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慧 陸必純
阿拉伯國家是與中國共建“一帶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中阿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得到國內外學界的密切關注。其中,新聞出版與廣播影視合作是中國同阿拉伯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作為大眾傳播的媒介,新聞出版與廣播影視兼具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多重功能,也是增進中阿民心相通的有效手段。中阿在該領域的縱深合作體現了雙方軟實力的對接,有效加深了雙方的相互理解與民心相通,為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的全面合作提供了堅實的互信基礎。面對西方媒體和文化產品的沖擊,中阿雙方在該領域的合作有利于消減“信息逆差”,共同抵御域外噪音雜音。
現有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中阿雙方在政治、經濟、能源、產能、科技等領域的合作,對于新聞出版與廣播影視領域合作的研究相對較少。實際上,中阿在該領域的合作深植于中阿文明交往的內生性需求,仰賴于以中阿合作論壇為代表的頂層政策設計,發(fā)展于雙方共同推動的全方位合作機制,體現在新聞報道、影視作品出海、經典著作互譯等具體領域上。學界現有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阿拉伯國家主流媒體中的中國形象,尤其是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傳播輿情研究①參見薛慶國:《“一帶一路”倡議在阿拉伯世界的傳播:輿情、實踐與建議》,載《西亞非洲》2015年第6期,第36-52頁;陳杰、徐沛雨:《阿拉伯媒體視域中的“一帶一路”——兼談中國對阿媒體公共外交》,載《回族研究》2015年第3期,第119-125頁;黃慧:《阿拉伯媒體的“一帶一路”報道傾向研究》,載《西亞非洲》2016年第2期,第146-160頁;張巖:《“一帶一路”峰會期間阿拉伯網站輿情調查分析——以三家主流阿拉伯網站為例》,載《對外傳播》2017年第7期,第30-32頁;孟炳君:《沙特阿拉伯主流媒體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知》,載《外語學刊》2018年第6期,第1-6頁。;二是中阿合作論壇成立以來,中國對阿媒體交流現狀和傳播戰(zhàn)略研究②參見顧正龍:《“中阿合作論壇”框架下的中阿合作范式研究》,載《阿拉伯世界研究》2011年第1期,第19-26頁;陳杰:《中阿合作論壇成立以來的中國對阿媒體交流》,載《阿拉伯世界研究》2014年第5期,第81-93頁;劉中民、舒夢:《中阿合作論壇框架下的中阿關系》,載《西亞非洲》2014年第3期,第30-47頁;包澄章:《中國與阿拉伯國家人文交流的現狀、基礎及挑戰(zhàn)》,載《西亞非洲》2019年第1期,第140-160頁。;三是中國在阿拉伯世界的新聞頻道、電視節(jié)目及圖書出版的傳播力及策略研究③參見霍娜、曹軼:《探索阿文專線新思路》,載《對外傳播》2012年第11期,第17-18頁;李睿恒、馬曉穎:《中國在阿拉伯世界圖書出版的傳播力探析》,載《對外傳播》2017年第5期,第60-62頁;丁淑紅:《阿拉伯地區(qū)電視業(yè)發(fā)展特點及我對阿傳播策略研究》,載《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8年第9期,第107-109頁;荊孝敏:《圖書搭建橋梁,文化通向心路——五洲傳播出版社的對外合作與推廣》,載《出版參考》2019年第9期,第14-16頁。??傮w而言,學界對于中阿新聞出版與廣播影視合作的研究還有待加強,尤其是在中國對阿傳播策略及其績效的追蹤方面。此外,現有研究以定性研究為主,量化研究方法的使用較少。本文基于中文和阿文文獻,采取定性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以中阿合作論壇框架下,雙方在該領域的合作機制與具體行動為研究對象展開研究,以期進一步深化中阿雙方在該領域合作的認識。
在中阿交往中,新聞出版和廣播影視合作是中阿全面合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它不僅對于打破西方話語霸權,增進雙方相互理解有著直接作用,而且能為其他領域合作創(chuàng)造有利的輿論環(huán)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宣布建立全面合作、共同發(fā)展、面向未來的中阿戰(zhàn)略伙伴關系,中阿友好合作進入歷史新階段。希望中阿雙方攜手努力,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打造智慧廣電媒體,發(fā)展智慧廣電網絡,為增進中阿民心相通、推動中阿戰(zhàn)略伙伴關系發(fā)展作出更大貢獻。”①《習近平向第四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廣播電視合作論壇致賀信》,中國新聞網,2019年10月17日,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19/10-17/8981455.shtml,上網時間:2020年3月25日。外交部中阿合作論壇事務大使李成文也表示,“輿情斗爭是國際斗爭中的一條十分重要的戰(zhàn)線,必須堅定信心、保持耐心、久久為功。中國和阿拉伯國家都是西方輿論戰(zhàn)的受害者。針對西方輿論壟斷的局面,我們要以足夠的信心和耐心,通過加強中阿新聞媒體合作,共同擴大中國和阿拉伯國家在輿論上的影響力?!雹凇都訌娭邪⑿侣劽襟w合作,增進雙方理解和友誼》,中國社會科學院,2020年5月22日,http://cass.cssn.cn/zuixinwenzhang/202005/t20200522_5132571.shtml,上網時間:2021年3月24日。
