著中華兒女的血脈傲然挺立。在畫中,鄉(xiāng)愁是一塊山石、一抔黃土、一縷炊煙、一群歸雁……
鄉(xiāng)情,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亙古不變的主題曲,更是藝術(shù)家不懈傾訴的熱衷話題?!陡淮荷骄訄D》即黃公望的胸中之歌、抒情之曲,也是他向往的理想境界、眷戀的精神家園、心靈的溫馨歸宿。
《富春山居圖》描繪了江南山川河流之景,筆意雄渾蒼潤、氣韻清逸邈遠,構(gòu)圖疏密有致,繁復(fù)而不失簡遠。弧線律動的眾山由遠至近在轉(zhuǎn)動,而蒼茫的富春江水依然水平如鏡,這分明是大自然和諧美妙的詩韻,這似乎訴說著“山水”相依、與故園相偎的綿綿鄉(xiāng)愁。他畫筆下的層巒疊嶂、云樹沙洲、山溪村舍、曲徑平崗……倘若用“空曠高遠”來形容似乎太虛,用“稚淡天真”來形容似乎太素,用“墨色迷離”來形容似乎太濃,用“清新飄逸”來形容似乎太淡,一切都是那么適宜靈妙。黃公望用精致細膩的畫面、逸動靈柔的筆墨、凝練意賅的“畫語”告訴人們:他愛這繁華之外的一江秋水,他愛這古意盎然的清幽林泉,他愛這美麗富饒的一方熱土,他愛這支撐他度過悲涼一生的藝術(shù)之旅,他愛這博大精深的中華之脈……至靜、至美、至樸的境界,讓仕途失意歸隱山林的“無為之士”找到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生價值,并在無意間成就了一代“山水巨匠”。
一、鄉(xiāng)愁,氤氳于詩意的山水之情
《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在追求悠遠而美好詩情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云游在外故爾”,歷年他游遍江浙山川,無論是蘇州、松江、荊溪、杭州、富陽、桐廬、平陽等大好河山,總脫不了江南山水的靈氣秀美。詩情是所有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根基,荊浩言:“度物象而取其真,動之情方達其妙處。”鄉(xiāng)愁將方寸山水植入靈魂,將一紙“丹青”點染溫暖。在這條漫漫的藝術(shù)道路上,他用自己的生命感悟去執(zhí)筆繪圖,用樸素的筆墨去傳達詩意,用有限的畫紙喚醒了人們內(nèi)心的鄉(xiāng)野、田園情懷,牽引著靈魂對棲息寧靜之所的神往。
衣香鬢影,詩意溫暖,畫作中的田園詩情肆意蔓延其間,這滔滔的富春江水,逶迤的富春之山,承載著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2011年6月1日,《富春山居圖》合璧儀式在臺北故宮盛大舉行,分離三百六十多年的《剩山圖》和《無用師卷》靜靜地、優(yōu)雅地陳列于臺北故宮的同一展柜,見證著歷史時刻。從6月1日至8月初,短短兩個月,畫作合璧之“美貌”吸引了共32萬人次參展,高峰時段大約排隊1小時才可以欣賞。駐足畫前,觀者熱血沸騰,熱淚盈眶。眼前的這幅長卷,分明是背井離鄉(xiāng)之游子盼望歸途的希冀,那熟悉的田園之美,是“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無可奈何;那熟悉而相離的山水,是“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fēng)不改舊時波”的心靈歸宿;那一段留白的余音繞梁,是所有過往綿延今日的思鄉(xiāng)之愁……
故園如此多嬌,這份暗流涌動的“思鄉(xiāng)之情”,讓每個人的小宇宙產(chǎn)生無窮無盡的力量并得以回歸。這一程山、一程水,在他的筆下煥發(fā)別樣的光彩,升華為中華兒女不朽的山水精神、家國情懷。鄉(xiāng)愁,將《富春山居圖》的藝術(shù)魅力推向了高潮?!陡淮荷骄訄D》此刻不僅是一幅畫卷、一曲鄉(xiāng)謠、一首田園詩、一串關(guān)于故鄉(xiāng)的符號,更像是游子歸家的船票。
二、鄉(xiāng)愁,飄蕩于特殊的歷史之年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歸鄉(xiāng)的唐代大詩人賀知章想必遭遇了別樣的經(jīng)歷才會背井離鄉(xiāng)許久。而元朝的畫家黃公望他又會歷經(jīng)怎樣的年代、怎樣的歷史,讓他“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呢?
