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佳妮,齊 英△,丘俊鑫,梁 艷,趙 娟
(1.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婦科 200030;2.上海復旦大學附屬金山醫(yī)院中醫(yī)內科 200433)
隨著社會及外科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們越來越關注自身健康問題,基礎的臨床護理干預已經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1]。在婦科盆腔手術中,經腹手術對患者創(chuàng)傷較大,可能出現(xiàn)一系列的術后并發(fā)癥[2];而腹腔鏡手術則由于手術過程中充入CO2建立人工氣腹,易破壞患者腹腔內部環(huán)境,引起腹脹、惡心、嘔吐等問題,進而影響患者胃腸道功能的恢復及預后。
從患者決定接受手術治療開始,直至其基本康復,讓患者以最佳的狀態(tài)順利渡過手術期并達到快速康復,減少或避免術后并發(fā)癥的重要時期,其重要性甚至超過了手術操作技巧本身[3]。西醫(yī)針對患者圍術期康復主要遵循“對癥處理”的原則,很多藥物在緩解患者癥狀的同時,也會出現(xiàn)一些藥物不良反應。中藥穴位敷貼療法是中醫(yī)特有的外治方法,是結合藥物和經絡系統(tǒng),通過穴位敷貼和穴位刺激,激發(fā)經絡之氣,起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調整臟腑陰陽平衡的作用[4]。本研究以傳統(tǒng)圍術期康復模式為對照,探討圍術期中藥穴位敷貼對婦科盆腔手術患者康復情況的影響,現(xiàn)將有關結果總結報道如下。
根據研究目的,選取上海某三甲婦產科醫(yī)院婦科病房2019年3—9月收治的200例圍術期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00例。 納入標準:(1)擬接受婦科盆腔手術,且麻醉方式為靜吸復合麻醉;(2)年齡13~75歲;(3)對疼痛感知無異常;(4)自愿受試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患有其他嚴重的軀體性疾病、急慢性疾病、惡性腫瘤者;(2)有皮膚破潰、紅腫、出血點,以及對膠布敷貼或敷貼成分過敏者;(3)有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家族史者;(4)有嚴重智力或認知障礙者;(5)處于月經期或孕婦、哺乳期者。脫落標準:(1)未完成規(guī)定觀察周期者;(2)觀察過程中因病情惡化而不能繼續(xù)參與研究者;(3)使用本中藥穴位敷貼后出現(xiàn)嚴重過敏或全身不適癥狀者。觀察組年齡16~74歲,平均(41.2±9.9)歲;對照組年齡15~73歲,平均(41.2±11.9)歲;2組患者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開展。
統(tǒng)計手術過程中2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對照組圍術期給予常規(guī)康復模式:(1)根據患者病情及手術方案給予腸道準備、飲食準備、皮膚準備等,術前禁食6~8 h、禁水2~4 h;(2)術后根據患者麻醉及手術方式選擇合適的體位,并鼓勵患者早期活動(床上翻身-活動四肢-坐起-離床活動);(3)穿醫(yī)用彈力襪,并于術后使用間歇式氣壓泵預防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4)密切觀察患者術后病情,及時評估并處理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如胃腸道反應、術后疼痛、術后腹脹等,給予患者一定的心理及社會支持,必要時給予藥物對癥治療。觀察患者回病房后至術后48 h內的康復情況。 觀察組在常規(guī)康復模式的基礎上聯(lián)合中藥穴位敷貼療法,具體方法如下:患者手術回病房后即刻給予中藥穴位貼敷,分別取患者雙側三陰交、合谷、足三里、內關穴,給予常規(guī)皮膚消毒后貼敷中藥穴位敷貼,敷貼選取上海豐澤園中藥穴位敷貼治療貼(由治療膏、醫(yī)用膠布及保護膜組成,3.5 cm×5.5 cm,生產許可證編號:滇食藥監(jiān)械生產許20160005號);并對以上穴位施以穴位按摩,3次/天,1分鐘/次。每天更換敷帖,并觀察患者皮膚情況及術后康復情況,干預至術后48 h。