阿拉伯國家也十分重視雙方在該領域的合作。埃及最高媒體委員會副部長穆罕默德·阿姆里(Mohammed Omari)提出,中阿雙方加強媒體合作,能夠更好地夯實民意基礎,促進民心相通,共建“一帶一路”,共創(chuàng)中阿人民的美好未來。③[埃及]穆斯塔法·阿里:《阿姆里率埃及代表團出席中阿廣播電視論壇》,Masrawy,2019年10月22日,https://www.masrawy.com/news/news_egypt/details/2019/10/22/1656697,上網時間:2020年3月25日。巴林新聞文化大臣謝赫·梅(Shaikha Mai)也表示,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加強中阿新聞合作對推動彼此文明互容互鑒具有重要意義。④《第二屆中阿新聞合作論壇在巴林開幕》,科威特新聞通訊社,2010年5月6日,https://www.kuna.net.kw/ArticleDetails.aspx?language=ar&id=2081392,上網時間:2020年3月25日。
可見,開展中阿新聞出版與廣播影視合作是中阿全面合作關系縱深發(fā)展的必然。進入新時代,中阿開展該領域合作有著強勁的內在動力,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加強雙方深度合作的要求。多年來,中阿在政治、經濟、科技、能源、人文交流等領域的合作發(fā)展迅速,碩果累累,新時代中阿關系已步入走深走實的新階段。2014年6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發(fā)表了題為《弘揚絲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的重要講話,他強調,未來10年對中阿雙方都是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中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而中東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大變動大調整,阿拉伯國家正在自主探索變革。為實現民族振興的共同使命,需要不斷深化全面合作、共同發(fā)展的中阿戰(zhàn)略合作關系。①習近平:《弘揚絲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中國一帶一路網,2014年6月5日,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xgcdt/68676.htm,上網時間:2020年3月25日。2016年1月,中方首次發(fā)布《中國對阿拉伯國家政策文件》,在回顧和總結中阿關系發(fā)展經驗的基礎上,闡述發(fā)展中阿關系的指導原則,規(guī)劃中阿互利合作藍圖,重申致力于中東和平穩(wěn)定的政治意愿,推動中阿關系邁向更高水平。②《中國對阿拉伯國家政策文件》,中國一帶一路網,2017年3月16日,https://www.yidaiyilu.gov.cn/zchj/zcfg/8068.htm,上網時間:2020年3月25日。在中阿關系邁向新階段的同時,阿拉伯國家的一些媒體仍發(fā)布關于中國的不實言論,中國民眾對阿拉伯社會也存在著一定的認知偏差。發(fā)展新時代中阿關系對中阿民心相通提出了新要求。作為對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新聞出版與廣播影視領域成為中阿合作新的增長點和著力點,開展該領域合作將為推動中阿關系全面升級,夯實民意基礎提供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
第二,打破西方話語霸權。當今世界正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局勢演變愈加深刻復雜,多極化趨勢不斷深入。在國際戰(zhàn)略格局深刻調整的背景下,西方國家仍占據國際話語主導權,中阿則處于相對弱勢,在國際輿論場中面臨著被邊緣化或污名化?!爸袊{論”“中國崩潰論”“中國傲慢論”等錯誤認識或惡意曲解中國國情的言論和資訊甚囂塵上。 “伊斯蘭恐懼癥”和“伊斯蘭威脅論”等誘導性輿論在一些西方媒體的刻意炒作下也在不斷蔓延,極大地束縛了阿拉伯國家的發(fā)展。如何打破西方話語霸權,消除國際社會對阿拉伯文明的誤解,是阿拉伯國家在國際輿論戰(zhàn)線上的當務之急。中阿雙方通過增進新聞出版與廣播影視領域的合作,有利于克服在國際輿論場中的“失語”,從而實現信息的逆流傳播,深化彼此間的了解和認知,共同打破西方話語霸權。
第三,為其他領域合作宣傳助力。在信息技術高度發(fā)達的背景下,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各領域之間的界限,新聞出版與廣播影視的繁榮發(fā)展對其他領域的帶動作用與日俱增。首先,新聞出版與廣播影視產業(yè)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正在逐步提升,在推動文化產業(yè)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yè)方面的作用更加凸顯。開展該領域的合作對推動雙方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刺激文化信息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意義重大。其次,中阿各領域合作需要新聞出版與廣播影視的配合和宣傳。通過打造新聞出版與廣播影視公共外交新亮點,中阿雙方可在政策方針的信息發(fā)布和重大突發(fā)事件的新聞報道方面協同配合,增強彼此的輿論引導能力和國際傳播能力,以促進其他領域的合作。最后,數字化“一帶一路”建設的提出開拓了數字化的人文交流模式,也對新聞出版與廣播影視提出了新的要求。中阿雙方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手段積極開展在新聞出版與廣播影視領域的合作,加快新聞出版數字化轉型升級和廣播電視智慧化發(fā)展,對于促進數字化“一帶一路”的發(fā)展具有深遠意義。