創(chuàng)作離不開特有的歷史年代。滅宋建元都的忽必烈信奉“一馬平天下”的治國理念,用真刀真槍尸山血海打拼天下,隨著年僅八歲的大宋王朝最后一位皇帝在左丞相陸秀夫的背上,從崖山跳海而亡,宋朝畫上了永遠的休止符!黃公望就在“馬上治天下”的歷史夾縫中出生并度過了童年。幸運的是“從小失去父親”的他,有養(yǎng)父黃樂“舐犢情深”的眷顧。黃樂見七八歲的他天資聰穎、靈氣十足,一句“黃公望子久矣”,將老父親的期盼之切傾注得實誠而樸素。從此,取黃公望之名,字子久。黃樂的精心栽培、嚴格教導(dǎo),讓其“飽讀詩書氣自華”。在常人想象中,從小冠名“神童”的黃公望的人生之路必然平坦且暢行無憂。然而,當(dāng)歷史翻開新的一頁,一切似乎布下了“八卦迷宮陣”,漫步人生旅途,可謂一路顛簸,“一蓑煙雨任平生”。
忽必烈取《易經(jīng)》大哉乾元之義,建國號為大元,他取締科考選人才,公開表示“科舉虛誕”,唯有“一馬平川”定天下。在這樣一個“唯士大夫不可共治天下”的特殊歷史年代,黃公望該如何抉擇?無奈之下他選擇了投身全真教,潛心學(xué)道修煉,過上“清逸”的隱居生活,身背畫囊,開啟逍遙自在的云游之旅。
他獨自徘徊于林中、泉邊、山野,“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fēng)和雨”;他孤獨彷徨于江畔、煙渚、小舟,“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你可知富春之地,一江之水、一山之景,默默寄托著他淺淺的希冀,承載著執(zhí)著的追求、濃濃的鄉(xiāng)愁。你可知泱泱春江水,奔騰不息,形單影只的釣船,“一葉舟輕,雙槳鴻驚。水天清,影湛波平”“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孤獨中有鄉(xiāng)愁伴隨在心中,時光在輕吟淺唱中度過,醞釀出美妙的“憧憬之圖”。寂寥中有鄉(xiāng)愁的支撐,觸動著他的靈感,激勵著他不斷創(chuàng)作。這份強大的文化記憶,在他心中升騰、凝聚、定格,匯成“畫中之蘭亭”—《富春山居圖》。
別樣的年代,特有的歷史,宋朝覆滅,國土淪陷,“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xiāng)渺邈,歸思難收”。曾經(jīng)的故土,一切逝去如此清晰,官場失意的憤慨、云游在外的艱辛、懷才不遇的無奈,讓鄉(xiāng)愁擁有了欲罷還休的復(fù)雜情懷。特定的歷史,將鄉(xiāng)愁升華為更深意義的家國情懷,反映了對國家的憂思、對人民生活的憧憬、對美好生活的渴盼。
三、鄉(xiāng)愁,顛簸于跌宕的人生之旅
常熟是黃公望生他養(yǎng)他的故鄉(xiāng)。他從小生活在碧波浩渺的尚湖畔,秀美蒼翠的“吳文化第一山”—虞山腳下,熟悉的“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自然景致,連同他對山水的縱情之喜,裹挾著那濃濃的鄉(xiāng)韻、淺淺的鄉(xiāng)愁送入畫作中。一山一水、一湖一橋都留著他俊逸的身影,“仆歸山居”是他走向夢想的“桃花源”。一個“歸”字,令我深感黃公望也向往家人的團聚。