術后觀察記錄2組患者圍術期康復情況,主要包括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胃腸道反應情況。其中胃腸道反應嘔吐分級參照WHO標準,Ⅰ級:無惡心嘔吐;Ⅱ級:輕微惡心,腹部不適,但無嘔吐;Ⅲ級:惡心明顯,但無內容物吐出;Ⅳ級:嚴重嘔吐,有胃液等內容物吐出且非藥物可以控制。
觀察組、對照組手術時間與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手術情況比較
觀察組排氣、排便時間早于對照組(P<0.05),手術當天及術后1、2 d 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觀察組胃腸道反應輕于對照組(F=14.790,P<0.05),見表3。
表2 2組排氣、排便時間及VAS評分比較
表3 2組胃腸道反應比較(n)
腹脹是婦科盆腔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文獻報道其發(fā)生率為81%~92%,其原因主要為手術損傷胃腸道系統(tǒng)、麻醉藥物所致的腸管麻痹及人工氣腹后CO2的殘留[5]。對某些患者而言,腹脹引起的不適程度超過術后切口的疼痛,嚴重影響其術后的恢復。
針對圍術期患者的腸道功能的康復干預,目前臨床常用的干預措施主要包括術后的飲食調理、早期活動,必要時用藥。而中醫(yī)認為圍術期的腹脹主要因氣血行運不暢所致。本研究對觀察組患者采用足三里、合谷穴、三陰交等穴位的中藥穴位敷貼,可促進患者的血氣運行通暢,進而有利于促進患者的腸胃功能恢復。研究結果顯示,2組患者的術后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明顯短于對照組,提示穴位敷貼聯(lián)合常規(guī)護理對婦科盆腔手術患者圍術期患者的腸道功能恢復有促進作用。
術后惡心嘔吐是靜吸復合麻醉術后較常見的并發(fā)癥[6],其發(fā)生主要與麻醉藥物反應和手術創(chuàng)傷等有關[7]。目前臨床常規(guī)采用的包括止吐藥物、非藥物治療等多種防治方法,但仍無法完全消除術后惡心嘔吐,而且治療藥物多有頭痛、頭暈、便秘、嗜睡、煩躁、焦慮、錐體外系反應等不良反應,雖然一些學者曾建議對所有全身麻醉患者都預防性給予止吐藥,但由于其可能存在罕見嚴重的并發(fā)癥,所以公開支持此觀點的文獻證據較少[8-9]。
在中醫(yī)穴位療法中,內關穴具有寧息安神、理氣止痛之效;足三里具有燥化脾濕、生發(fā)胃氣之效,此兩穴相配,具有健脾和胃、寬胸理氣、降逆止嘔、寧心安神的作用[10-12]。近期的1項研究顯示,穴位刺激還可顯著降低小兒扁桃體切除術后術后惡心嘔吐的發(fā)生率[13]。本研究針對患者足三里、內關穴等穴位進行中藥穴位敷貼和按摩刺激,與對照組術后胃腸道反應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術后胃腸道反應明顯減輕(P<0.05),提示中藥穴位敷貼可相對減少婦科盆腔手術患者圍術期胃腸道反應。
腹腔鏡術后綜合征是指腹腔鏡術后患者出現(xiàn)頸肩部酸痛、肋間刺痛、上腹部脹痛、膈下脹痛等手術切口疼痛以外的疼痛,是腹腔鏡手術常見的并發(fā)癥,主要發(fā)生于術后36 h內,其發(fā)生機制尚未查明,臨床上普遍認為與使用CO2建立氣腹有關[14]。傳統(tǒng)上,用于腹部手術鎮(zhèn)痛的全身性藥物包括阿片類藥物、非甾體抗炎藥等,或通過硬膜外麻醉提供鎮(zhèn)痛。然而全身性的藥物鎮(zhèn)痛不良反應明顯,硬膜外鎮(zhèn)痛對血流動力學干擾較大,不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復。而中醫(yī)穴位療法中,足三里有健脾和胃止痛之效;合谷穴則有調和氣血、氣調痛止之效;三陰交與足三里相配合,可升清除濁、行氣止痛[1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VAS評分在手術當天及術后1、2 d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中醫(yī)穴位敷貼可緩解婦科盆腔手術患術腹腔鏡術后綜合征。
綜上所述,中藥穴位敷貼聯(lián)合圍術期康復方法操作簡便,可減輕婦科盆腔手術患者圍術期腹脹、胃腸道不適、腹腔鏡術后綜合征的疼痛,降低醫(yī)療成本,減少患者因圍術期并發(fā)癥引起的藥物不良反應,促進患者快速康復,且使用安全,值得在婦科臨床上進一步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