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格非是一位同時兼具農民身份和知識分子立場的作家,農民生命中真實和充滿“重量感”的特質給了格非從“外部進入”的力量,同時人文知識分子獨立思考的精神、強烈的批判意識和深切的社會關懷又促使格非站在知識分子的立場上通過文學創(chuàng)作向公眾傳遞有價值、有深度的觀點。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特質在格非的身上由矛盾沖突走向交叉融合。對這一問題的探討,一方面使人們更加準確地理解格非作品的本質,另一方面也促使人們對當代其他擁有農民身份和知識分子立場寫作的作家給予更多的關注。
【關鍵詞】 格非;農民身份;知識分子立場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16-003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6.010
格非是一位同時兼具農民身份和知識分子立場的作家,這兩種特質都對他的創(chuàng)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但是以往對格非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他的知識分子敘事上,而對于格非的農民身份以及這兩種特質在他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出來的矛盾、對立和超越關系卻缺少相應的關注。格非也曾在多次采訪和演講中提到過相關問題,他認為自己出生在江南的一個小村莊,而且父母都是農民,所以不可能采取一個純粹知識分子的立場去思考問題,相反農民特質對于他的創(chuàng)作可能更加重要??梢姡穹堑膭?chuàng)作不僅僅是知識分子敘事,而是農民身份和知識分子立場相互交叉融合的雙重寫作。那么,格非的農民身份是如何對他的創(chuàng)作產生影響的?這兩種完全不同的特質在格非的作品中又是如何融合發(fā)展的?
一、格非的農民身份
格非1964年出生于江蘇省丹徒縣,從小生活在農村,父母都是農民,接受的亦是鄉(xiāng)村教育,直至上大學才走出農村。格非和眾多鄉(xiāng)土作家一樣,“有農村生活經(jīng)驗,對農村、農民有扯不斷的情感記憶和牽掛,出生地的文化作為集體無意識沉淀在他們頭腦深處”。①
首先,農民會真實地看待這個世界,不會給一個事物包上“玫瑰”的色彩。格非的農民特質讓他對客觀世界始終保持提防的態(tài)度,能在烏托邦的美好幻想中看到其背后潛藏的危機,能在保持客觀冷靜的同時又不失為這個世界提供意義的初衷。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以一個家族三代人近一個世紀以來發(fā)生的故事為線索,呈現(xiàn)了烏托邦母題在近代鄉(xiāng)土中國的傳承和變異過程。張季元、秀米、譚功達、郭從年追求的都是類似于大同世界的“桃花源”夢,“天地圓融,四時無礙。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洵然有堯舜之風。就連家家戶戶所曬到的陽光都一樣多”。②但是格非的農民特質讓他撕開了理想的面具,直接將赤裸裸的人性拷問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巴昝赖臑跬邪畛蔀槿诵宰畲蟮闹S刺”,③因為烏托邦本身就不具備現(xiàn)實的土壤,與趨向利己主義的人性天然矛盾;而且想要一個偌大的社會按照既定的軌道運轉,并保證社會成員都能自覺遵守最高道德標準,就必須有國家機器和強制措施的力量做保證。而一旦如此,個體的個性和自由便受到了更高意識形態(tài)的壓制,烏托邦所謂的超越性意義也就喪失殆盡了。格非不同于純粹的知識分子,他的血液和基因中有著農民純樸、簡單、真實的一面,所以才能在面對看似美好的假象中保持著冷靜客觀的態(tài)度,才會不遺余力地揭開這個世界和人性的偽飾,尋求個體本真存在的超越性意義。
