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克 駱甜甜 孫 華 孟 綱 尤美娜 李南施
(1 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廣西南寧市 530021;2 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廣西南寧市 530005)
精神病學是臨床醫(yī)學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其主要內容包括闡明精神疾病的病因、機制、臨床表現(xiàn)及疾病的診療和預后等問題[1]。精神病學作為現(xiàn)代臨床醫(yī)學的重要組成,其顯著特點是更側重于精神疾病的臨床表現(xiàn),缺乏體征和客觀的臨床檢驗證據(jù)。
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的新醫(yī)學模式建立,精神病學教學在醫(yī)學臨床教學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2]。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模式為課堂上授課教師講解精神病學內容。由于精神病患者存在癥狀繁雜等特殊情況,學生會感到教授的內容較難理解,知識抽象且難以分類記憶[3]。同時,因授課課時數(shù)少,而授課內容多,教師在課堂上往往無法一一解答學生的疑問,學生對于精神病學的內容常感到晦澀難懂。加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蔓延,高校不能如期開學,使得以往的“講授式”教學模式不能繼續(xù)進行,在新形勢下借助網絡的教學模式應運而生[4]。為了解網絡授課的教學效果,也為尋找更適合精神病學的教學模式,本文對傳統(tǒng)“講授式”教學模式及網絡授課教學模式進行比較,為精神病學臨床教學改革提供依據(jù),以期提高教學質量。
1.1 一般資料 選擇廣西醫(yī)科大學臨床醫(yī)學專業(yè)五年制學生310名,其中2017級1、2、3班共158名學生為觀察組,2016級1、2、3班共152名學生為對照組。觀察組男76人、女82人,平均年齡為(21.41±0.92)歲;對照組男76人、女76人,平均年齡為(21.58±0.89)歲。兩組學生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在精神病學的授課中采用網絡授課教學模式:(1)課前準備。課前兩周教師通過騰訊課堂網絡平臺創(chuàng)建網絡教室,將教室二維碼通過教學秘書發(fā)送給學生,學生掃碼進入網絡課堂教室。同時教師在這兩周時間內將講課視頻錄制完成,根據(jù)精神病學教學大綱明確相關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以及學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論知識,向學生提出問題,并通知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及準備。(2)授課過程。任課教師按照預定上課時間播放教學視頻,播放視頻時教師在一旁控制視頻播放進度,并與學生進行課堂交流互動,要求學生回答課前提出的問題。播放視頻的同時打開網絡教室內的討論版塊,通過在線互動交流直播的形式,在線發(fā)放討論題目,并進行搶答。(3)課程結束。課程結束前再次總結歸納本次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就學生爭論的疑難問題進行講解。
1.2.2 對照組 在精神病學的授課中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即“講授式”教學模式,主要為課堂上授課教師逐條講解精神疾病的典型癥狀及其表現(xiàn)。
1.3 評價標準 (1)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授課結束后一周通過授課平臺利用電子郵件發(fā)放課堂教學質量評價表,對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及總體評價等予以評分并收集評價結果;(2)學生期末考試成績。兩組學生于期末分別作答內容相仿、難度系數(shù)基本一致的兩份試題,待考試結束后對該期末試題得分進行統(tǒng)計。比較兩組學生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和考試成績。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兩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定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偏態(tài)分布定量資料采用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定性資料采用例數(shù)和百分率[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學生在以下項目中的評價及總評價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1)在教師教學態(tài)度方面?!袄蠋熽P心我們的成長,授課時注重對我們進行思想品德、人文情懷、科學態(tài)度和大醫(yī)精神等方面的培養(yǎng),引導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老師為人師表,責任心強,無不當言論”“我能感受到老師在課前做了充分準備,很重視教學”。(2)在教師教學內容方面?!袄蠋煂φn程內容嫻熟、語言表達清晰、邏輯性強,重點和難點突出,有助于我的理解”。(3)在教師教學手段方面?!袄蠋熿`活使用板書、PPT、圖表、視頻等教學手段輔助教學,使我能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老師注重在課堂上與我們溝通交流互動,課后能及時回復我們的疑問”。觀察組的期末考試總成績較對照組平均高3.5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和期末考試成績比較 [M(P25, P75),分]