新聞出版與廣播影視合作始終是中阿雙方深化務實合作的重要議題。2004年中阿合作論壇成立后,中阿新聞出版與廣播影視合作進入機制化的發(fā)展軌道。2004年以來,中阿雙方在論壇框架下簽署的九項“行動計劃”搭建起雙方在該領域合作的政策框架,它們均與雙邊新聞合作密切相關。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以新聞合作為主體、以出版和廣播影視合作為兩翼的合作格局。
新聞合作是中阿新聞出版與廣播影視合作的起點。它的主體作用體現在對雙方各領域合作及時、正確的播報上,以及其對增進民心相通有著直接作用。在行動計劃的政策指導下,中阿雙方通過規(guī)劃具體的新聞合作內容、建立中阿新聞合作論壇合作機制,構建了雙方新聞合作的政策框架。
2004年,中阿合作論壇首屆部長級會議上通過《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行動計劃》。該計劃首先提出的便是通過多雙邊渠道開展新聞合作的設想。其具體內容包括互派新聞采訪團組、為派駐對方的記者開展工作提供協助和便利、鼓勵互派專業(yè)小組制作關于中國和阿拉伯國家的旅游和文化節(jié)目、鼓勵通過商業(yè)渠道購買對方的新聞和藝術資料以及鼓勵有關部門共同創(chuàng)作并宣傳藝術作品等。①《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行動計劃》,中阿合作論壇網站,2004年9月14日,http://www.chinaarabcf.org/chn/lthyjwx/bzjhywj/dijbzjhy/201110/t20111011_6837004.htm,上網時間:2020年3月21日。上述內容開啟了中阿雙方在該領域的合作,并明確了基本方向。此后簽訂的行動計劃均是在此基礎上進行局部調整或補充。例如,《2006年至2008年行動執(zhí)行計劃》提出了舉辦中阿新聞媒體論壇的倡議,初步奠定中阿新聞合作“政策+論壇”的合作模式;《2008年至2010年行動執(zhí)行計劃》進一步明確了雙方每兩年輪流舉辦一次中阿新聞合作論壇或研討會,并強調加強雙方新聞機構的協調與合作;《2010年至2012年行動執(zhí)行計劃》提出根據需要不定期召開媒體圓桌會議或研討會;《2014年至2016年行動執(zhí)行計劃》提出要積極推動雙方新聞機構之間在電子媒體領域的合作;《2018年至2020年行動執(zhí)行計劃》和《2020年至2022年行動執(zhí)行計劃》落實了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與阿聯酋、埃及、巴勒斯坦、沙特、也門等多個阿拉伯國家新聞主管單位簽署媒體合作的計劃,并簽署了促進計劃諒解備忘錄。
定期舉辦中阿新聞合作論壇已成為雙方新聞合作的有效機制和雙方新聞界溝通交流的核心機制。通過舉辦論壇,中阿雙方得以及時總結新聞合作的成果和不足,并明確每一階段新聞合作交流的工作重點。第一屆中阿新聞合作論壇于2008年4月在北京召開,主題是加強媒體合作,促進中阿友誼。雙方商定,將“中阿新聞合作論壇”機制化,并簽署了《中國與阿盟成員國新聞友好合作交流諒解備忘錄》,通過大眾傳媒增進中阿人民的了解和友誼。①參見《“中阿新聞合作論壇”公報》,中阿合作論壇網站,2011年10月12日,http://www.chinaarabcf.org/chn/lthyjwx/xwhzlts/201110/t20111012_6836421.htm,上網時間:2020年4月15日。第二屆中阿新聞合作論壇于2010年5月在巴林舉行,主題是利用現代化通訊手段發(fā)展中阿新聞合作。第三屆中阿新聞合作論壇于2012年4月在廣州舉行,在雙方務實合作不斷拓展、深化,雙邊貿易額迅猛增長的背景下,論壇順時應勢,確立了“加強媒體合作,促進中阿經貿關系”的主題。第四屆中阿新聞合作論壇于2020年11月以線上形式舉辦,主題是新冠肺炎疫情下媒體在加強中阿共同發(fā)展中的責任。論壇強調,雙方媒體應主動擔當作為、凝聚共識、發(fā)出積極聲音,講好中阿合作抗疫故事并傳播正能量,為雙方互利合作營造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綜上,歷屆中阿新聞合作論壇主題鮮明,結合中阿關系的具體發(fā)展階段不斷賦予中阿新聞合作新的內涵,并引導輿論正確認識雙方各領域合作的重要意義,為擴大民間交往、推動務實合作、促進中阿友好夯實了民意基礎。
廣播影視作品貼近群眾生活,體現大眾文化。開展廣播影視合作可使雙方在新聞出版與廣播影視領域的合作更為鮮活,直接拉近中阿民眾的距離。借鑒中阿在新聞領域的“政策+論壇”的合作模式,雙方在廣播影視領域的合作框架通過論壇行動計劃和歷屆中阿廣播影視合作論壇逐步建立并日臻完善。
中阿廣播影視合作的設想源于2004年通過的《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行動執(zhí)行計劃》。該計劃提出,要鼓勵互派專業(yè)小組制作關于中國和阿拉伯國家的旅游和文化節(jié)目。此后的行動執(zhí)行計劃從不同角度和方向對中阿廣播影視合作的具體內容進行了補充和完善。2018年7月10日,《2018年至2020年行動執(zhí)行計劃》正式將廣播影視交流合作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其中,廣播影視在中阿人文交流領域的重要性愈加凸顯。
