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華
長在陰暗角落的蘑菇因為得不到陽光,面臨自生自滅的景況,只有長到足夠高、足夠壯,它才會被陽光和雨露眷顧。這是蘑菇生長的最初時光,可以形象地稱之為“蘑菇期”。只有經(jīng)歷這一段艱難和努力,蘑菇才能成長為我們所見到的樣子。
人生也有“蘑菇期”。齊白石年輕時登門拜訪一位篆刻大師。大師對他說:“我不教你什么訣竅。你先去后院,挑一擔石頭回家。等這擔石頭變成泥漿,你再來找我。”回家后,朋友都說大師是在戲弄他。齊白石沒有理會朋友的話,夜以繼日刻著這堆石頭,刻了磨平,磨平了再刻。時間一天天過去,石頭日漸減少,地上的淤泥越積越厚。十年后,這堆石頭全都化作了泥漿。齊白石再去拜見篆刻大師。大師說:“年輕人,所有技巧和訣竅,都已融化在這堆石頭中。我再沒有什么可以教你了,相信未來你一定會取得比我更大的成就?!痹谌松摹澳⒐狡凇保R白石沒有抱怨,沒有放棄,而是腳踏實地,勤勉努力,終成藝術(shù)大師。
特級教師張祖慶剛畢業(yè)時,分配在條件最艱苦的龍門海島。要去學校,需先乘船一個多小時,再走近二十分鐘山路。學校只有5個班級,9名教師,127名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除了學校師生,每天面對的就是無際的大海。但就在這樣的條件下,張祖慶也沒有放棄努力,不斷讓自己長得“足夠高”“足夠壯”。他利用海島得天獨厚的條件,讓孩子們用語文的方式認識海島的美麗,還自費購買關于海洋的書籍,引導學生認識海洋與海島,發(fā)動孩子訪問漁民,到學校圖書室翻讀魚類書籍,舉辦海洋知識講座,編寫介紹世界海島的手抄報,與孩子們一起到船塢參觀,到碼頭分享漁民豐收的喜悅……在這座寂寞的小島上,他帶著孩子們一起開創(chuàng)潤澤的語文人生。
同時,他潛心鉆研課堂,靜心學習理論,度過了不知多少個獨對孤燈的夜晚。在這期間,一節(jié)節(jié)逐漸精彩起來的語文課見證著他的成長。四年過去,當張祖慶懷著不舍調(diào)離海島時,他深情說道:“如果我們始終揣著一顆感恩的心,保持一種昂揚的生命狀態(tài),珍惜每一次機遇,就會在機會來臨的時候脫穎而出。”正是這份昂揚與珍惜,讓他沒有“沉淪”在艱苦的海島上,而走向了人生更加多彩的舞臺。
人生中,挑戰(zhàn)與機遇往往是并存的。就如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道路上,我們總會遇到自己的瓶頸和倦怠期。處于這一階段,我們要么在甘于平庸中“沉沒”,要么在努力奮進中崛起,踏上人生的另一級臺階。而正確的道路只有一條:面對人生的“蘑菇期”,我們應該像齊白石一樣,不問原因與結(jié)果,只用努力和用心,為一生的道路奠基;也應像張祖慶老師一樣,無論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中,都保持勤奮和熱情,將教育生活過成詩與遠方。
寄語年輕或者陷入倦怠期的老師們,每一個當下都有意義,每一個時刻都別有價值,讓我們立足教育人生的每一個起點,把握每一天的光陰,自我鞭策,一路堅持,努力向上,相信掌聲終有一天會為你響起。
(作者單位:蘇州景城學校 江蘇蘇州 215021)
責任編輯 余志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