精神病學教學內容非常豐富,涉及的相關專業(yè)知識較多,概念比較抽象且難以理解,且由于課時較少,學生需在短時間內掌握的內容較多。雖然存在上述難點,但精神病學相對于其他課程有更多的臨床經典案例,讓醫(yī)學生對精神病學、心理學知識感到新奇有趣。有研究[5]對所在教研室的臨床醫(yī)學專業(yè)本科學生的精神病學學習情況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的課堂興趣度”是影響教學效果最重要的因素,而“講授式”教學模式以教師為核心,學生的學習始終處于簡單記憶、考試后快速遺忘的循環(huán)中,鮮有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情況。因此,教師授課時如能抓住學生對精神病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及時解釋多種癥狀之間的鑒別點,解答學生的疑惑,化難為易,就能讓學生理解和記憶精神病學的重點和難點知識[6]。
精神病學的教學改革包括增加臨床實習時間、增加見習課時、改革授課方法、提倡以教案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等[7-8],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網絡授課應運而生,不斷沖擊著傳統(tǒng)授課模式[9]。網絡授課方式的互動性、靈活性,以及直接反饋等優(yōu)點不斷增加其影響力,其良好效果已得到公認[10]。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前,我校其他專業(yè)本科教育已通過多種信息平臺開設了微課、慕課以及翻轉課堂等課程教育形式,形成了較成熟的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平臺。疫情發(fā)生以來,精神病學專業(yè)本科生教育主要依托網絡開展,以在線直播結合錄播的方式進行授課,并于授課的同時通過在線互動交流及時解答學生的問題。有調查結果顯示[11],我國在校大學生課堂上從未發(fā)言者比例為34%,而美國同類院校中這一比例僅為5%。在多年的傳統(tǒng)授課模式中可以發(fā)現(xiàn)我們課堂的學生大多屬于“沉默者”,不敢發(fā)言,缺乏溝通能力。而網絡授課恰好彌補了這一缺點,教師在網絡教學模式中,如線上發(fā)放題目討論、搶答等,均能極大地增加學生的學習熱情,因為“躲在屏幕后”發(fā)言,學生克服了當面交流的心理防御性障礙,將注意力集中在各種有趣的討論題上。大部分學生表示在網絡教學中能投入課堂,課堂氛圍更加活躍,更易觸發(fā)“頭腦風暴”,引領思維發(fā)散,增加課堂效率,也提高了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及對教師的評價[12]。我們的研究結果也表明了這一點,網絡授課打破了傳統(tǒng)授課課堂“填鴨式”教學方法的沉悶、無趣及呆滯,體現(xiàn)在觀察組學生在課堂教學質量總評價方面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而課堂效率的提高最直接體現(xiàn)在期末考試的分數(shù)上,觀察組期末考試成績總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研究顯示[13],經歷網絡授課的師生認為網絡授課相較于傳統(tǒng)授課模式,有著不可比擬的新穎性,在中醫(yī)高等院校應用網絡直播授課完全可行,教學方式簡單,且不受場地影響。本研究表明網絡授課對精神病學教學有一定效果,但也有一些局限,如要求授課教師花費長時間精心備課及錄制或直播講授的課程,教師需要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反復研課。此外,教師需在課件內容上作出調整,適當增加文字及圖片輔助,增加知識點小結以及設置基于知識點的習題等以吸引學生注意,要求做到教學方式多元素結合等。而學生的學習也存在一定的松散性和不確定性,同時存在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理解分析問題浮于表面等問題,且學生長時間坐在電腦前聽課,也容易出現(xiàn)近視加重、疲勞等生理及心理問題。
綜上所述,網絡授課在精神病學教學中的應用有效且簡單可行,在當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形勢下,雖仍面臨著諸多待解決的問題,但我們相信這種互動性強、靈活性優(yōu)的授課模式更加符合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也為傳統(tǒng)授課模式增添新的活力,為精神病學教學改革提供理論依據(jù),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