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燕,別楊柳,史佳佳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慢性腎衰竭是腎內科常見病癥,多由慢性腎盂腎炎、原發(fā)性腎小球腎炎或是糖尿病腎病等引起,臨床癥狀多表現(xiàn)為機體酸堿平衡失調和水電解質紊亂,可累及體內各系統(tǒng)。臨床對于慢性腎衰竭的治療通常采取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腎移植等[1]。但據相關研究報道,腎移植術極易引發(fā)腹膜形態(tài)的變化,從而導致患者機體內環(huán)境的失調,不利于患者的預后[2]。而腹膜透析目前在臨床的應用較廣,療效明顯,且可維持患者機體內環(huán)境,但關于二者聯(lián)合治療的研究卻鮮有耳聞。鑒于此,本研究針對慢性腎衰竭患者采用慢性腎衰竭聯(lián)合腎移植治療術,旨在探討對其腹膜形態(tài)及預后的影響,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收治的79例慢性腎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借助隨機拋硬幣法將其分為對照組39例與觀察組40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19例;年齡39~58歲,平均年齡(48.53±4.51)歲;身體質量指數(shù)(BMI)19~24 kg/m2,平均BMI(21.54±1.20)kg/m2。觀察組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38~60歲,平均年齡(48.67±4.72)歲;BMI20~23 kg/m2,平均BMI(21.63±1.22)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1)入選患者及其家屬均了解研究并已簽署同意書。(2)均符合《老年慢性腎臟病診治的中國專家共識(2018)》[3]關于慢性腎衰竭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1)合并肝功能異常。(2)合并免疫功能障礙。
對照組采用腎移植治療。行同種異體腎移植,將副腎動脈與患者的髂外動脈行端側吻合,腎動脈主干與患者的個內動脈行端吻合,腎靜脈與患者的髂外靜脈行端吻合,開放循環(huán)10 min后,將腎輸尿管取出,即可見尿液排出。并將支架管放置于輸尿管內。后采用嗎替麥考酚酯膠囊、強的松及環(huán)孢A等免疫制劑,可于手術后第3天將環(huán)孢A劑量加至6 mg/kg。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腹膜透析治療治療。在腎移植前進行腹膜透析,采用美國的雙聯(lián)系統(tǒng)腹膜透析裝置,透析液采取雙聯(lián)乳酸鹽透析液,與患者臍部中央側2 cm處切一小口,在腹腔內膀胱直腸窩后置入腹膜透析管,后進行縫合,在第1周內行間歇性腹膜透析治療,后可改為持續(xù)且肺臥床腹膜透析治療,將1.25 mmol/L鈣濃度透析液與1.5%葡萄糖充分融合后作為透析劑量,靜脈滴注,0.6~0.8 L/d。兩組患者共治療3個月。
(1)取兩組患者腹膜活檢標本后經脫水及去氧化酶活性等處理,酌情染色,并于高倍顯微鏡下其治療3個月后腹膜狀態(tài)。(2)于治療前及治療3個月后取兩組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6 mL,離心取血清,檢測其腎功能指標,包括白蛋白水平(Alb)、24 h尿蛋白定量(24 hU-pro)、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及腎小球濾過率(eGFR)。
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腹膜異常率為55.00%(22/4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87.18%(34/3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9.908,P=0.002)。觀察組人/腎存活率大于1年者占比為52.50%(21/40),高于對照組的38.46%(16/39)。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44,P=0.307)。
治療后,兩組患者Alb均高于治療前,24 h U-pro、Scr、BUN及eGFR均低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Alb高于對照組,且24 h U-pro、Scr、BUN及eGFR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情況(±s)
a表示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治療前觀察組(n=40)對照組(n=39)Alb(g/L)24 hU-pro(g/L)Scr(μmol/L)BUN(mmol/L)eGFR(mL/min)t值P值29.67±4.81 29.75±4.36 0.077 0.939 4.65±0.53 4.74±0.58 0.720 0.474 9.62±1.23 9.56±1.25 0.215 0.830 94.58±9.75 94.46±9.79 0.055 0.957 39.36±5.95 38.33±5.67 0.787 0.434治療后觀察組(n=40)對照組(n=39)t值P值53.63±7.16a 39.64±7.72a 8.354<0.001 0.84±0.28a 1.87±0.45a 12.248<0.001 6.45±1.04a 7.98±1.47a 5.351<0.001 74.77±6.76a 82.48±7.79a 4.702<0.001 23.72±3.67a 27.45±4.33a 4.134<0.001
慢性腎衰竭屬于慢性腎臟系統(tǒng)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致病因素較多,且易發(fā)生慢性腎實質損傷,導致腎小球濾過功能異常,如腎臟細胞代謝紊亂、腎萎縮等,對全身臟器組織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嚴重者將發(fā)展為尿毒癥[4-5]。腹膜透析對慢性腎衰竭的治療可有效穩(wěn)定患者心血管系統(tǒng),同時對腎臟具有保護作用,穩(wěn)定患者機體內環(huán)境,有利于患者預后。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腹膜異常率低于對照組,且與對照組相比,治療后觀察組Alb較高,24 h U-pro、Scr、BUN及eGFR較低,且人/腎存活率時長高于對照組,提示腎移植治療可有效降低腹膜形態(tài)的異常率,對腎功能指標也具有一定的改善效果。究其原因在于,腎移植雖可改善腎功能,但療效短暫,單一的腎移植術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患者自身條件未達標或是供體的短缺等,且腹膜異常率相對較高。而腹膜透析的吸附性較高,可有效吸附微炎癥因子,且吸附材料有一定優(yōu)越性,同時可強力清除尿毒癥毒素。腹膜透析聯(lián)合腎移植治療,彌補腹膜透析清除小分子物質相對較差的弊端,利于維持機體水電解質平衡[6]。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腹膜異常率在經過二者聯(lián)合治療后得以降低,治療過程中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也相對降低[7-8]。此外,通過二者聯(lián)合治療,也可有效降低慢性腎衰竭患者體內白蛋白的流失,從而可看出,患者體內血流動力學相對穩(wěn)定,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腹膜透析聯(lián)合腎移植可有效降低慢性腎衰竭患者的腹膜形態(tài)異常率,改善腎功能。