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津 鄧小井
摘要:目的:分析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與核酸檢測在降低無償獻血血液乙肝檢測陽性漏檢的作用。
方法:選取我站2021年1月--12月份檢測的60311份無償獻血血液標本,利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檢測所有標本中的HBsAg,同時利用核酸檢測技術檢測血液標本中的HBV--DNA,觀察兩種檢測技術在其中的陽性率。
結果: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雙試劑檢測HBsAg,陽性率0.58%(348/60311),一檢試劑雙孔檢測HBsAg陽性率0.04%(22/60311),二檢試劑雙孔檢測HBsAg陽性率0.05%(34/60311),雙試劑檢測HBsAg陽性率占總陽性率的86.14%(348/404)。如下表一。
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ELASA法)檢測HBsAg陽性率0.67%(404/60311),核酸檢測HBV陽性率0.09%(53/59907),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ELASA法)檢測HBsAg陽性率占總陽性率88.4%(404/457),核酸檢測HBV陽性率占總陽性率11.6%(53/457)。如下表二。
關鍵字:雙試劑檢測HBsAg??? 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核酸檢測?? 漏檢率
1.資料和方法
1.1資料
選取我站于2021年1月--12月份檢測的60311份無償獻血血液標本
1.2試劑與儀器
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ELASA法)檢測的試劑廠家一檢試劑為北京萬泰生物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二檢試劑為DiaSorin? S.P.A -UK Branch(雅培),酶免檢測系統(tǒng)為Uranus? AE180全自動酶免儀/FAME全自動酶免疫,核酸檢測試劑廠家為中山大學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 /蘇州華益美科技有限公司,核酸檢測系統(tǒng)采用PCR--熒光法的中山大學達安核酸系統(tǒng)/華益美核酸系統(tǒng)。
1.3方法
利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ELASA法)檢測血液標本,如果一、二檢兩種試劑均為反應性或其中一種試劑為反應性再使用該試劑進行雙孔復檢依然為反應性則HBsAg陽性,結果判為不合格,直接淘汰。雙試劑檢測為陰性結果繼續(xù)進行核酸實驗,混檢標本為陽性時則對混檢標本進行拆分檢測,單檢結果為陽性時判為不合格。
1.31觀察指標
觀察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兩種試劑檢測HBsAg陽性率。如:表一
觀察兩種檢測方法檢測乙肝陽性率。如:表二
2.結果:
本次共檢測60311份無償獻血血液標本,血清學檢測的標本有60311份,HBsAg陽性率為0.67%(404/60311),核酸檢測的標本有59907份,乙肝陽性率0.09%(53/59907),將兩種檢測方法的陽性率進行對比,檢測的總陽性標本為457份,其中ELAS法檢測陽性率為88.4%(404/457),有11.6%(53/457)的陽性率依靠核酸檢測。將ELASA法檢測的兩種試劑檢測的陽性率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雙試劑檢測的陽性率占比高(86.14%),對無償獻血血液標本的血液檢測用兩個不同廠家的試劑進行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ELASA法)檢測和一次核酸檢測,能夠降低檢測陽性結果的漏檢率。
3.討論: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血清型肝炎的病原體,是一種包膜DNA病毒。感染期間,HBV產生過量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它可以在受感染個體的血液標本中被檢測出來。HBsAg是HBV感染后產生的第一個血清學標志物,HBsAg是威脅輸血安全的主要傳染性病原體,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ELASA法)使用雙試劑同時檢測可以大大提高檢測的陽性率,單用一種試劑檢測出現(xiàn)陽性率還需再進行雙孔復檢,增加了人力和物力的成本,雖然血清學分析靈敏度的提高使HBV經(jīng)輸血傳播的危險性大為減少,但“窗口期”的存在仍然是漏檢的原因之一,對于獻血者的篩選,單純的血清學檢測不能有效地保障血液安全,核酸檢測庫有效的縮短“窗口期”,還可以檢出因病毒變異,免疫靜默感染以及人工操作錯誤而漏檢的被感染的獻血。對無償獻血血液標本的血液檢測用兩個不同廠家的試劑進行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ELASA法)檢測和一次核酸檢測,能夠降低檢測陽性結果的漏檢率,使輸血傳播疾病的危險性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黃鳳霞,李海燕,黃君華,賀紅艷,陳倩,劉晶.血清學和核酸檢測在無償獻血者乙肝篩查中的應用[J].中國國境衛(wèi)生檢疫雜志,
2020,43(1):43-44,73.DOI:10.16408/j.1004-9770.2020.01.014.
[2]陳丹.平頂山市無償獻血人群隱匿性乙肝血清學特征分析[J].遼寧醫(yī)學雜志,2021,35(4):80-82.
[3]蔡正平,蔡雯,張士躍.聯(lián)合采用血清學和核酸檢測方法篩查HBV感染[J].中國國境衛(wèi)生檢疫雜志,2020,43(6):435-438.DOI:10.16408/j.1004-9770.2020.06.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