行動執(zhí)行計劃對中阿廣播影視合作的指導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技能合作?!?008年至2010年行動執(zhí)行計劃》強調加強雙方廣播、電視臺在工程技術、職業(yè)技能和語言能力的方面合作;二是機構合作?!?010年至2012年行動執(zhí)行計劃》提出要推動中國中央電視臺阿語頻道在阿拉伯地區(qū)落地播出?!?016年至2018年行動執(zhí)行計劃》進一步提出阿拉伯廣播影視機構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國中央電視臺阿語頻道、寧夏電視臺等中國廣播影視機構之間開展合作;三是內容深化?!?012年至2014年行動執(zhí)行計劃》鼓勵雙方聯合制作紀錄片,在對方國家互相舉辦電影周放映活動?!?018年至2020年行動執(zhí)行計劃》提出,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制作并播出有關中阿人文領域交流合作的紀錄片或專題片,并推動該片在阿盟成員國媒體播出;四是機制建設。中阿廣播電視合作論壇是中國廣播影視作品向阿拉伯國家傳播的重要合作機制,為增進中阿廣播電視事業(yè)交流合作提供了有效平臺。截至2021年12月,該論壇已成功舉辦五屆。習近平總書記在給第四屆中阿論壇的賀信中指出:“舉辦中阿廣電合作論壇是充實和豐富雙方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重要舉措”。①朱新梅:《解讀大力推進智慧廣電媒體融合合作,開創(chuàng)中阿廣播電視合作新局面》,國家廣電智庫官方公眾號,2019年10月18日,https://mp.weixin.qq.com/s/KTiHtmBDa04kZsmn-ErOo6A,上網時間:2020年4月15日。在論壇的推動下,中方與阿爾及利亞、約旦、突尼斯、也門及阿拉伯國家廣播聯盟等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多項雙邊協定,包括廣播電視領域的綜合性合作協議和播放中國影視節(jié)目的授權協議,合作機制不斷完善。論壇期間還舉辦了中阿廣播電視節(jié)、中阿媒體展、中阿節(jié)目交流推介、中阿短視頻大賽、北京優(yōu)秀影視劇中東展播季等多種形式的活動,為中阿廣播電視機構開展廣泛合作提供了有效平臺。
相比較而言,新聞報道包羅萬象,影視作品體現大眾審美,出版合作的著力點則在于對經典作品、文化、歷史的挖掘和譯介,它能夠有效提升雙方合作的人文深度。
《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2008年至2010年行動執(zhí)行計劃》首次提出要積極推動雙方新聞機構在出版領域的合作,出版合作成為中阿合作的新領域。為了進一步推動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中阿雙方在中阿合作論壇框架下簽署了《“中阿典籍互譯出版工程”合作備忘錄》。在《2010年至2012年行動執(zhí)行計劃》中,雙方強調,將共同啟動并實施“中阿典籍互譯出版工程”,并鼓勵和支持各自出版機構參加在對方國家舉辦的國際書展活動?!?014年至2016年行動執(zhí)行計劃》則提出要積極落實中阿典籍互譯出版工程合作備忘錄,積極翻譯出版對方推薦的圖書。②參見《中阿合作論壇2014年至2016年行動執(zhí)行計劃》,中阿合作論壇網站,2014年6月10日,http://www.chinaarabcf.org/chn/lthyjwx/bzjhywj/diliujiebuzhangjihuiyi/t1163770.htm,上網時間:2020年3月21日。至此,中阿出版合作逐步確立了以中阿典籍互譯出版、參加對方國際書展為主的合作內容,并通過中阿出版合作論壇搭建出版合作主渠道,形成了穩(wěn)定的合作機制。
專門的出版合作論壇是雙邊出版合作的重要維度。2011年9月,“2011寧夏國際穆斯林出版機構版權貿易洽談會”在銀川舉行。這是中阿出版界的首次版權合作論壇。2013年9月,“2013中國—阿拉伯國家(寧夏)出版合作論壇暨版權貿易洽談會”在銀川舉辦。2015年,“中國—阿拉伯國家出版合作論壇”在寧夏銀川召開。上述論壇拓展了中阿雙方在文獻翻譯和出版方面的合作渠道,推動了中阿文化出版交流與貿易的常態(tài)化和機制化。
新聞合作政策框架和合作機制的完善,為中阿雙方在新聞出版和廣播影視領域的合作提供了依托,促進了雙方新聞、傳媒、文化、出版和影視機構的對接。在此基礎上,雙方開始探索在影視和出版領域的合作,逐步深化在新聞出版和廣播影視領域的合作。
在中阿合作論壇的框架下,依托以新聞合作為主體、以出版和廣播影視合作為兩翼的合作格局,中阿雙方在新聞出版與廣播影視領域的合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有力消除了西方媒體的消極影響,增進了中阿民心相通,促進了中阿文化交流,為雙方在其他領域的友好合作夯實了社會和民意基礎。
國際新聞流動在國家形象的形成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影響著國際關系、各國對外政策、各國組織和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交往,影響著國際間的傳播、理解和交流,是形成國家形象的主要因素。①徐小鴿:《國際新聞傳播中的國家形象問題》,載《新聞與傳播研究》1996年第2期,第36頁。加強國家間的新聞合作,有利于減少國家形象主客觀“反差”、避免國際交往“誤差”、克服有關報道“時差”和“溫差”,并由此助力國家正面形象塑造。中阿雙方從實現互利合作共贏的大局出發(fā),不斷加強新聞合作,在國際輿論場上相互支持,合力消除西方媒體的消極影響,有助于增進人民理解和友誼并發(fā)出“共同聲音”。