其次,格非的農民身份讓他看待城市和知識分子時有一種“外部進入內部”的力量和視角。這也讓格非與以“大眾、寫作者和知識分子的經(jīng)驗,也包括一般的社會、網(wǎng)絡和媒體生活”④為代表的公眾意識之間拉開了距離。那些始終生活在城市里的純粹知識分子,因為身陷在城市的包圍中,反而看不清城市本身。而格非有過鄉(xiāng)村背景,所以他在看待城市和知識分子時便有了距離感和陌生感。這種距離感讓他跳出了自己熟悉的圈子,不被城市人和知識分子身份的光環(huán)所迷惑,反而自覺地去揭示這些人生存的困境,探索人精神的解放。這種思考集中體現(xiàn)于他1996年創(chuàng)作的《欲望的旗幟》中。這部小說以在上海舉辦的哲學學術會議為線索,會議云集了全國哲學界的高級知識分子,然而名震國內外的賈蘭坡教授在會議前夕跳樓自殺;師兄宋子衿因人格分裂被送去精神病院;就連比較正常的曾山也因長期失眠而變得焦慮郁結,其他各種專家教授更是丑態(tài)百出,他們虛偽、丑陋、道貌岸然,卻冠之以社會良知。這些代表社會道德規(guī)范最高水準的知識分子,似乎早已放棄了對于真理的探求,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利益奔忙,每個人都陷在自己欲望的圍城中無法自拔。格非雖然本身就是集教授、學者和作家為一體的典型的學院派知識分子,但農民特質給了他從外部進入的力量,使他不會“當局者迷”,不會沉迷于知識分子和城市人的身份洋洋得意,反而對現(xiàn)代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對那些被欲望包裹失去靈魂的知識分子、對人的心靈棲息等問題保持高度自覺的思索,并將人“動物化”的極端形態(tài)淋漓盡致地揭示了出來,以迫使他們逼近本真的存在。
最后,那些一直在城市中長大的原子化的個人,他們秉持著的是“我就是我,我愿意為自己付出,而不愿意有付出”的觀念,生活和存在都變得特別輕,個人化的程度也越來越深。但是在格非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種農民與生俱來的重量感,這是他過去鄉(xiāng)村生活的經(jīng)驗傳承,也是整個農村價值文化在他身上的凝聚和投影。格非的童年記憶中充滿了暴力、傾軋、欺騙,甚至是死亡,但是他從未放棄對生活和存在的希望,他同樣賦予了筆下的人物這樣的品質?!锻猴L》中的主人公趙伯渝從小就失去了母親,父親也上吊自盡,孤苦伶仃地在儒里趙村長大,出現(xiàn)在他生命中的光芒少得可憐且轉瞬即逝,但是他從未放棄過希望,堅韌地維持著自己的生命。格非塑造了這樣一種個體存在的積極意義,就是希望能引起人們對生命厚度的關注。生命的重量是個體存在的支撐,個體存在的后面背負的是更大的責任。活著的信仰、堅韌的性格、抗爭苦難的精神、永不停歇地追尋希望的力量才是生命的本質,也是人存在的終極意義。
二、格非的知識分子立場
格非于1981年考入上海華東師范大學, 1985年畢業(yè)留校工作, 2000年跟錢谷融教授念完博士,同年調往清華大學任教,是集教授、學者、作家為一體的典型的學院派知識分子。高校的環(huán)境和氛圍不僅讓格非奠定了深厚的中外文學研究基礎和高超的理論素養(yǎng),也讓他一直處于學術思想交鋒的前沿,使他的思考具有了相當?shù)拿芏群涂v深感。
首先,格非的作品貫穿了他對歷史問題獨立思考的精神。他前期以形式的創(chuàng)新將思考的重點引向了歷史的深層結構。
格非后期還將歷史與知識分子這兩種因素結合到一起,塑造了一批試圖創(chuàng)造歷史卻以失敗告終的知識分子“邊緣人”群像,展現(xiàn)了知識分子與歷史的對話,建構了知識分子永遠的精神史詩。格非作為知識分子中的一員,始終站在知識分子的立場上努力向下挖掘,破除傳統(tǒng)意義上象征著客觀、真實和必然性的歷史意識形態(tài),形成自己獨立的史觀并將這種思考傳遞給大眾讀者。
其次,格非中后期的作品都始終保持著對現(xiàn)代化強烈的批判意識。格非2016年發(fā)表的《望春風》以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了儒里趙村在時代變遷中的流變與消失。格非站在知識分子的超越性立場上才能看到現(xiàn)代化帶來的種種便利背后的復雜問題。他呼吁現(xiàn)代人退回自身的場域以找到日益衰竭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健康的人格和自然飽滿的情感;通過藝術的凈化陶冶疲憊的心靈,實現(xiàn)自我的完善。格非并不是提倡阻斷現(xiàn)代化的進程,而是站在現(xiàn)代社會審視者的角度,揭露現(xiàn)代化進程給人帶來的消極影響,借此為大眾敲響警鐘并塑造一種超越的理想和參照。
