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王 毅, 王 羽
(南京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鼓樓醫(yī)院, 1. 119病區(qū), 2. 藥學部, 江蘇 南京, 210008)
癥狀性顱內動脈狹窄是指可引起缺血性腦卒中(同側)發(fā)生的顱內動脈粥樣硬化(ICAD)性狹窄,同時也是引起再發(fā)卒中的危險因素[1]。ICAD患者發(fā)生缺血性卒中事件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偏癱,部分患者也會出現語言障礙、頭痛、口眼歪斜等癥狀,主要發(fā)生于中老年人,且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與病死率,患者病程相對較長,嚴重影響健康和生活質量,甚至會威脅其生命安全[2]。阿司匹林與阿托伐他汀均為治療缺血性卒中的有效藥物,其中阿司匹林可抗血小板聚集,是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抗栓治療的基石,多數聯合治療方案均是以阿司匹林治療為基礎進行,并取得較好效果。阿托伐他汀可對膜流動性進行改變,抑制血小板聚集,進而有效降低血栓形成概率[3]。近年來,研究[4-6]表明,小劑量阿司匹林聯合他汀類藥物對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腦出血及腦梗死的療效較好。本研究對阿司匹林聯合阿托伐他汀對癥狀性顱內動脈硬化性狹窄的療效進行探討,現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腦血栓患者4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20例和對照組20例。觀察組男13例,女7例; 年齡38~75歲,平均(56.65±4.35)歲; 病程2~9 h, 平均(5.53±0.47) h。對照組男12例,女8例; 年齡39~76歲,平均(57.75±4.25)歲; 病程10 h~14 d, 平均(6.45±0.55) d。2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 經磁共振成像(MRI)與顱腦CT等檢查,確診為癥狀性ICAD性狹窄者; 具有完整的臨床資料及影像學資料者; 無用藥禁忌證者。排除標準: 合并嚴重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 存在嚴重心肺疾病與肝腎疾病者; 過敏體質者; 依從性較低者; 中途退出研究者或者死亡者。
對照組以阿司匹林作為治療藥物?;颊呖诜莅⑺酒チ制?國藥準字J20080078, 拜耳醫(yī)藥有限公司生產), 75~100 mg/次, 1~2次/d, 共治療90 d。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阿托伐他汀治療?;颊呖诜莅⑺酒チ制蠓冒⑼蟹ニ♀}片(國藥準字H20051407, 輝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 10 mg/次, 1次/d, 每天最大劑量不超過80 mg, 共治療90 d。
比較2組患者用藥后的有效率、用藥前后動脈斑塊改善情況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斑塊厚度變化。
用藥后的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顯效: 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及意識障礙消失,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降低80%以上; 有效: 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與意識障礙有所改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降低18%~80%; 無效: 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與意識障礙無改善甚至加重,病情惡化,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降低18%以下。
觀察組用藥后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用藥后總有效率比較[n(%)]
用藥前, 2組動脈斑塊改善情況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用藥后,觀察組顱內動脈斑塊面積小于對照組,高分辨磁共振下狹窄段動脈內斑塊厚度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用藥前后動脈斑塊改善情況比較
用藥前, 2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用藥后,觀察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用藥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分
缺血性卒中具有多發(fā)性特點,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誘發(fā)其形成的重要因素為ICAD斑塊,血管內出現斑塊之后會導致管腔狹窄,血流量不斷減少,對血液循環(huán)有嚴重影響[5]。發(fā)病初期大部分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面癱、中樞性偏癱、眩暈及復視癥狀,患者過度降壓、生活不規(guī)律、過度勞累、嗜煙酗酒等因素均會誘發(fā)腦血栓,治療時間較長且復發(fā)率較高,嚴重威脅患者身體健康,不利于生活質量的提高[6]。
阿司匹林與阿托伐他汀對腦血栓的治療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阿司匹林具有廣泛的應用范圍及較高的應用價值,是鎮(zhèn)痛解熱的有效藥物,在解熱、鎮(zhèn)痛及抗炎的同時,可對血小板聚集進行抑制,可有效活化血小板,抑制核因子,進而不斷減少黏附分子與各種炎性介質的表達,在減少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同時,可穩(wěn)定已形成的斑塊,進而有效治療疾病[7]。阿托伐他汀屬于還原酶抑制劑,患者用藥之后可有效抑制肝臟合成膽固醇的限速酶,阻斷細胞中羥甲戊酸的代謝途徑,使得細胞內膽固醇合成不斷減少; 其可通過反饋性刺激細胞膜表面,使得低密度脂蛋白受體數量與受體活性不斷增加,血清膽固醇水平不斷降低,在調節(jié)血脂的同時,可有效抑制血管內皮炎癥反應,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在穩(wěn)定動脈粥樣斑塊的同時,還可抗炎、抗血栓及保護神經,達到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目的[8-9]。
阿司匹林單藥療法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級預防和急性期穩(wěn)定后的二級預防。他汀類藥物可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在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一些患者不耐受他汀類藥物,更不耐受大劑量他汀類藥物[10]。研究[11]表明,阿司匹林與阿托伐他汀聯合治療腦血栓可提升治療效果,減輕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縮小動脈斑塊面積,降低動脈斑塊厚度,進而有效改善患者預后。對于確診腦血栓患者,本研究在阿司匹林的基礎上聯合應用阿托伐他汀進行治療,在有效率、動脈斑塊的改善及神經功能缺損改善等方面都顯著優(yōu)于單藥抗血栓,與上述研究結果相一致。此外,本研究在中國較早地使用高分辨磁共振對病灶血管進行分析,并在研究中發(fā)現患者在強化治療下,顱內斑塊厚度存在一定程度減小,提示可能與聯合用藥存在相關性,同時聯合用藥也是患者臨床預后改善的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采用阿司匹林聯合阿托伐他汀治療癥狀性ICAD性狹窄患者,治療有效率高于單藥治療,可降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改善動脈斑塊的厚度與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