在中阿合作論壇框架下,定期舉辦中阿新聞合作論壇已成為雙方新聞媒體合作的有效機制,中方同多個阿拉伯國家通訊社簽署了新聞交換和合作協議,為雙方新聞媒體合作搭建了堅實的框架基礎。新華社、人民網、中國網等中國主流官方媒體均開設了阿拉伯語版,《人民日報》《今日中國》等媒體也在阿拉伯國家設有分支機構,雙方新聞機構之間實現了有效的直接溝通。中阿記者、編輯等媒介人士也積極互訪,促進了雙方人員和新聞信息的交流。此外,2009年,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阿拉伯語頻道正式開播,電視信號通過阿拉伯衛(wèi)星(Badr-6)和尼羅河衛(wèi)星(Nilesat 201)覆蓋中東,全天24小時不間斷播出。該頻道2018年在阿拉伯地區(qū)用戶就已超過800萬戶,成為中阿媒體交流的重要依托。①丁淑紅:《阿拉伯地區(qū)電視業(yè)發(fā)展特點及我對阿傳播策略研究》,載《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8年第9期,第108頁。近年來,中國國際電視臺阿語頻道推出了一批與中阿關系、中東局勢相關的高質量訪談節(jié)目,推動大批中國優(yōu)秀電視節(jié)目走進了阿拉伯家庭。該頻道制作的節(jié)目還斬獲了阿拉伯廣播電視節(jié)一系列大獎,這體現了阿拉伯國家對該頻道節(jié)目的高度認可,也是阿拉伯民眾眼中的“中國形象”明顯提升的重要標志。通過對相關報道的搜索和梳理可知,中阿開展新聞合作有效提升了阿拉伯媒體報道中的“中國形象”,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阿拉伯媒體涉華報道量總體呈增長之勢。在道瓊斯公司數據庫中以“中國”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可以得出,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這一時期,阿拉伯媒體有關中國報道的總量為202,797篇。從數量上看,阿拉伯媒體涉華的報道量總體上呈增長之勢。從趨勢上看,自2011年以來,阿拉伯媒體涉華報道量較以往有了顯著增長,從2010年的269篇增長到了2011年的8,417篇;2013年之后,阿拉伯媒體涉華報道量持續(xù)上升,在2019年達到了27,680篇。②統計數據來源于道瓊斯公司數據庫(Factiva)。
第二,阿拉伯媒體涉華報道負面指數保持低位。在檢索阿拉伯媒體涉華報道總量的基礎上,以涉華報道量為分母,以其中的負面報道為分子,可以得到阿拉伯媒體涉華報道負面指數③指數越低,說明阿拉伯媒體對涉及中國相關主題的報道傾向越積極和正面。。在檢索期限內,阿拉伯媒體涉華報道負面指數長期保持在較低的水平,平均值達0.35,這表明,阿拉伯媒體對于中國的相關報道總體上是積極的、正面的。從趨勢上看,2010年至2012年,阿拉伯媒體涉華報道負面指數持續(xù)上升,2012年達到最高值0.46。2013年開始下降至0.36,此后六年內基本穩(wěn)定在0.31上下。2020年,阿拉伯媒體涉華報道負面指數有所增長,達到第二個高點0.4,但仍低于2012年出現的峰值。2021年,負面指數下降至0.38。④統計數據來源于道瓊斯公司數據庫(Factiva)。
總體而言,阿拉伯媒體的負面報道委婉地指出了“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措辭并不激烈。一些報道還提出了相關建議,這對于完善中阿“一帶一路”合作機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第三,阿拉伯媒體涉華報道的資訊來源和新聞主題不斷拓展?;仡?010年1月到2021年12月期間的相關報道可以發(fā)現,阿拉伯媒體涉華報道的資訊來源主要包括阿拉伯本土報刊、西方國家主要通訊社以及中國的《人民日報》。其中,法新社、德新社等西方媒體仍占較大比重。與此同時,阿拉伯主流媒體涉華直接報道量總體持續(xù)上升,對《人民日報》報道的采用量有所增加。如沙特《經濟報》涉華報道量由2010年的0篇增長到了2021年的1,287篇。在這些涉華報道中,阿拉伯媒體提及的新聞主題也在不斷拓展。其中,新型冠狀病毒、外交關系、經濟新聞是涉華報道最多的主題。2013年以來,電影、音樂與娛樂逐漸成為阿拉伯媒體關注的新領域。2020年以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報道主要聚焦新冠肺炎疫情和醫(yī)療衛(wèi)生等。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fā)以來,中外媒體對此高度關注。2020年第一季度中方全力抗疫期間,國外媒體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聲音。3月之后,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被有效控制,但在全球范圍內迅速蔓延,態(tài)勢日益嚴峻,嚴重威脅全人類的生命安全。在此背景下,中阿媒體開展了密切的新聞合作。阿拉伯主流媒體加大了對中國抗擊疫情的報道力度,表達了阿拉伯國家對中國抗擊疫情的堅定支持和信心,并積極分享中國抗擊疫情的經驗,及時、準確地向阿拉伯民眾說明了疫情的真相和中國為抗擊疫情付出的巨大努力,為抵御西方媒體的質疑、抹黑言論作出了重要貢獻。
2020年1月30日和2月2日,阿聯酋厄里姆新聞網(Erem News)和阿聯酋官方通訊社全文轉載了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兩篇國際銳評文章——《依靠人民力量戰(zhàn)勝疫情》和《世衛(wèi)組織的最新認定絕非不信任中國》,積極為中國發(fā)聲。①參見《中東主流媒體肯定中國抗擊疫情努力》,中國駐阿聯酋大使館官方公眾號,2020年2月4日,https://mp.weixin.qq.com/s/2k8BmHFqc-hyRWGLV3P1nw,上網時間:2020年5月4日。2月13日,駐沙特使館與薩勒曼國王人道救濟中心舉辦沙特援華防護物資簽字儀式,沙特國家電視臺、沙特新聞電視臺、阿拉比亞電視臺進行直播報道,并在整點新聞節(jié)目中持續(xù)滾動跟蹤。2月14日,《利雅得報》《中東報》《經濟報》《麥加報》《半島報》《賽百格電子報》等沙特各大媒體均在主要版面報道有關消息,并援引中國駐沙特大使陳偉慶的講話和現場采訪答問。②參見《沙特媒體和網友:我們全力支持中國抗擊疫情》,中阿合作論壇網站,2020年2月15日,http://www.chinaembassy.org.sa/chn/gdxw/t1745302.htm,上網時間:2020年5月4日。