最后,格非對諸多問題的思考和批判都源自于他對社會的深切關懷。格非是一名人文知識分子,他不僅有良好的學術素養(yǎng)和文化底蘊,還有獨立的價值觀念和深切的社會責任感。格非關懷底層民眾的生存困境和知識分子的精神焦慮;關懷農村在現(xiàn)代化沖擊下的現(xiàn)狀和城市過快生活節(jié)奏帶來的負面影響;關懷道德和良知的何去何從,也關懷事實和理性的社會效用……面對種種問題,格非認為需要分別具備向前看和往回看的視野?!跋蚯翱础奔赐ㄟ^展望未來創(chuàng)造新的希望,對烏托邦的寄托也是格非為心靈救贖提出的一劑良藥。雖然烏托邦具有虛幻、縹緲的性質,但是它可以啟迪并幫助人們重新認識自己的生活,能讓人們超越現(xiàn)世的苦難和蒼白,帶給他們堅韌、永恒、救贖的力量。格非試圖通過烏托邦書寫來提供一種純真、美好的生存之境,以期達到人存在的本質。這是格非站在一名知識分子的立場上對人的生存困境提出的解答,也是他作為一名知識分子精英始終在堅守的信念?!巴乜础奔赐ㄟ^追溯歷史了解過往。因為只有通過這種追溯,人們才能了解鄉(xiāng)村和城市之間既抗拒又迎合的復雜關系,才能明白現(xiàn)代人在城鄉(xiāng)巨變中持有的矛盾心態(tài)。格非在《望春風》中通過回顧江南一個小村莊五六十年代至新世紀的流變,表現(xiàn)了對中國當代鄉(xiāng)村命運的擔憂并提出了“返鄉(xiāng)”的主題,并借由精神層面的返鄉(xiāng)深入到了鄉(xiāng)土中國,進而叩問個體在當下的精神存在??傊?,“向前看”幫助人們建立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往回看”讓人們了解過去人與自然合一的愉悅狀態(tài),兩者交相融合,共同構成了格非對社會現(xiàn)狀的解決方案。
三、農民身份和知識分子立場的交叉寫作
農民和知識分子這兩種身份、立場、價值觀念在格非身上交叉出現(xiàn)。農民生命中真實和充滿“重量感”的特質給了格非從“外部進入”的力量,同時人文知識分子獨立思考的精神、強烈的批判意識和深切的社會關懷又促使格非站在知識分子的立場上向公眾傳遞有價值、有深度的觀點。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特質在格非的身上由矛盾沖突走向交叉融合,并呈現(xiàn)出一種特有的復雜性。
格非農民身份與知識分子立場的關系在他八九十年代的創(chuàng)作初期表現(xiàn)為矛盾與沖突。此時的格非一直處于思想交鋒的前沿,他在華東師范大學接受了大量的外國文學作品和文學理論,深受西方現(xiàn)代主義尤其是博爾赫斯的影響,以形式實驗去傳遞哲思。而且格非從農村初到城市,此時的農民身份讓他感到尷尬和自卑,所以這一階段的格非更看重自己的知識分子身份,而農民身份則是隱性的。作者在他前期創(chuàng)作的很多短篇小說中填充了不少鄉(xiāng)土元素,卻沒有真正地去刻畫鄉(xiāng)土中國,仍以空缺、重復、設疑的先鋒形式探索為寫作重心,就連小說中的農村和農民也都有一種迷蒙、恍惚、混沌的不真實感。因為他們更多的是作家筆下的人物和工具,沒有真正融入作品的靈魂,而且服務于小說整體風格的塑造,始終被壓抑于敘事內核的底層。顯然,此時格非的農民身份與知識分子立場明顯被割裂為兩個層次,兩者相互抵觸,給作品帶來一種分離感、陌生感和為實驗而實驗的稚嫩感。
隨著創(chuàng)作的轉型,格非開始將先鋒的品格和傳統(tǒng)的審美經(jīng)驗融合到一起,不僅走出了前期形式實驗的牢籠,而且慢慢地發(fā)掘到了農民特質對于自己的重要性。雖然這一時期的格非已經(jīng)有了知識分子精英的身份,而且在城市生活的時間也遠遠超過了他在農村生活的時間,但是農民特質并沒有被稀釋消磨,相反變成了他生命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他靈魂深處最堅定的支撐。格非幼時在農村積累的生活經(jīng)驗、立場觀念以及他接觸過的那些鮮活的人都穿透了時間的磨礪再次回到了作者身邊,并幻化為他最重要的精神內核。