成就與榮耀的背后,往往伴隨著旅途的艱辛和人生的逆境。《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在耄耋之年對人生的思考、對生命的回顧、對過往的積淀。泰戈爾曾說:“只有經(jīng)歷地獄般的磨煉,才能創(chuàng)造出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秉S公望的故事在黃氏族人的口耳相傳中,除了有名的畫作大概就剩下辛酸的經(jīng)歷了。每次聽爺爺講他因冤屈服刑期間回村的場景,被押送到村中的他,骨瘦形銷且不說,披頭散發(fā)意態(tài)忽忽,腰間系上稻柴做的籮縛。每每聽到大癡公如此種種,怎一個“心疼”了得!因為是冤案,回村服役的大癡公整日癡傻不語,流連湖橋虞山尚湖,幾日不歸家。爺爺說:“大熱天,穿著破棉襖站在湖橋堍,喝酒、吟詩、畫畫……也不知是真瘋還是賣傻,所以我們叫他大癡公?!比缃竦奈乙膊辉鴳岩蔂敔斨v的這些淳樸而“凄凄慘慘戚戚”的傳說,這“點點滴滴”讓我百般滋味在心頭……后來讀到《海虞畫苑略》記黃公望:“嘗于月夜,棹孤舟,出西郭門,循山而行,山盡抵湖橋,以長繩系酒瓶于船尾,返舟行至齊女墓下,牽繩取瓶,繩斷,撫掌大笑,聲振山谷,人望之以為神仙云?!本谷缓蜖敔斨v的故事有幾分吻合。那句“人望之以為神仙”令我對大癡公平添無盡欽佩,也讓我心中多了幾份釋然。
漫長的人生之路,每個人都是命運的主角。童年的天才之境呼喚你成才,青年的為官之夢呼喚你成名,中年的牢獄之災(zāi)逼迫你成癡……這一路荊棘密布,“亂花漸欲迷人眼”,你在烈烈風(fēng)雨中,手持一壺烈酒,站在湖橋的橋堍下,看著船只來來往往,對酒高歌,仰天長嘯,你真是“大癡”??!有誰知曉你整日靜坐山邊、湖畔、亭中、松下觀山川之秀麗,察河流之壯美,悟人事之渺小。大自然的浩然之態(tài)和物外之情令你情為所動、情為所依、情為所寄。這份情就是內(nèi)心最淳樸的“癡情”—鄉(xiāng)愁,告訴自己人生之旅,走得再遠,走得再久,也不要忘了來時的路……
綿綿故園情,在黃公望的筆下化作這幅層巒青翠、大氣磅礴的山水畫,穿越七百年的歷史,隨著“縷縷炊煙”“小小村落”“道道車轍”帶我們領(lǐng)略祖國的“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山高水長”。他描摹著靈魂深處的溫柔,邁著堅定而執(zhí)著的步伐,揮灑著或濃或淡的筆墨,將“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思緒,鋪灑于純白的宣紙,化為一紙“江山”,每每有人用心閱啟,不禁令人潸然淚下。
著名學(xué)者蔣勛老師談《富春山居圖》合璧時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曾在中國臺北故宮研讀時,我們用電腦將《剩山圖》和《無用師卷》合成為一幅畫卷,當(dāng)看到兩卷恰好無縫地完美對接時,在場的每一個人的眼中流下了淚水。”每每蔣勛老師講述這些的時候,總會因激動而“語無倫次”。除了眼淚還有什么?一份刻骨銘心的鄉(xiāng)愁,壓在心中千斤重!祖國在心中,那熟悉的大好河山。2011年6月,蔣勛老師帶著恩師李林燦和莊嚴老師生前的夙愿,去欣賞《富春山居圖》的合璧展出。讀到此處,大概很多人感受到蔣老師的心境。鄉(xiāng)愁,不僅滋生于我們心中,也滋生于尋根謁祖和領(lǐng)略祖國萬里河山的游子心中,李老師和莊老師的夙愿,終得圓滿。我想,黃公望在天之靈,也會欣慰而笑。
前些日子,常熟市黃公望文化研究會的畫家黃健飛老師邀我探討這樣一個話題,高中美術(shù)課本中有一課:通過欣賞與解讀《富春山居圖》來學(xué)習(xí)何謂“象外之境”。課本安排這樣的情景導(dǎo)入:“《富春山居圖》畫的是富春江兩岸的景色,我們沿著黃公望的足跡游歷富春江,卻無法找到畫中的山水。畫家描繪的是真實的風(fēng)景嗎?”黃健飛老師深諳《寫山水訣》,熟知黃公望提出在創(chuàng)作風(fēng)格上主張學(xué)習(xí)前人,并提出見到好山好水隨時寫生的觀點。那為何無法在畫中找到真山真水呢?
