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藕
掏麻雀,是舊時光里的事。
在豫南鄉(xiāng)村,麻雀是最常見、最普通的鳥。記憶里,它們在清晨黃昏的房前屋后、稻田麥垅、林梢草叢處,常嘰嘰喳喳、成群結(jié)隊地飛過。它們扇動的翅膀,左邊是氤氳著朝霧的彩霞,右邊是朦朧著炊煙的月色。
麻雀是雜食性鳥兒,也許是食性的原因,麻雀特別留戀村莊。為了方便覓食,麻雀喜歡把窩安放在農(nóng)家的屋檐口、土墻的縫隙間、甚至是茅草屋的屋頂上。農(nóng)家主婦早晚給雞、鴨投食時,麻雀便輕靈地落在雞、鴨群中與雞、鴨爭食。主婦看見后,跺一跺腳,想驚飛麻雀,麻雀用它圓圓的黑黑的小眼睛瞅瞅人,并不理會,繼續(xù)在雞鴨群里低頭啄食,主婦也只好隨它而去。
麻雀常住在村莊里,不怎么怕人,放牛娃放牛時,麻雀敢落在牛背啄虱子吃。放牛娃用鞭子趕它,它便“嗖”的一聲飛走了,可過不了一會兒,它又飛回來落在牛背上。夏熟秋收之際,種田人為防麻雀偷吃糧食,常在田間地頭立一個稻草人。開始的一兩天,稻草人還管一點用,可麻雀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稻草人并不能拿它們怎么樣,便照常呼朋喚友地落到田地里偷吃糧食。
因為麻雀喜吃糧食,一度曾被列為“四害”之一。其實除了在莊稼收獲的季節(jié)之外,麻雀主要靠吃蟲子為生,它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助益遠(yuǎn)大于它的損耗。后來有鳥類學(xué)家為麻雀正名,麻雀才得以從“四害”中除名,才避免了被人類趕盡殺絕的命運。雖然如此,但農(nóng)村人還是不怎么喜歡麻雀,畢竟人們常看見麻雀吃糧食卻很少看見它吃蟲子。
記得我小的時候,大人一般是不允許孩子搗鳥窩、掏鳥蛋、捉幼鳥的,看見有孩子捉鳥兒,便會呵斥孩子。為了嚇唬孩子,大人告誡孩子說:“用手捉鳥,上學(xué)寫字時手會打顫,握不住筆。”
可麻雀卻不在大人的保護之列。有孩子捉麻雀玩,大人看見了不僅不說,有時還會給孩子以幫助。
麻雀嬌小伶俐,機靈警醒,平常的日子要想捉它,并不容易,可到了夏天,就不一樣了。夏天是麻雀哺雛的日子,想捉麻雀尤其是捉小麻雀,只要去掏麻雀窩就成。
掏麻雀窩之前,要先留意觀察哪個墻洞、哪處檐口有麻雀飛進飛出,或者沾有麻雀的白色糞斑,或者掛有零碎的羽毛細(xì)草,或者有幼雀的小腦袋瓜伸出洞口,這些是麻雀窩的廣告??礈?zhǔn)了洞口,搬來梯子搭個腳,把手伸進洞里,常能掏出三幾只小麻雀。
小麻雀的嘴邊黃黃的,叫聲嬌嫩,叫得人心里軟軟的;粉紅的身子上長著一層淺淺的灰色絨毛,握在手掌心里,溫暖柔軟。老麻雀叼著蟲子飛回窩看到家里被掏后或正在被掏時,就會在窩口四周或在掏麻雀窩的孩子頭頂上空乍著毛地盤旋、尖叫,俯沖,似乎要和捉了小麻雀的孩子拚拼命,可最終只能非常無奈的飛走,另安新家。
在絕對力量面前,弱小的一方常常只能接受不幸。
被孩子捉住的小麻雀,命運常很悲慘:大多會被孩子摔死后喂了母雞或投了塘;少數(shù)會被孩子喂養(yǎng)著玩。小麻雀喂養(yǎng)不了幾天大多也會死去,個別僥幸養(yǎng)大了的,也活不了太久,因為喂養(yǎng)大的麻雀不會捕食,沒有獨自生活能力,不能放生,只有養(yǎng)著,養(yǎng)著養(yǎng)著,它自己就死去了,不知是什么原因。
有心計的孩子掏麻雀窩時,偶爾還能捉住老麻雀。老麻雀有堅硬的喙,被捉住后就用喙狠狠地啄孩子的手。有的孩子負(fù)痛或受驚,下意識的松一下手,老麻雀便從容飛走逃生了??纱蠖鄶?shù)孩子是不懼老麻雀一啄的。老麻雀一旦被捉,逃生的機會并不多。
捉到老麻雀后,孩子就會尋來一根粗線,一頭纏在手上,一頭系在老麻雀的一只腳上,然后任它撲楞楞地飛??蓱z的老麻雀一次次飛出去,又一次次被系在腳上的線拽回來。麻雀性情剛烈,一直不停地奮力朝前撲騰,直到累得撲騰不動了才不得不落在地上歇息。歇一會兒后,它感到有點力氣了,就又張開翅膀奮力向天空飛去。
面對奮力掙扎的麻雀,即使有的孩子心生不忍,卻也少有愿意放它飛走的。占有欲容易讓人心生殘忍,在這一點上,孩子也不例外。
老麻雀被人捉住后是養(yǎng)不過夜的,從被捉后的那一刻起,它便不吃不喝,不停的撲騰。無論夜里你把它放在什么地方,第二天早晨你再去看它,它都已經(jīng)氣絕身亡了,只有如豆似的黑眼珠瞪得圓圓的,仍透露著對自由的向往。老麻雀用自己僵硬的身子詮釋了什么是“不自由,毋寧死”。
我小的時候,也曾掏過麻雀。不知為什么,那時的孩子雖然喜歡掏麻雀,麻雀卻不見少。無論是在村莊,還是在原野,隨時隨地都能看到一群又一群的麻雀在天空中掠過。后來,在農(nóng)村,孩子漸漸不掏麻雀了,可麻雀卻越來越少。
如今,麻雀還是麻雀,但因為種群的減少,已被列入國家二類保護動物。這于麻雀而言,到底是一種幸呢,還是一種不幸呢,我也說不清楚。我知道的是:我曾掏過麻雀,但我的孩子不曾掏過麻雀,而且他也不知道掏麻雀為何事。這無疑是一種進步。
掏麻雀,只屬于舊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