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蕊
【摘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有效手段。而采取有效的朗讀方法,是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關(guān)鍵。在日常教學中,學生往往只是讀出了課文的“形”,還未能體會語句的韻味和文中的情感。學生內(nèi)心理解接納了文本,在讀的時候才能有真感情的流露。本文從深入文本、培養(yǎng)對象感及創(chuàng)設情境等方面,探討培養(yǎng)學生有感情朗讀的策略。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文本;對象感;情境
如今,“雙減”政策要求減少書面作業(yè),特別是小學一、二年級不能出現(xiàn)書面作業(yè),那口頭朗讀作業(yè)的比率無疑就高了。“雙減”政策之下,課堂必須高揚主體意識,遵循兒童認知規(guī)律,以適宜的難度呈現(xiàn)內(nèi)容,讓最有價值的教學內(nèi)容契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實現(xiàn)有價值與有效能的統(tǒng)一。而一節(jié)課里,如果能在朗讀方面下功夫,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創(chuàng)設豐富的情境,無疑能夠讓學生真正做到內(nèi)化于心、外顯于情。
一、深入文本
教師在備課時,如果能夠牢牢把握教學的重難點,圍繞教學重難點去設置合適的朗讀策略,讓學生有感而讀,在讀中悟,在悟中讀,定能事半功倍。那么,要達到“有感情地朗讀”的目標,學生自己必須要深入文本,將文中的重難點內(nèi)化于心,才能進一步以讀促悟,以讀抒情。
(一)抓關(guān)鍵字詞,確定朗讀基調(diào)
一首好的詩有“詩眼”,一篇好的文章也有統(tǒng)領(lǐng)全文的中心字眼。對于關(guān)鍵字詞的獲取,除了平時的積累之外,我們應該特別注意教會學生方法。通過一些經(jīng)典的文章如部編版五年級上冊《四季之美》一課,課文的關(guān)鍵詞就是“美”,全文圍繞“美”向我們展示了一年四季中不同時刻的美景,字里行間處處可見“美”。因此,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時就可以抓住這個關(guān)鍵字,把握準課文的這一情感基調(diào),讓學生帶著對美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去體會感悟,學會有感情地朗讀。
(二)比較朗讀,區(qū)分朗讀差異
除了通過找關(guān)鍵字詞來定基調(diào)外,我們在課堂教學當中,還有一個比較常見的朗讀方法——比較朗讀法。對于這一種方法,我們可以在備課時,有意識地找到一些句子,當然是比較重要而且是教學目標要求學生掌握的句子。在這些句子中,有一組是原文,另外一組可以是其它文本,但是都是寫同一類事物,如,都是寫動植物、都是說明文、都是關(guān)于父愛母愛等一些有可比性的句子。比如,學習說明文《松鼠》一課時,很多學生只注重說明文語言的嚴謹性,沒有讀出松鼠的乖巧可愛,自然也體會不到作者對松鼠的喜愛之情。但對比朗讀了“它們面容清秀,眼睛閃閃發(fā)光,身體矯健,四肢輕快。玲瓏的小面孔,襯上一條帽纓形的美麗尾巴,顯得格外漂亮?!焙汀八墒篌w形細長,行動敏捷,尾巴呈傘狀?!眱蓚€句子后,文本的情感不言而喻。就是在這些例子之中,學生通過朗讀,去感受里面表達技巧或表達情感的不同,在讀中去體會文本之中蘊含的情感。
(三)添加成分,細化朗讀情感
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理解能力有限,不像高年級的學生那樣一點就明、一點就通。特別是對于其中一些文本,教材有些可能為了編排的需要,為了表達得簡潔而有所刪減。這時,我們應該在這些句子里面適當加上一些提示語,這樣能夠在學生朗讀時,讓學生更加清晰文本的感情色彩,讓朗讀沒有存在過大的障礙。如,《陶罐和鐵罐》一文中,在讀陶罐的句子時,如果能夠事先幫學生把修飾陶罐怎樣說的詞語先補好,那么學生在朗讀時,就能降低難度,也能更加準確。再如,部編版四年級上冊《麻雀》一文中,當老麻雀發(fā)現(xiàn)小麻雀有危險時,奮不顧身地去保護自己的孩子,該如何讀好這個場景呢?教師可以給這段描寫加上反映老麻雀心理活動、神態(tài)等的提示語,學生看著這些添加的提示語自然能化解朗讀的難點,從而更好地通過朗讀來感受老麻雀細膩的內(nèi)心,感悟母愛的偉大。
二、培養(yǎng)對象感
(一)利用人稱,培養(yǎng)對象感
有些學生平常聊天時說話很自然,而到了朗讀時就變成一字一字生硬地讀,甚至拖讀、唱讀。這是因為朗讀時缺乏對象感。我們在讓學生朗讀之前,要幫助學生在這些即將要朗讀的句子里面,找出主人公或主要事物,在讀之前,想象著這些“對象”,培養(yǎng)對象感,做到心中有數(shù)。如,在學習部編版四年級下冊《天窗》一課時,學生不易讀出“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所蘊含的情感。由此,教師在教學時可引導學生緊扣文中的第二人稱“你”,想象孩子們正在自己的眼前仰望天窗,把課文的內(nèi)容當作是自己和孩子們的對話。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通過與文本人物深入的對話,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孩子們對外面世界的渴望和向往。