2月16日,中國《人民日報》與埃及《金字塔報》合作推出中國抗擊疫情專版,共同刊發(fā)《患難見真情》《武漢疫情防控一線紀實》《世衛(wèi)組織執(zhí)委會會議高度評價中方疫情防控舉措》等7篇阿拉伯語評論文章,回應埃及民眾關切,為埃及讀者呈現了中國抗擊疫情的努力,并向提供幫助的埃及各界友好人士表達了感激之情。③參見《〈人民日報〉與埃及〈金字塔報〉合作推出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專版》,中阿合作論壇網站,2020年2月19日,http://www.chinaarabcf.org/chn/zagx/rwjl/t1746181.htm,上網時間:2020年5月4日。3月4日,阿爾及利亞主流媒體《曙光報》就中國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經濟、中阿雙邊關系等問題對駐阿大使李連和進行了專訪,回應阿民眾關切。④參見《駐阿爾及利亞大使李連和就新冠肺炎疫情等問題接受阿主流媒體專訪》,中阿合作論壇網站,2020年4月21日,http://www.chinaarabcf.org/chn/zagx/yyzs/t1752983.htm,上網時間:2020年5月4日。3月5日,中國駐蘇丹大使館與蘇丹發(fā)行量最大的報紙《關注報》合作推出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專版,共刊發(fā)《中國政府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作出巨大努力》《中國為保護蘇丹公民避免感染新冠病毒采取的措施》《中國援蘇醫(yī)療隊開展新冠肺炎防控講座》等5篇文章,向蘇丹讀者呈現中國為抗擊疫情作出的努力,得到蘇丹各界的堅定支持。⑤參見《駐蘇丹使館與蘇〈關注報〉合作推出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專版》,中阿合作論壇網站,2020年3月5日,http://www.chinaarabcf.org/chn/zagx/rwjl/t1752993.htm, 上網時間:2020年5月4日。5月22日,黎巴嫩主流大報《白天報》刊登駐黎大使王克儉的署名文章《同舟共濟,攜手抗疫》,展現了中黎兩國在抗擊疫情期間的緊密合作,表達了中國同國際社會團結協作、共同抗疫的決心和信心。①參見《駐黎巴嫩大使王克儉在〈白天報〉發(fā)表署名文章〈同舟共濟,攜手抗疫〉》,中國駐黎巴嫩大使館網站,2020年5月22日,http://lb.china-embassy.org/chn/xwdt/t1781789.htm,上網時間:2020年5月25日。
新冠肺炎疫情是中阿新聞合作的試金石。中阿媒體積極履行媒體責任、合力打造疫情宣傳媒體矩陣,有力證明了中阿在該領域合作的顯著成效。中阿共同抗疫作為中阿新聞報道合作的最新成果,體現了阿拉伯媒體對中國抗擊疫情的高度關注。在嚴峻的國際疫情形勢下,阿拉伯新聞媒體對中國防疫措施的報道和積極評價,彰顯了阿拉伯國家對中國抗擊疫情的支持。中阿在疫情報道上的合作有效傳遞了準確的抗疫信息,對雙方民眾共同應對疫情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
文學作品的翻譯和交流是促進不同國家之間文化交流、推動跨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以翻譯為中介,可以有效消解文化交流過程中的語言障礙。中阿雙方經典作品向對方國家的譯介,在加深雙方對彼此的全面理解、加強文明互學互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阿拉伯社會了解中國的意愿也愈加強烈。但阿拉伯市場上關于中國的書籍數目較少、種類有限,讀者往往“通過第三方了解對方,通過西方媒體了解對方,缺的就是直接交流”②張隕璧:《朱威烈談中阿文化交流現狀:缺直接交流、互譯》,中國日報中文網,2016年1月20日,http://china.chinadaily.com.cn/2016-01/20/content_23172890.htm,上網時間:2020年5月25日。,這種現象容易造成文化傳遞過程的“減值解讀”和“異值解讀”③關世杰:《中國跨文化傳播研究十年回顧與反思》,載《對外大傳播》2006年第12期,第35頁。,影響文化傳播效果。
中阿合作論壇成立以來,雙方持續(xù)推進各項經典著作互譯項目,加強中阿經典著作的直接互譯,有效推動了中阿文化交流與傳播。一是根據中國新聞出版總署與阿盟秘書處簽署的《中阿典籍互譯出版工程合作備忘錄》,中阿典籍互譯出版工程成功落地,并成為中阿首個國家級互譯出版工程,互譯范圍包括歷史文化典籍、現當代文學作品、少兒作品等。二是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推出的絲路書香工程,旨在推動中國精品圖書在“一帶一路”國家出版?zhèn)鞑?是新聞出版業(yè)唯一進入“一帶一路”倡議的重大項目。上述兩個工程在中阿典籍互譯方面發(fā)揮了主導作用。此外,面向所有語種的中華學術外譯項目以及中沙經典和現當代作品互譯出版項目也起到了向阿拉伯國家推廣中國經典學術著作的積極作用。中阿出版交流座談會、中阿出版發(fā)展高峰論壇、中阿出版文化高峰論壇以及中阿“一帶一路”出版合作高峰論壇等合作機制也有效地促進了雙方的出版交流,拓展了合作的領域,增進了出版業(yè)從業(yè)人員之間的互動。隨著數字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中國和阿拉伯國家的出版社還積極開展數字出版合作,為加快中阿優(yōu)秀文學資源互通、開拓中阿文化交流培育新平臺。