真是一個絕妙之問!感謝黃健飛老師的話題令我回憶起2013年的富春之行。富陽黃公望文化研究會的蔣金樂老師陪常熟一行的我們賞富春江景時,指著江對岸的“鸛山”說:“你們看,那是《剩山圖》一隅名為鸛山,東去2.5公里處有鶴嶺,是你們先祖曾經(jīng)的隱居之地。”那一座高峰緩緩延展于富春江畔,從江邊遠望那山峰,在蒼紫暮色的籠罩下,如夢幻般的神奇,富春江景無須任何裝飾,盡顯大自然完美之態(tài),讓我不禁產(chǎn)生探尋先祖畫作中山水之景點的念頭。第二天的《天機·富春山居圖》的首映儀式上,我們驚喜目睹了蔣金樂老師從二百張富春景色的照片中精選十張,用電腦合成了《富春山居圖》,真是用心之舉,不禁佩服大癡公的高超畫技、精妙筆墨、宏大畫面,更感動于富陽人民對黃公望的敬仰與熱愛之情。
黃公望常年云游江浙,觀察山川靈秀之美。其創(chuàng)作來源于浙江境內(nèi)富春江的精華之景,且“此中有真意”,“形”真“意”更真。而我曾閱讀瑞安的黃正瑞老師航拍記錄瑞安一帶富春江美景的故事,和蔣金樂老師擁有了一樣的“驚喜拼圖之奇”。更令我欣喜的是桐廬的專家也發(fā)現(xiàn)黃公望畫筆下的“江山之美”是用寫生的方式再現(xiàn)了桐廬獨絕的奇山異水之美景。我曾讀過常熟文史專家錢文輝老師的文章《黃公望及〈富春山居圖〉》,也談及《富春山居圖》是否畫的是富春真山真水的問題。錢老認為《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對江南山水的藝術(shù)概括和提煉,有富春山水的情貌,也有江南山水及常熟山水的情貌。同時,錢老引用明代狀元大畫家吳寬曾見《富春山居圖》后的題詩“長卷當(dāng)年我亦觀,大略猶能為人說。山川歷歷百里開,仿佛扁舟適吳越……”(《沈石田追仿黃大癡長卷為林御史舜舉題》)表述了正確精到的山水畫的藝術(shù)評價。
古往今來,常熟、平陽、杭州、富陽、桐廬……為何每個觀畫者都覺得這像極了自己的家鄉(xiāng)?當(dāng)我去富陽黃公望村廟山塢時,蔣金樂老師介紹黃公望隱居地的一處景致,黃公望取其名為“小洞天”,當(dāng)時油然而生的親切感包裹著我的心,這不是常熟的“小石洞”嗎?黃公望常去的虞山一景?。≡诖嘶卮瘘S健飛老師的問題:“山川渾厚,草木華滋”,乃前人對大癡公筆墨之意的概括,而我解讀到黃公望擁有高度寫實技巧之外的象外之境,永恒意蘊。境由心生,物隨心轉(zhuǎn),心之所向,讓觀畫者共鳴于這份創(chuàng)作的情懷,而這份情懷不正是鄉(xiāng)愁嗎?