格非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農民身份和知識分子立場交叉融合的寫作模式,這是理解他作品的關鍵,也奠定了他在當代文學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這種寫作模式在格非后期的小說中屢見不鮮,比方說在《人面桃花》和《山河入夢》中,格非時而站在知識分子的立場上,表達對那些為實現(xiàn)人類社會大同夢而不懈奮斗的改革者的欣賞以及對烏托邦精神的真切希望;時而農民身上清醒、現(xiàn)實的特質又讓他對烏托邦這一命題產生懷疑,并清楚地看到了那些知識分子空想家失敗的必然性;與此同時他又忍不住對此產生淡淡的哀傷,對知識分子愿望無數(shù)次落空導致的迷茫、困惑、痛苦表示同情;最后農民骨子里那種不輕易妥協(xié)的倔強與又屢次支撐他“于絕望中尋找希望”。格非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不遺余力地記錄了知識分子在苦難中仍不拋棄希望和理想的信念以及對生命存在意義永恒探尋的寶貴品格。
格非從農村進入城市并成為了一名高級知識分子,他身上既有農民所代表的鄉(xiāng)土精神,又有知識分子所象征的都市文明,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特質在格非身上交叉呈現(xiàn)并表現(xiàn)出了一種特有的復雜性。格非雖然人在都市,卻是一名都市里的“鄉(xiāng)下人”,他與城市之間始終有一種無法跨越的距離感,相比之下鄉(xiāng)村淳樸的感情回憶和殘存的人間真情更值得格非懷念留戀,也正是這抹揮之不去的鄉(xiāng)土情結成就了他的《望春風》。小說最后“我”和春琴重返儒里趙村的情節(jié),既是作者對那曾經(jīng)存禮存情的已逝故土的懷戀,也是對現(xiàn)代化沖擊下崩盤瓦解的鄉(xiāng)村的一次深情的回望,更是拯救現(xiàn)代無根漂泊之人的一味良藥。但是格非卻無法真正地遠離城市回農村做一名農民,一方面是城市生活已經(jīng)滲透蔓延到了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是格非深知現(xiàn)代化是歷史的必然結局,勢不可擋,返鄉(xiāng)只能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理想。格非的生命中留存著一抹揮之不去的鄉(xiāng)土情結,同時都市文明也已在他體內根深蒂固,二者雜糅在一起,構成了小說創(chuàng)作主體的內在張力,也是格非小說敘述最重要的特質。
總之,格非是一位同時兼具農民身份和知識分子立場的作家。他的視野、思想、理念使他在理性層面上具有了知識分子的素養(yǎng);同時他的思維、情感、價值觀念卻更富有農民的品格。而且這種情況并非個案,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的一系列作家如李洱、韓少功、葉煒、范小青等等同樣如此,他們在面對鄉(xiāng)土精神和都市文明時也都表現(xiàn)出了一種猶疑、復雜的精神狀態(tài),這是中國社會在現(xiàn)代轉型過程中的必然結果,也是后現(xiàn)代、后先鋒新話語體系復雜性呈現(xiàn)的根源所在。而格非對于中國當代文學史的重大建構意義就在于此,他闡釋了對這個世界的深刻理解,給人的存在提供了意義和初衷,建構起了農民與知識分子交叉寫作的成功范例,并為人們思考現(xiàn)代社會轉型帶來的文化效應提供了新的視角,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價值。
注釋:
①王慶:《現(xiàn)代中國作家社分變化與鄉(xiāng)村小說轉型》,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頁。
②格非:《人面桃花》,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第115頁。
③劉茉琳:《告別鄉(xiāng)土的心靈史——格非小說考》,《當代文壇》2018年第4期。
④格非、林培源:《“文學沒有固定反對的對象”——格非長篇小說〈望春風〉訪談》,《當代作家評論》2016年第6期。
作者簡介:
田馨,女,漢族,山西孝義人,山西師范大學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