截至2021年9月,通過中阿典籍互譯出版工程,雙方共完成50種圖書的翻譯和出版。其中,中方翻譯出版了《燃燒的墳場》《格拉納達》等25部阿方圖書,阿方翻譯出版了《“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zhàn)》《推拿》《圍城》等25部中方圖書。截至2021年6月,絲路書香工程項目中阿拉伯語的資助項目量達458個。大部分項目已在阿聯酋、阿曼、埃及、黎巴嫩等多個阿拉伯國家落地,實現了阿拉伯地區(qū)出版大國全覆蓋。①王珺:《出版業(yè)助力“一帶一路”文化傳播的作用與啟示——以絲路書香工程為例》,載《出版廣角》2019年第21期,第8頁。其中,五洲傳播出版社于2015年推出的“中國書架”項目是絲路書香工程中較為成功的項目,旨在通過在目標國家主要城市的知名書店和大學圖書館等設立專門書架,向國外讀者展銷阿文版的中國題材圖書,滿足國外讀者的需求,并拓寬中國出版物對外傳播的途徑。該項目的設立有利于阿拉伯讀者了解中國圖書,更好地認識中國。同時,“中國書架”反饋的一手銷售數據,也有助于中國出版企業(yè)優(yōu)化對外出版的選題策劃與市場營銷,向海外讀者推介更多的優(yōu)秀作品。在第二十六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期間,中沙互譯出版項目成果發(fā)布儀式成功舉辦并發(fā)布了《夜行衣上的破洞》《犧牲的價值》《汗水與泥土》等三部沙特知名作家的作品,向中國讀者展示了阿拉伯人的社會生活風貌。
在數字化出版合作領域,五洲傳播出版社于2015年搭建了that's books阿文數字閱讀服務平臺。該平臺目前已擁有來自阿拉伯百余家出版社正式授權的上萬種阿拉伯語原版著作,且每月持續(xù)更新。2020年,該平臺在阿拉伯本地數字閱讀平臺的排行榜上位居第二,被阿拉伯主流媒體評價為“送給阿拉伯讀者的中國禮物”。②參見《五洲傳播出版社攜三百余種海外出版成果亮相第二十八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五洲傳播出版社網站,2021年9月22日,http://www.cicc.org.cn/html/2021/dtzx_0922/6855.html,上網時間:2021年12月12日。自2017年起,五洲傳播出版社與約旦空間出版社聯合舉辦了三屆that's books阿拉伯網絡小說創(chuàng)作大賽,每屆活動的參與人數都接近400萬,受到眾多阿拉伯主流媒體的高度關注。在每年公布創(chuàng)作大賽短名單的同時,該社還與中國外國文學學會阿拉伯文學研究分會聯合啟動以創(chuàng)作大賽短名單作品為翻譯對象,面向中國阿拉伯語學習者的that's books阿拉伯網絡小說翻譯大賽,促進了中阿青年之間的交流,也為中阿友好交往注入了新活力。
上述合作平臺為中阿雙方提供了文明交流互鑒的平臺。隨著中阿互譯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中阿出版機構版權雙向輸出的持續(xù)推進,以及中阿經典著作在國際出版領域份額的不斷加大,“中國聲音”和“中國故事”得以更準確地傳播到阿拉伯國家,阿拉伯文明也通過“書籍”這一文化使者抵達中國,增加了彼此的“共同聲音”。
中阿新聞出版與廣播影視合作是中阿合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在中阿合作論壇的大框架下,中阿新聞合作論壇、中阿廣播電視合作論壇、中阿出版合作論壇相繼落地,成為中阿在新聞出版與廣播影視領域合作的機制性平臺,并形成了以新聞合作為主體、以出版和廣播影視合作為兩翼的合作格局。在上述平臺的帶動下,雙方在該領域的合作不斷拓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與此同時,中阿雙方在該領域的合作也面臨挑戰(zhàn),主要受到來自新媒體、自媒體和西方強勢話語的多重挑戰(zhàn)。全媒體時代,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臉書、谷歌、推特等西方新媒體興起以來,中阿傳統媒體業(yè)態(tài)被徹底改變,借助廣告營利的模式被打破。傳統媒體與公眾的連結遭到大面積阻斷,公眾注意力轉向新媒體平臺。西方新媒體巨頭利用其技術和資本之便,收割流量帶來的市場利益。盡管當前中阿新媒體發(fā)展速度較快,但中阿媒體合作仍以官方媒體為主,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有待提升。
具體而言,新聞合作領域有三項短板:一是阿拉伯媒體有關中國的報道中,主動的選題策劃較少,主要靠中方媒體的帶動;二是開展中國報道的阿拉伯媒體以官方媒體為主,與阿拉伯群眾更貼近的地方媒體、新媒體等關于中國的報道仍十分有限;三是媒體數量和節(jié)目類型較少,雖然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設有阿拉伯語廣播頻道,新華社、人民網、中國網均有阿拉伯語版,但CGTN阿語頻道仍是目前中國唯一一家面向所有阿拉伯國家的電視頻道,缺乏電影、電視、音樂等其他領域的多樣化專業(yè)頻道。
在影視合作領域,亦有三方面不足:首先,與美國、韓國等影視產品出口大國,以及向阿拉伯國家出口影視作品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印度、土耳其相比,中國影視作品的出口規(guī)模、影響力還比較有限。阿拉伯國家影視作品向中國的譯介則更少;其次,譯制成阿拉伯語的中國電視劇和電影,主要以動作片、愛情片、家庭倫理劇、都市情感劇和古裝歷史劇為主,其主題重復度較高。固定的影視文化“名片”易造成海外觀眾對中國影視劇的審美疲勞。而譯制成中文的阿拉伯影視作品類型主要包括戰(zhàn)爭片和劇情片,這種單一主題的引進難以適應國內越來越豐富的文娛發(fā)展潮流,也難以持續(xù)吸引中國觀眾的關注;最后,在對阿傳播的過程中,往往將所有阿拉伯國家視為整體,存在片面追求覆蓋面的傾向,影視作品譯制成功后未能實現精準投放和投有所需,限制了傳播的效果。
在出版合作領域,目前向中國翻譯的阿拉伯作品以文學作品為主,選題的廣度還有待擴展,相關作品的市場推廣力度有限,讀者群也有待培育。在向阿拉伯國家譯介中國作品時,出版的作品缺少后續(xù)推廣,與阿拉伯國家文化出版市場的對接不夠順暢。這一現實使得很多中國對阿出版書籍無法覆蓋到更多的書店,普通民眾獲得這些書籍的渠道相對有限。①包澄章:《中國與阿拉伯國家人文交流的現狀、基礎及挑戰(zhàn)》,載《西亞非洲》2019年第1期,第157頁。