鄉(xiāng)愁,醞釀于跌宕的人生之旅,千百年來在文人墨客,詩人畫家的作品中被反復(fù)描摹。故土之思,故園之愛,剪不斷理還亂。只有在你走過漫長人生之路,歷經(jīng)千帆之苦,物是人非之間,由旅途拼接起來的文化記憶,才會將鄉(xiāng)愁醞釀得清晰而濃烈。
四、鄉(xiāng)愁,賡續(xù)于博大的中華文脈
“走遍天涯路,最是鄉(xiāng)情深”,對于每一個中華兒女,鄉(xiāng)愁是奔騰于血脈中的精神基因,這一脈鄉(xiāng)愁因《富春山居圖》得到了呈現(xiàn)和統(tǒng)一。
2022年的央視春晚,《富春山居圖》驚艷了所有華夏兒女,讓我們擦出了思鄉(xiāng)的火花。七百年前的一紙丹青用音樂、舞蹈、詩詞、國畫、動畫的方式,完美地打開于世人面前,將中華民族的強大文化自信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導(dǎo)演的精心編導(dǎo),演員的傾情演繹,央美老師的用心描繪,所有人帶著敬畏之心彩排表演,表達了最美中國情。導(dǎo)演唐燁說:“我們是精心刻畫,也是精心邀請,到最后是精心制作,試圖去呈現(xiàn)一個高水準的文藝作品?!?/p>
節(jié)目“畫中有詩,詩中有仙,誦中得境,詩樂教化,驚為天人”。舞臺中隨著悅耳的國風(fēng)音樂《春江花月夜》悠揚響起,《富春山居圖》徐徐展開于大屏幕,隨著起伏的山川、蒼郁的林木、蜿蜒的江河、蒼茫的沙渚,一切景致似乎被“點化”,喚醒于這幅巨作。來自海峽兩岸的八位藝術(shù)家分別扮演的“漁樵行讀”猶如穿越時空的隧道來到春晚現(xiàn)場,“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一顰一笑,惟妙惟肖,可謂唱念俱佳。一切精心安排,組成了畫卷中的文化記憶符號,讓《富春山居圖》在春晚舞臺完成了美妙的合璧,將所有中華兒女的心緊緊連結(jié)在一起。富春山居美,詩畫意境美,長歌一曲美,怎一個“美”字了得,不禁吟誦一句“能不憶江南?”
節(jié)目取名為《憶江南》,令人深感恰如其分,“憶”字就是鄉(xiāng)愁文化的體現(xiàn)。扮演畫卷中一位漁夫的歌手楊宗緯說:“我在中國臺北故宮親見《富春山居圖》合璧展覽,觀賞畫作時心潮澎湃,祖國的大好河山結(jié)合起來,然后融合在一起,令我感覺仿若昨世,仿若今生?!边@就是來自臺灣藝術(shù)家的心聲!作為大癡公的族人能聽到這樣的心聲,欣賞到這樣的絕妙合璧,真是幸甚至哉。在此默默感恩為《憶江南》節(jié)目辛勤付出的所有老師,帶著無限激動和敬畏看了一遍又一遍!感恩之際,源于大癡公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他用豐富的文化記憶,創(chuàng)作了如此大美江山之圖。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對田園山水之美的追求植入每個中華兒女的心中,讓我們在現(xiàn)實和理想之間,在海峽兩岸之間用一幅詩意精深的畫卷完成了完美的連接。
“仆歸山居”“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重重似畫,曲曲如屏”,畫卷串起的文化脈絡(luò),由大自然作為載體,由山水泥土、“漁樵行讀”作為文化印記,生動透徹地詮釋了割舍不了的鄉(xiāng)情。《富春山居圖》里的雋永故鄉(xiāng)愁,喚醒了所有中華兒女的家國情、山水情、故園情,告訴我們無論你在哪里,永遠別忘記“海風(fēng)吹拂了五千年,你擁有一張黃色的臉”,告訴我們?nèi)绾巫鎏锰谜闹腥A兒女。
“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倍F(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剩山圖》在這頭,《無用師卷》在那頭?!捌蜌w山居,愿游子偕住”,走得再遠,請記住故鄉(xiāng)只有一個;走得再久,請記住來時的路……
泱泱春江水,綿綿故園情。你讀懂了《富春山居圖》,就明白了這份殷殷叮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