(二)揣摩對話,培養(yǎng)對象感
除了幫助學生在心中建立朗讀時的“對象”外,我們在對話朗讀時,也不應該忘了這點。關(guān)于對話朗讀,有人認為,關(guān)鍵是把角色的聲音模仿得惟妙惟肖,這其實是一個誤區(qū)。對話朗讀的重點在于讀出對話感,話語之間要有承接呼應,要有對象感,而非自說自話。
部編版一年級上冊《雨點兒》一文的主題是愛與奉獻。文中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的對話充分體現(xiàn)了它們?yōu)榇蟮貛砩鷻C時的快樂和自豪感。文中對話共有三處。大雨點兒先向小雨點兒發(fā)問:“你要到哪里去?”其實,雨點兒們都清楚,他們的共同使命是去大地上滋潤花草,喚醒生命。這句話并不是純粹的疑問,還帶有交流、探討的意味。因此,要引導學生設想小雨點兒就在眼前,用快樂的聊天似的語氣朗讀。接著,小雨點兒回應:“我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你呢?”這句交流的意味更加突顯,意思是:我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你去哪兒呢?說來聽聽。教學時需要求學生讀出回應感,用平時交流回應的語氣進行朗讀。“我要去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大雨點兒的回答出乎意料,學生朗讀時設想提問:“去沒有花草的空地上做什么呢?”因此,這里的強調(diào)要比上一句更加強烈,語調(diào)的起伏要更大,語速要更慢,表現(xiàn)出大雨點兒自豪又帶點神秘的感覺。
三、創(chuàng)設情境
三下第一單元的閱讀要求是:讓學生試著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體會優(yōu)美生動的語句。如何做到這一點呢?那就是:聯(lián)系生活,創(chuàng)設情境。在《荷花》這篇課文中,有這么一段話:“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這段話就很適用于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創(chuàng)設情境:夏天的公園里,開滿了一池的荷花,碧綠的荷葉又大又圓,白色的荷花有的半開,有的全開,有的還是花骨朵……這樣的場景相信很多學生都熟悉。教師也可以帶領(lǐng)學生去實地觀摩。結(jié)合課文,這一池的荷花在學生的腦海里就真的是“一幅活的畫”了。
(一)創(chuàng)設“有聲”情境
創(chuàng)設情境輔助朗讀的方法多種多樣,比如,可以用背景音樂、視頻、教師范讀等方式把學生帶入“有聲”的情境,幫學生找到“情境中”的感覺。比如,教學《再見了,親人》一文時,教師可通過播放電影《長津湖》的片段,幫助學生領(lǐng)會文章思想。正確、流利地朗讀之后,讓學生在音樂中想象志愿軍戰(zhàn)士與朝鮮人民相處的每個場景,讀出他們依依惜別的情感。只要能將學生帶入情境中,就能調(diào)動起學生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自然地朗讀。小學生要學習的主要不是朗讀技巧,而是逐漸適應把課本上的文字轉(zhuǎn)化為自己的語言。
(二)創(chuàng)設“有形”情境
此外,也可以通過肢體語言、表情或者游戲把學生帶入情境,讓學生在“有形”的情境中徹身體會文本的情感。如,教學《陶罐和鐵罐》一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或者表演讀,一來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恰當?shù)慕虒W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朗讀欲望,二來也讓學生在舉手投足間更加深刻地體會人物的個性及文中體現(xiàn)的主旨,在朗讀中感悟,在朗讀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
當然,再好的技巧,也比不上多讀、常讀。興趣才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希望教師能夠不斷探索更新、更有效的方法,讓學生涵泳在大河深處,觸摸文字的肌理,體察文本的神髓,讀出感情,讀出風采。
參考文獻:
[1]沈文田.在感悟與積累中培養(yǎng)語感[J].浙江教育科學,2007(5).
[2]張娜.體驗式教學思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20(9).
[3]胡適等.怎樣讀書好[M].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7(12).
[4]朱熹.朱子讀書法[M].線裝書局,2019(1).
[5]渡邊康弘.高效讀書法[M].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7(11).
責任編輯? 李?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