面對多重挑戰(zhàn),中阿雙方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著力,進一步提升雙方在新聞媒體和廣播影視領域的合作:
第一,鞏固合作格局,助力中阿“一帶一路”合作高質量發(fā)展。中阿新聞合作論壇、中阿廣播電視合作論壇、中阿出版合作論壇三大合作平臺均已舉辦若干屆,推動了中阿在新聞報道、影視產品、出版發(fā)行方面的合作。雙方應重視這些論壇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或可借鑒輪值主席國的做法,充分調動阿拉伯國家的積極性,促使其更深入地參與到由中方發(fā)起的合作機制,從而進一步提高三大論壇的效度和影響力,使之成為中阿新聞出版與廣播影視合作的長期、權威和高效的平臺。與此同時,發(fā)揮新聞媒體和廣播影視在民心相通中的核心作用,配合中阿“一帶一路”合作的新特點和新形勢,聚焦合作的重大事件和關鍵環(huán)節(jié),在做好新聞宣傳的同時,發(fā)揮出版與影視合作兩翼的長期效應,策劃推出一批有長效影響力的文化產品。
第二,以點帶面,提升中國阿拉伯語媒體的國際影響力。聚焦重點國家,在重點領域、圍繞重點議題開展媒體間差別化和精準化合作,提高新聞傳播的實效性和靈活性。一是與阿拉伯各國的新聞通訊社保持溝通和聯絡,加強互聯互通。二是加強同影響力較大的阿拉伯國家通訊社之間的合作,如埃及、黎巴嫩、沙特、卡塔爾和阿聯酋等。三是加強同阿拉伯國家的衛(wèi)星頻道之間的合作,如半島電視臺、阿拉比亞電視臺等。早在2006年6月,半島電視臺就曾推出“中國周”大型報道活動——“聚焦中國”。在為期一周的時間里,以阿拉伯人的視角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體育等各方面進行了全面報道。這是阿拉伯衛(wèi)星頻道首次推出中國主題大型報道,也是半島電視臺首次用一周的時間深入報道一個國家。時任半島電視臺駐北京記者站站長伊扎特·舍赫魯爾(Ezzat Shahrour)表示,“‘中國周’在阿拉伯世界的反響特別良好,不少人專門打電話來發(fā)表評論”。②舒泰峰、王寧:《半島電視臺“中國周”:阿拉伯眼睛聚焦中國》,中國經濟網站,2006年6月28日,http://www.ce.cn/xwzx/gjss/gdxw/200606/28/t20060628_7543181.shtml,上網時間:2021年3月24日。四是加強同阿拉伯國家知名傳媒企業(yè)之間的合作,如《金字塔報》等。新冠疫情下的中阿重要報刊間合作就充分證明了新聞媒體合作對正確引導輿論的重要性。五是在中阿雙方的重大活動和事件的新聞報道方面聯合制作專題節(jié)目、開展聯合報道等。通過拓展媒體的門類、增加媒體的數量,逐步形成中國對阿拉伯國家宣傳的集群效應。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或可興辦中阿聯合媒體,通過深度合作,不斷提升中國媒體在阿拉伯國家的影響力。六是加強新媒體建設以適應新的輿論生態(tài)、媒體格局和傳播方式。近年來,阿拉伯國家的網絡普及率不斷提高,海合會成員國的互聯網滲透率更是高達118%,為全球之最。①黃海峰:《中國互聯網企業(yè)如何駛入中東地區(qū)這片新藍海?》,中國日報中文網站,2021年3月24日,http://caijing.chinadaily.com.cn/a/202103/24/WS605aae95a3101e7ce9745886.html?from=singlemessage,上網時間:2021年3月24日。面對全新的輿論場,中阿媒體要抓住機遇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借助移動傳播打造新型主流媒體,運用人工智能優(yōu)化新聞制作流程,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把握輿論場的主動權和主導權。
第三,深度合作,以影視作品推廣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目前,已有一批優(yōu)秀的譯制版中國電影和電視劇在阿拉伯國家播出,并產生了一些社會影響。但與美國、英國、韓國、土耳其、印度等國的影視劇相比,中國影視劇在阿拉伯地區(qū)的知名度還有提升的空間。首先,可在現有基礎上加大影視劇譯制的規(guī)模。其次,可考慮與阿拉伯國家電視、電影界開展深度合作,在劇本創(chuàng)作、拍攝制作方面加強交流溝通,通過本土化的制作和運營推出一批貼近阿拉伯觀眾生活和審美的影視作品。最后,在把握不同國家文化特性的基礎上,推進影視作品精準化譯制與推介。通過上述舉措,擴大中國影視作品在阿拉伯國家文化市場上的份額,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加深阿拉伯民眾對中國風土人情、價值觀念等方面的了解。
第四,雙向互動,以經典互譯支撐和延展中阿民心相通。當前,中阿經典書籍的翻譯和出版發(fā)行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未來可從三個方面進一步推動中阿雙方在這一領域的合作。首先,可在充分調研的前提下,穩(wěn)步增加互譯書籍的種類??蓮淖髌返臅r間、國別、類型、影響等多個方面綜合考量,逐步實現翻譯作品的多樣化。其次,應重視作品出版后的推廣和宣傳,既可借助書展、發(fā)布會、簽售會等成熟的做法,也可運用新技術手段,如通過新媒體等形式提升作品的影響力。最后,可加大新作品的創(chuàng)作力度。如五洲傳播出版社主辦的that's books阿拉伯網絡小說創(chuàng)作和翻譯大賽已經積累了一批阿拉伯青年作者和中國新生代譯者,此類機制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有利于推出一批暢銷作品。通過上述手段,充分發(fā)揮經典作品的文化效應,延伸雙方民眾對彼此歷史和現狀的認知,促進中阿雙方的文化互通與民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